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一个“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先秦的以大为美,到六朝时期逐渐转变为对小的推崇的发展阶段。六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士大夫阶层开始返归于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印度宗教哲学和思想信仰的传入发展也是“以小见大”得以在六朝时期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
          诗词中的“以小见大”,包括以小物写家国情思,以细节揭示深刻主题。如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构筑的意境中,见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以及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体会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的最后,一对燕子呢喃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时代变迁、盛极而衰的感慨。诗人陶渊明在物质短缺、孤独寂寞的情况下,仍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于诗人的心灵体验是充满圆足的,心灵的圆足和超越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通过调配假山、泉水来创造意境。大到皇家园林,小到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从横向或纵向让游人扩展视野和联想,才可以“以小见大”。清代所建的颐和园,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峰塔的景致,来达到丰富本园的目的。在园林设计中,分割渗透方法也体现了“以小见大”思想。利用游廊、树木花草等作为景区或景物之间的间隔,以阻挡人们的视线,当人们走出间隔,眼前就会突现一处美妙不凡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而透景则完全是一种隔而不断,可见而不可及的设计方式,从而诱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无限遐想,激发探寻参观的愿望。空间的调配选择是中国古代园林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限的园林中让园中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然意境,是每一个造园人心中的最高理想。
          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华琳在他编著的《南宗抉秘》中讲到的话。这里所说的“白”即画家所使用的画纸,通过画面的空缺,使画质的底色与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在有限的画纸上,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以小见大”,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小大之别,它历经几千年至今仍然对众多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艺术家运用这一美学思想,引导人们融入于小处见大意的美妙的审美体验之中。
    (摘编自钟海北、李欧《小大之美——论中国古代以小见大美学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和不同思潮的传播、碰撞与发展,是“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在六朝得以流行的社会原因。
    B.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使用了“借景”“隔景”“透景”等空间调配方法,让人们在一山一水之间体味万水千山之美。
    C.中国画用极淡的墨画出日光、道路、云断等,使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D.现代快节奏社会更需要人们学会体验“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它能让我们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理解人生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歌、园林、绘画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
    B.文章主体部分在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用利用游廊、花草作为间隔的例子,来论证颐和园有“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以小见大”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当代价值,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符合原文所论“以小见大”的是
     

    A.寺庙里题写的楹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B.深圳“世界之窗”有按比例缩小仿建的景点130多个。
    C.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
    D.明代廖柴舟认为“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内胆上也采用了纳米超疏水材料,这种材料有独特的凸起结构,并在其上面附着一层仿植物蜡,这样内胆表面上的小水滴就会自动滑落而不在内胆上沉积,从而避免内胆表面出现结霜、结冰现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摘自张靓、赵宁、徐坚《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不仅能让水滴自由滚动,而且可以减弱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让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B.科学探索发现水稻的叶子上有与荷叶类似的凸起结构,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
    C.人类已经能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D.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属于“仿生学”的研究内容,它的破解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引出说明对象和写作内容,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能力的织物。
    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作者举了把类似荷叶结构的材料植入人体来防止血栓产生的例子进行说明。
    D.科学家们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的智慧,并以此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

    组卷:39引用:9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天空有几颗星星很规整地闪烁,那是美军往战区空投物资的夜航灯。
          千里和万里坐在林边看着,没这个意识也懒得意识,剧战和巨大的悲恸之后基本上就是真空万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
          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
          万里:“也不用埋我。”他看着自己烂掉的手,那现在属于不值得包扎的伤:“太累。不想累死你们。”
          千里:“怎么个意思?”
          万里很认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脏,自我诊断:“我这里痛。一挣一挣地痛,一胀一胀地痛,有时要裂开一样地痛,刀子扎一样地痛,咱老家也有人这样,没多久,他死了。”
          千里:“啥时候有的?”
          万里:“你把我从山坡上推下来,让我自己走那会有的。后来就常有,现在特厉害。哦,还得早,瞒着爸妈跟上你那会就有了。不过不厉害。”
          千里:“站起来,这病能治。”
          万里乖乖站起来。千里看着弟弟,从来不走心的家伙现在在心痛。那是个陌生的感受,万里又痛又怕,喘不过气。不到一个月,万里体会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别离,第一次负责,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自豪,第一次体会团队,第一次认知国家,第一次见证生死,现在是第一次心碎。
          千里一拳抡了过去。
          万里愤怒:“你干什么?”
          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现在是不是心里没那么痛了?”
          万里愣了一会:“好些了。”
          千里:“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你且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
          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
          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
          万里:“可是我还痛。”
          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
          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
          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
          万里:“……哦。”
          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
          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
          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
          万里:“我也不知道。”
          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
          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
          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
          传令兵于是又问一遍:“第七穿插连?”
          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窜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
          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
          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否则,没法打了。”
          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
          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
          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
          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
          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拽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
          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
          千里:“我们不吃……”
          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
          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
          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
          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
          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
          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
          传令兵:“新中国万岁。”
          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
    (有改动)【注】伍千里和伍万里是兄弟俩,哥哥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后文提到的梅生是第七穿插连指导员。第七穿插连刚刚经历一场阻击战,成功击溃美军,但伤亡惨重。
    文本二:
          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这位战士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这张照片让兰晓龙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感叹道,“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
          谈及《冬与狮》的书名,兰晓龙表示,对这个故事的认知,都在书名里。“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的人来自江浙长江流域到胶东半岛,把这样一群人给非常仓促地扔到了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团在西线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团这一仗严格来说打得不那么成功——十三兵团叫胜利,第九兵团这个叫惨胜。”
    (摘自北京青年报《兰晓龙新作<冬与狮>讲述“钢七连”长津湖之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画线句,前者交代恶劣的战场形势,后者以“皎洁的月光”寄托希望,同时以“悬崖”暗示战争的艰难。
    B.万里瞒着父母跟着哥哥从军,许多的“第一次”呈现了他进入军队生活后的经历,也暗示了他“心痛”的原因。
    C.传令兵的语言多用短句,且在说话中常有语意突转现象,这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
    D.文本一标题寓意深刻,用极简的语言凸显了环境与人物特征;文本二对书名的介绍,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2)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伍千里在文本一中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文本二提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请分析其创作动机是如何在文本一体现的。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于人类而言,之所以要学习,①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说“错误是学习之母”。错误驱动的学习理论认为:刺激物所带来的强化物必须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或不可预测的,个体才会形成学习。当某种行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个体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如果实际结果完全符合预期,与脑中存储的原始记忆相吻合,②
     
    。而如果已经习得的行为不再带有预期的结果,则该行为就会消退。
          由此可见,虽古语云“学而知不足”,但反过来说更有道理,就是③
     
    ,没有“知不足”,就很难有效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百分的人生不能进步,要过九十分的人生,留十分给成长。
    (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完美的人生很难进步,不要完美的人生。”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从表达效果看,原文的更好,为什么?

    组卷:19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建议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后面增添一个“更团结”,四个词在一起的呈现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发表演讲,指出面对各种逆流险滩,各国必须握稳舵盘、把准航向,同乘一条船,共同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回望历史,从个人、家庭,到民族、家国,都难免遭遇“逆流险滩”,但是人们对“美好彼岸”的期盼从未磨灭。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创造美好的明天?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身边的事例,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