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二中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真”,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追本溯源,在人类古代的朴素思想中,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与追求心灵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了科技理性的缺失。其实不然,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善”与“美”的同时包容了求“真”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就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法论。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真”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普特南所言:“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善”与“美”,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会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与“迷失”,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要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东方儒学对价值理性的重视超过科技理性,但后者也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价值理性衰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B.文章用“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价值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想。
B.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善美”兼得。
C.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都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扬。
D.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组卷:21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 (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的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推进数字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继而通过互联网将数字化的城市部件传输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再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最后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使下优化运行,基本建成智慧城市。
(选自《智慧城市的特征和“痛点”》,有删改)材料二:
(选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数据体系》,有删改) 材料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12年起,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阻塞、食品安全等凸显,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
(选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智慧城市开出一剂良“药”》,有删改) 材料四: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智慧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入资本驱动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术驱动的陷阱。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而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选自《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之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B.从形态上看,智慧城市是一个超复杂的巨系统,由多系统、多技术、多领域、多应用、多终端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合。
C.从趋势上来看,智慧城市正在由原来的机械体逐渐向着富有生命力的个人进化,最终要形成一个共生、共治、共赢的体系。
D.智慧城市建设一旦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光有智慧城市建设,却不能惠及城市居民,就有违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的能力,其发展一般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
B.智慧城市是一个超复杂的体系,融合了多种要素、多种体系,它的建设具有一体化的特点,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相互融合。
C.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有产无智”问题,主因是缺乏超前意识,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没有超前意识难免购买过时的设备和产品。
D.智慧城市建设如果只局限在智能管控领域,而忽略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这样的城市建设只能算是“有智无慧”。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原因和一般原则。组卷:10引用:7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前该有一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秽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璧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舍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圈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置冒烟。蒙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C.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
D.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蕾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引出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表现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2)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3)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组卷:4引用:2难度:0.7
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4分)
-
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2)概括说明原因:
(3)对你追求人生理想的启示:组卷:7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变迁的轨迹。
建党百年、强国有我、乡村振兴、中国航天、疫苗、双碳、奥运……一个个年度关键词,浓缩着中国发展的万千气象,记录着极不平凡的2021。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2022是个什么年?”辞旧迎新之际,这个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榜。“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驶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闯难关的一年”“全面升级自己”“祝福国泰民安”……网友的讨论中,有期盼,有信心,有思考,展现着梦想的质感与活力。
材料二: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牛年就要过去,虎年即将到来,辞旧迎新之际,作为正值青春的高三学生,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