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9 8:0:8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但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这是当今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完全读不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B.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列传•陈王列传》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5)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请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树立家国情怀。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阅读回答问题。
大春小花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月光斑斑点点地穿过枝桠打在他的身上,也打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它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小岛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等三天后回来的时候,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睛里隐隐的泪痕。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她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她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小小的哨所,木木的兵,并且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她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她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她一时的雀跃而已。大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她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她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然后不知不觉地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冷冷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点点滴滴在兵的眼里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是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的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便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往后你就有伴了。”兵笑着对大春说,并且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大春心里有些不悦,但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冲着小花呲了呲牙。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来了个“暴栗”,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了开去。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是个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她似懂非懂,她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大春可不这么想,小花就是她的亲人,兵也是她的亲人。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她们俩一眼,上床睡觉,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走的时候,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隐约听到几声“汪汪……”,还有“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他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呢,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选自《小小说月刊》)(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哨所中只有一个兵,但“兵”每天都按既定路线巡逻,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并且升旗时还唱国歌,这充分体现“兵”忠于职守,热爱祖国。
B.“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C.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虽取材琐碎平凡,但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精巧,借助女人和兵的对话交代了兵将哨所里的狗和猫起名为“大春”和“小花”的原因,从而使小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B.小说语言流畅自然,描写简练传神,景物优美,意境清新,并且多用简短的句式和段落,使得全篇带有几分散文化甚至诗化的韵味。
C.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D.听到“兵”给狗和猫起了与自己和闺女同样的名字,女人觉得他“讨厌”,可见女人对“兵”轻贱自己和孩子感到不满,说明女人不够理解“兵”。
(3)文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人物命名颇具匠心。请简要赏析。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呼啸而去,神十四号载人飞船漫步太空、成功对接,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点燃了民众爱国情。守候在电视屏幕前的亿万观众,目睹了航天员出征仪式、航天员抵达发射台、航天员进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关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舱门以及火箭点火升空的精彩瞬间。中国航天史上,再次增添了十分精彩的一页;中国航天精神,再次激发出民族复兴的伟力。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部分由主语相同的四句话并列而成,通常后三个主语可以省略。但此处主语“航天员”出现四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组卷:1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在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必须“六个坚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人民至上。
广大青年学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二十大报告的活动,请你从“六个坚持”中任选一项,联系自身发展和社会实际,写一篇演讲稿,在本校升旗仪式上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