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一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而且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做常年顾问。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这里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弟弟,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讼师”是“挑拨是非”的恶人,所以人们对讼师无好感。
B.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理想手段不是诉讼,而是教化。
C.乡村里发生纠纷,由长老负责调解,调解之后,双方往往就“和解”了,所以乡土社会不需要诉讼。
D.现代都市,法律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诉讼都是为了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讼师’改称律师”等有关诉讼领域的一系列名词的改变,背后突出的是社会形态的改变。
B.有个成语叫做“知书达礼”,也做“知书达理”,由此可见,明白“礼”也就是“知道道理”。
C.有人说“我有理,官司却打不赢”,说明在乡土社会,司法处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D.都市社会是一个变动的社会,相互权利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法律也必然会随之不断变化。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文章点明乡土社会具有“无讼”的现象特点,指出乡土社会不需要“律师”和“诉讼”,而都市社会却重视“律师”和“诉讼”。
B.文章说明乡土社会中礼治是一种传统,因此最好每个人都懂礼并且自觉遵守礼。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
C.文章说明都市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是一个讲究个人权利的社会,所以必须需要法律和“诉讼”,与乡土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D.文章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正式施行。请结合文本,谈谈该如何在乡间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奇人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刻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军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军,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杀掉了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衬托、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宋先生,展现出宋先生的民族气节。
C.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写他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D.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小说的结尾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留白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组卷:9引用:1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 会:恰逢 B.愈坐是复为博士 坐:坐下 C.愈言讦牾 讦牾:冒犯 D.则相与谈宴 宴:宴会,宴饮
A.《六经》,相传孔子整理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迁,“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一般表示提升,表示升官之意常用“下迁”“左迁”等。
C.刺史,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的主要职务是督察。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3)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他三岁成了孤儿,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千字的功课,成人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
B.韩愈为人耿直,直言敢谏。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他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御史再次勘问后,却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
C.韩愈敢于抗争,大力排佛。宪宗遣使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
D.韩愈宽宏通达,荣辱不变。他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权门豪士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②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5)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8.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推广家乡的农特产品。宣传家乡的特产也应该是每一个学子热爱家乡的一种具体体现,你的家乡一定有着丰富的特产,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特产,参考示例为它写一则推介语。要求:有情有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示例:
特产:湄潭绿茶
推介语:初品绿色入眼帘,再品清香飘唇齿,三品春意溢胸怀,四品绿色满人间。(排比)
特产:
推介语: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网络流行词中有一个叫“鸡娃”,与之相关的有“牛娃”“普娃”。
“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让孩子不停地去拼搏的行为。如一名博士“狼爸”逼着一双还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儿女学习高数、文言文。
“牛娃”是指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优秀的学生。如数学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者兼而有之的叫英奥混血牛等。
“普娃”又叫“青娃”,指的是普普通通的孩子。
“鸡娃”现象折射了社会的焦虑,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不甘愿成为“普娃”,也有羡慕“牛娃”的因素。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选取恰当的角度,可以驳论,或先驳后立,或先立后驳;也可以直接立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