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湘豫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言”“象”“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三个重要命题,其间的关系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老庄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但由于语言的局限性,真正的“道”是“不可言的”。庄子也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的寓言来说明这一问题。然而,悖论却在于我们明明知道“道”不可言,但还是“不得不言”。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作为对“言”局限性的补偿,“象”成为了“尽意”的重要载体。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成为了联系“言”和“意”之间的桥梁,在“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融合中,“象”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就文学作品而言,“象”是由“言”所塑造出来的,而“意”则是由这种建构起来的“象”来表达的。
然而,作为“尽意”之重要载体的“象”也具有自己的有限性,在根本上也不可能将“不尽之意”完全表达出来。所以中国古代哲学一方面强调“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另一方面又强调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要追求“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如何才能“超以象外”去追求“象外之意”呢?
从接受的主体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就要求主体应该“澄怀观象”,做到物我两忘,在这样一种物我相融的状态中去感受和体验“道”的存在。但从传播的过程来看,则是要求传播者努力实现“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融合。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言”“象”“意”三者间的融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言”来建构“象”。由于考虑到达“无尽之意”的目的,因此以“言”建构“象”时,一般只是对“象”本身进行粗线条式的大致勾勒,而不做太过细致的描绘。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中虽然多有“物象”,然而却极少对这些“物象”做具体的描绘,而是点出辄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物象”的“形似”要让位于“神似”,而且对于“物象”的形的最高要求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对“象”的这种要求,在限定“象”的同时尽可能弱化其限定性所带来的局限性,由此使得“象”本身具有了丰富的可供阐释的空间,从而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二是强调将“意”与“象”相融,形成“意象”,并在“意”的统领之下,强调“象与象之间的组合”,这种组合在中国传统诗画中经常被称为“意境”,而不尽之“意”则能通过“意境”得以较好地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中国古典诗词还是传统绘画,“意境”都是追求的重要目标。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与象”的组合实际上就构成了“意境”,而“意境”所能表达的丰富含义就大大超过了单个的“意象”本身,从而将“象”的表意功能大大强化,因此在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境生于象外”的说法。
(摘编自曹漪那、蒋忠波《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中,“尽意”是通过用重要载体“象”弥补“言”的局限性来实现的。
B.“象”的有限性使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立象以尽意”与“超以象外”这样看似矛盾的说法。
C.如果接受主体能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传播者就不必追求“言”“象”“意”三者间的融合。
D.一般而言,以“言”建构“象”时,只对“象”本身进行粗笔勾勒,不追求其“形似”,使得“象”具有更多想象和阐释的余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的局限性切入,引出“象”在“言”“象”“意”三者融合过程中居核心地位的观点。
B.文章以中国古诗词大多对物象点出辄止为例,论证“象”本身具有丰富的可供阐释的空间。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法,说理清晰透彻,充分有力。
D.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言”“象”“意”的融合时,既联系中国传统诗画,又涉及中国古代哲学。
(3)下列所举例子中,不符合本文“言”“象”“意”融合思想的一项是
A.王维的山水诗择取山林意象构筑画面,营造出宁谧优美的意境,充满禅意。
B.当下图像传播强调图片、影像引起的视觉刺激,以直观性、现场性来吸引受众。
C.吴冠中的画作运用简练的水墨笔法,不重写实,以抽象形式和留白来营造诗意。
D.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用概括性语言描绘江南画卷,激发联想。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为纪念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联合国及有关国家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作出新承诺,以大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更受关注,亟需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共同行动。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讲话中向国际社会发出三点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
今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摘编自《提振全球气候治理雄心的中国担当》,“新华网”2020年12月12日) 材料二:2020年12月14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座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提出,可以设计绿色刺激指数来对各地的规划和项目进行评估。“按照中国碳达峰计划,2030年前后是碳排放最后的窗口期。现在各地的‘十四五’规划都在加紧制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各地的‘十四五’发展思路。从目前公开的消息看,很多地方上马的一些项目有很强的‘碳锁定’,会给2060年的碳中和带来很大压力,也压缩了清洁技术的发展空间。”王金南认为,现在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发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计划。要做一些碳预算,进行增量分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应该做领头羊,尽早实现碳达峰。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认为,实现碳中和,时间很紧迫。“目前到碳达峰只有10年,10年时间完成这么多的任务,很不容易,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需要制定时间表,倒逼各地各部门完成任务,目前排放力度比较大,大范围减排很困难,我们的技术和产业都需要相应调整。”刘燕华认为,要寻求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能源革命。
(摘编自《专家解读气候治理新目标》,《新京报》2020年12月15日) 材料三:碳锁定是一种产生于工业国家历史发展路径的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技术一制度复合体”。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同时,受益于现有制度的参与者将试图维持该种制度,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现存技术系统的锁定。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近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3点倡议,并宣示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4项新举措。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15日就有关情况接受采访。
贾桂德认为,“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就是要讲团结、促合作,摒弃危机面前“退而自保”的短视行为,倡导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福泽各国人民。
李高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内的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面临巨大的挑战。
他分析指出,很多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作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向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作出努力,在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时,人均GDP仍将显著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达峰时的水平。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多方面的挑战。此外,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缩短几十年,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新华网”2020年12月1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
B.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的设定表明了我国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的决心和信心。
C.王金南认为,各地的“十四五”规划项目有很强的“碳锁定”,也不利于清洁技术的发展。
D.实现“碳中和”就可以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个人等都应积极植树造林、节能减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彰显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共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B.由材料三可知,要打破现存技术系统和制度方面的双重锁定,就要先进行技术创新,再打破制度锁定。
C.如果想打破“碳锁定”,就要从国家规划方面做好引领,同时工业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摒弃短视行为。
D.我国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在实现碳达峰上更有压力和挑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3)我国要实现2030年气候治理目标,目前还面临哪些困难?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劳动、死亡和疾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单质朴,情节多有起伏,层层推进,揭示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B.对比、反语手法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集中体现,本文也多处运用这两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和批判力度。
C.“上帝心想”“上帝认为”等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上帝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构思巧妙。
D.本文看似虚构,实则有很强的现实性,是现实生活中人性及社会性的缩影,这很好地诠释了“文学是生活的浓缩”这一观点。
(2)有人认为,本文尾段显得赘余,你认为呢?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3)本文作为寓言体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鲜明,试简析其中特色。组卷:24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41引用:1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23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决赛结束,从来没有说过脱口秀的李雪琴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李雪琴是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曾在纽约大学学习过。《脱口秀大会》节目中,李雪琴是所有脱口秀选手中唯一一个非专业出身的,也是节目中最大的一匹黑马,连续成为几期的爆梗王,让主持人和嘉宾对她竖起大拇指。对于她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专业演员这件事,有人认为她不务正业,浪费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人认为她依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班级计划举行“青年学子如何择业”的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