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大数据精准联盟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早期儒家的“四民”论中贯穿着对“士志于道”之价值命题的认同。在此种意义上,对“道”的拥有被阐释为士人的身份特质,并成为其居于“四民”之首的内在根据。士人由此被视为承担道德责任,特别是天下国家之社会责任的唯一主体,其责任内涵即如孟子所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至于其内在根源,则被儒家归结为职业的分化。士人因其职业--“学”而能够体悟并获得“道”,农、工、商则因职业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自然无法与“道”发生连结。由此,早期儒家基于身份等级建构了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并在思想史中得到了持续的响应。
至明代,士人身份开始突破“学”与“职”的限制,“四民”论由此出现了第一个转向,其标志即王阳明所言“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一观念的提出,意味着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获得了看似平等的地位。虽然王阳明无法完全突破职业的等级层分,要求普通民众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但使以士人为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开始松动。明清之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进一步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之间接责任,从而使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松动。
“四民论”的第二个转向是晚清时期“四民皆士”观念的出现。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下,传统“四民”结构逐渐解体,儒家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四民皆士”观念由此得以推出。在相关论述中,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议论最具典型性。通过对士人身份特质的解构,他基于身份平等建构了一个社会责任主体的多维结构。首先,他在身份观念上彻底突破了“学”与“职”的限制。他说:“士者学子之称”,即士为知识与技能拥有者的通称,而非特指“学习道艺”者。如果变革教育体制,使农、工、商、兵等皆如士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由此遭到了外在解构。梁启超还通过对“学”之内容的重构实现了对士人身份的内在解构。他认为,士人应以“行新政、抵外侮”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完全突破了儒家之“道”的框架,所有职业群体皆可因“学”而与“道”发生连结。但梁启超并没有完全否定“士志于道”的传统,而是将之转换为责任的层次之分。因此,完全平等的社会责任主体并没有完全得以建构。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四民皆工”的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建构。如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说:“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平等地被视为劳工中的一分子。至此,社会责任主体完全突破了职业差异而实现了平等,所谓责任大小之分亦不复存在。这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发扬光大,并经过革命的实践,人民平等地成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继红《“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明天下国家的社会责任只能由士人来担当。
B.王阳明指出“四民”虽有职业差异,但都可与“道”连接,并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
C.梁启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都可称士,由此从外在解构了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
D.在“四民皆工”的观念里,劳动者既没有职业的差异,也无社会地位和责任的区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民”论转向的角度,简要梳理了历史上人们对社会责任主体认知变化的过程。
B.第二段引用王阳明和顾炎武的观点,是为了说明突破士人身份限制已成当时社会的共识。
C.第三段以梁启超的议论为例,指出了“四民皆士”观念的进步意义和局限,具有辩证性。
D.文章比较了不同历史时期“四民”观的社会责任内涵,肯定了“四民皆工”的进步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早期儒家看来,农、工、商因为职业的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所以无法承担天下国家的社会责任。
B.虽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只是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的间接责任,但这还是动摇了传统社会责任结构。
C.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中,传统“四民”结构的解体,导致儒家价值体系受到空前质疑与挑战。
D.梁启超从“士”和“学”两个方面,通过由外而内的内容建构实现了对传统单一社会责任主体观念的解构。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发展阶段,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材料二:
曾经“教育下乡”为农村脱贫开出良方;如今要让贫困断“根”,还需要用上“教育”这个“实招”,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普遍性问题,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夯实乡村教育的根基,充分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才能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含金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些乡村学校曾经面临空心化:师资薄弱、生源流失。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的琼中县,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师资、做好控辍保学……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琼中县吸引了超过3000名中小学生回流。事实上,琼中县校园里学生的琅琅书声,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摘编自李群《在“朗朗书声”中托举乡村未来》)材料三:
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在乡村人才培养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对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部署,尽快满足需要。
(摘编自向秋《人才振兴,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材料四: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佛山与凉山密切配合,力推产业协作,激发内生动力,为帮扶地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佛山先后投入4.64亿元财政帮扶资金,引导96家企业落地凉山,创建400多个产业项目,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佛山还扎实推进“领头雁计划”,培训援建新村第一书记139名、发展带头人1238名。既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更要“一人带头、全村致富”。同时,佛山选派骨干教师,建立凉山普通高中“佛山班”教学示范点,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希望种子”。
进入新的阶段,佛山与凉山两地协同创新与日俱增。依托凉山资源禀赋,佛山用建设工业园区思维,帮助凉山启动31个农林业园区,并通过电商平台、数字营销等新途径,让凉山名优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粤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市场。目前,“佛山企业+凉山资源”“沿海总部+西部基地”等合作模式初具雏形。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表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新路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佛山凉山结对子--摘掉贫困帽协作不歇脚》)(1)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关键。
B.乡村振兴要和脱贫攻坚做好衔接过渡,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C.乡村振兴要继续发挥好教育的关键作用,只有夯实乡村教育的根基,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乡村振兴才更有“含金量”。
D.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培养,在重点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发现和发掘“农创客”“田秀才”等特殊人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当前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背景、内容和意义,据此可知乡村振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
B.材料二中,通过改善当地教育走出贫困的海南琼中县,继续走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的道路,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C.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从教育和人才的角度来谈乡村振兴的路径,两则材料都指出了现实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
D.材料四中,佛山用建设工业园区的经验,依托凉山当地资源帮助建设农林业园区,探索出“企业+资源”“沿海+西部”等合作模式。
(3)海南琼中和四川凉山的乡村振兴实践可以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地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安详的把捎马子放下,而后趴下恭恭敬敬的给佛像磕头。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来到一个小院。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后面。
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敦敦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钱伯伯,告诉我点您的事!”
老人瘪着嘴一笑,他本不想说,可是又觉得不应当拒绝青年朋友的要求。“我的事很多,可也很简单。我不必告诉你一件一件的,我都做过什么。我倒真高兴能告诉你,我的一点小小的变化。变化是生长的阶段。我并没死,也并不专凭一口怒气去找死,我是像个小孩,或小树,天天在生长。这样,危险困苦也就都不可怕了,因为我的眼是看着远处,我不必再老咬着牙,拧着眉了,而可以既不着急,又不妥协的往前干去;我知道我所干的是任何一个有心思,有理想的人,所应当干的;我能自信了。是的,今天我没有,将来也不会,皈依佛法;我想,我也会得到永生!”
用心的,瑞全一字不落的,把钱伯伯的话都听进去。
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括的述说。他原来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的看着钱伯伯。是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他好像不认识了,又好像更多认识了一点,钱老人。
他很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给老人,可是,他鼓不起勇气来说了。事实,假若没有个以思想作线索的纲领,不过是一些零散的砖头瓦块,说不说都没有关系。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老三伸了伸腿。“钱伯伯,用不着说了吧?我也正在变!”
“好!好!还是说说吧,说说你的事!我愿意多知道事情,只有多知道事情,心里才能宽绰!”
瑞全没法不开口了。他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痛快与兴奋。这是和钱伯伯谈心,他无须顾忌什么;在事实之外,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诗人很快就认出走进佛堂的是瑞全,但出于警惕并没有立刻上前相认,这也是为了考验现在的瑞全是否具备应有的谨慎。
B.小说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人“点了点头”“唇动了动”“瘪着嘴一笑”,外在细节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特征。
C.老人始终没有给瑞全讲自己受刑的经过和一家人的死亡,一方面是不想让瑞全因为自己伤心,另一方面缘于自己内心的觉醒。
D.小说以瑞全和钱老人重逢为主要内容,写的虽然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但由于苦难深重的故事背景而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2)请简要分析瑞全见到钱诗人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对同一个人使用了“诗人”“伯伯”“老人”三种称谓,这三种称谓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组卷:15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日前,四川天府新区“以公园城市之名——天府新区LOGO全民设计大赛”正式启动。经过近两个月征集与评审,如图从投稿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终选方案。请结合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和整体图案,解读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棵树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贵的品格和精神。松树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于天地间。柳树婀娜多姿,随手一插,都能生根抽枝,生机勃勃。银杏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子孙收获,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的雕刻打磨。还有其他许多树,它们个体也许并不起眼,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也就有了“千顷澄碧”的磅礴。
有人说:“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青年们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努力活成一棵树。
高考毕业前夕,学校计划举行一次“新时代青年姿态”的座谈会,邀请你参加。请围绕上述材料,以“努力活成一棵树”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