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八次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
          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法论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
          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或“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
          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是,不仅基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
          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
          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
          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的“天久一分”、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
    ——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
    “‘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
    ——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
    B.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
    C.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
    D.西方社会科学界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并未真正认识到各国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各有侧重。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
    B.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
    C.材料既对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
    D.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下表现的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但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对于构建文明多元发展的世界秩序有积极意义。
    B.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C.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极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 更多不稳定因素。
    D.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
    (4)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边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
    相关时间点 中国 美国
    工业化起步时间 20世纪50年代 19世纪中叶
    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间 2030年 2030年
    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时间 2060年 2050年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园(节选)
    董夏青青
          晚上熄灯前,供应保障分队的人回来了。狗妈被俩人扶着,搀进了医务室。狗妈嘴唇受伤豁了个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
          三排长说,出发热食前送的路上,他们走了近九公里的路程后,缺水、干燥让人的喉咙像被钢丝球刷过一样刺疼。三排长原本让另外两个战士去替狗妈他们,但那两个战士刚抬着高压锅走了没几分钟就迈不开脚了。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就在接过高压锅把手的一刻,狗妈身体向左一倾,脚一滑踩进了沟里,被高压锅的重力瞬间压倒在地。可还没等身边人上前扶起,狗妈就像根被压倒的弹簧一弹竖了起来,迅速爬起时又抬起了锅,并对另一侧的人说,抓紧啊,前面的兄弟还等着。
          等他们将给养送上5410高地,下少人都看见了狗妈的手。他的手冻得发紫,手掌上的皮都粘在了高压锅上。
          返回途中,三排长一行人遇上了驾驶平地机在执行道路平整任务的工兵团的弟兄。因为要平整的道路已经跑不动车,必须到别处取土进行平整,他们刚才四处查看,发现离道路最近的一处山坡就可以取土,但山坡上有一道手腕粗的光缆经过,得有俩人举着才行。
          三排长问了一句,谁跟我去?没人应声,但狗妈已经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长还没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经上前双手举起光缆,示意可以取土作业了。
          狗妈和排长在漫天大雪中坚持了半个多钟头才放下光缆。在往连队走的路上,有人要去扶狗妈,都被他甩开了,于是眼瞅还差几步到连队,狗妈就地趴倒。
          夜里,军医给狗妈输上了营养液。我去医务室看他时,军医下班排送药,屋里只有狗妈和炊事班班长。狗妈蜷在椅子上,佝偻着背,抬起硕大的双眼望着我。
    “狗妈,最近遇上啥事情了?”我拉过凳子坐下,“你讲话不方便可以写下来,觉得安排给你的工作太多,任务太重太辛苦,也可以告诉我。”
          狗妈看看我猛地摇摇头,又留心看了眼他班长。
    “他知道啥叫‘辛苦’?”炊事班班长俯下身子扭头看着狗妈说,“比我还扛造,多稀奇。”狗妈抿着嘴缝起眼睛,低头时像笑了笑。
    “是最近他家里的事搞得他脑袋发胀心也慌。”炊事班班长指了指狗妈。
          狗妈受了伤合不上的嘴唇有些抖动。不置可否。“家里怎么了?”
    “他爹,就是他继父,帮邻居家架太阳能的时候从屋顶摔下去了,只躺了几天就走了。”炊事班班长说道,“他妈想告诉他这个事,打了几十个电话也接不通。上星期排队轮到他打上了卫星电话,联系上他妈想问问家里情况。这孩子就问,说咋了妈,你咋哭了?他妈就说,你应该问你爹咋了,他说,我爹咋了?他妈就说,两个多月快三个月了,你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吗……”
          狗妈被炊事班班长的话激起了回忆和痛楚,伸出没输液的那只手比比画画,“我后爸……从我九岁……就养起我和我妈,真正的好人……”
          随后,狗妈将手搭回座椅扶手,耷着脑袋看自己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狗妈已经是今年连队里第二个父亲故去时未在其身边的孩子了。
    “别太难受。”炊事班班长不带犹豫地说道,“不是和你说过吗?我亲爹就在我旁边五米不到的一条河道里淹死的,我一丁点感觉都没有。”
          这时我诧异地抬头,但对面的炊事班班长的表情没有一丝波澜。自从我们于北疆兵团农场的初中学校毕业,再到在连队里见面,仿佛中间这十来年的时间,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
    “你是该好好干,把家顶起来,但指导员儿和我坐在这里陪着你,就是因为你最近这样不叫好好干,你这是糟蹋身体。”
    “我想……”狗妈说,“我想孝顺,他说他不缺钱花,就是缺个说话的人,他说现今找个听你说话的人不容易,去喝茶聊天还要买茶位费。我当了兵,他说的话我就听得懂了。”
          狗妈说罢,一时间无人接话。这时,军医回来了。军医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拽着自己的袖口,袖子上兜着他要给我们看的东西。
    “快看呢哎,今天的雪花有股香气。”军医亢奋地说,“快,你们谁有绿茶?”
    “你喝过他的普洱茶没有?”炊事班班长对我说,“那个味道我一直说觉得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在屋里和你们一起说话的时候我总算想起来了,是苦杏仁,咱兵团农场那个杏园里的苦杏仁。”
    “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他问道。“当然记得。我不假思索地问答。
          他说的杏园,包括杏子、杏仁的味道,我当然都还记得。我十岁之前的童年就是在杏园里,和酸杏子、甜杏子、红杏子、黄杏子、毛杏子、光杏子做伴长大的。在这记忆里,那时候的炊事班班长还是北疆和静县兵团农场三连的外地农民的子弟。
          我和他重逢于这片被军医称作“地球脑袋顶上突爪的隆起、最孤独的犄角”之地。我、连长和军医一直警惕地观察连队里的每一名战士,唯恐他们会因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举动。但在炊事班班长看来,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头吃不完。我们之所以出现在此地,正是血液里带来的世代对苦味的眷念。
          可当我也有了孩子,或成为某个孩子的继父,难道能够向其绘声绘色和头头是道地描述的,就只有这份苦味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狗妈手受伤仍然坚持抬压力锅,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等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其坚强勇毅的性格。
    B.文中“我”关心狗妈是否任务太重时说的“辛苦”,与炊事班班长嘲讽狗妈时说的“辛苦”,意思是不一样。
    C.炊事班班长对当年父亲的意外去世一直耿耿于怀,但为了安慰因失去继父而难过的狗妈,班长装作毫不在意。
    D.本文的边防战士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同时也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人物形象丰富立体、真实感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叙写了连队送给养上高地的情节,将狗妈与另外两个战士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
    B.文章刻画了战士“冻得发紫”的手,“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等细节,侧面展现出戍边环境的艰苦。
    C.文章以反问结尾,与上文狗妈和炊事班班长的故事内容相呼应,启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和面对“苦味”。
    D.“杏园”是小说的重要意象,杏仁的味道引发了“我”对童年的回忆,给冰雪凝严的现实增添了温情。
    (3)文中狗妈、炊事班班长以及“我”对生活中的“苦味”,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胐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A伯B肉C袒D牵E羊F以G逆H庄I王J曰K其L主M能N下O人P必Q能R信S用T其U民V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乘,指凭借,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字含义相同。
    B.特,指特别,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字含义相同。
    C.归,通“馈”,赠送,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字含义相同。
    D.素,指旧交,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相如素贱人”的“素”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直切话题,认为“忍”是天下之大勇,接着论述了其表现和原因。
    B.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
    C.苏轼认为,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张良还冒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
    D.苏轼并未对张良及其功业作全面评价,而是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②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5)张良为何堪称豪杰之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8.基于小红利用ChatGPT生成邀请函出现的问题,光明中学的学生展开了“人工智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正方有以下观点:
          ①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从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到医疗行业的远程操作,人工智能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②人工智能的决策基于之前的数据记录和算法组合,相比人工更为精准,可以在各项工作中完成得更为出色。
          ③人工智能可以连续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人从简单枯燥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一种进行反驳。要求:先填你要反驳的正方观点序号,再进行反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每条反驳不超过45字。
    所选序号:
     

    反驳理由:
     

    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朱熹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意思是人性本善,但知觉有先后之分。后知后觉者通过效仿先知先觉者可以明白事理,恢复人性最初的善良。在生活中,先知先觉者往往能觉察事物的变化发展之道而成为开路先锋,后知后觉者因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而慢人一步,这是否意味着后知后觉者就是被动可悲的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