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九点,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遊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素材依托于时代,艺术素材来源于生活。生于封建社会的曹雪芹因早年生活在北京、江浙两地,所以其笔下的《红楼梦》就体现了许多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
《红楼梦》中的建筑体现了一种秩序美。这些建筑犹如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的区别,有君臣、父子的严格界限,不可有丝毫的逾越。例如,门在《红楼梦》中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其中,大门用于正规的礼仪。元妃省亲的时候是将“銮舆抬入大门”。还有一些重要的仪式和节日大门也会开;贾家除夕祭祀“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宝玉娶亲时也是“大轿从大门进”,贾府赏中秋开夜宴时也是“园子正门俱已大开”,礼乐精神在“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建筑的组合来讲,《红楼梦》中的建筑,无论是个体或群体,都具有强烈的中轴线平面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正因如此,《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中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这种布局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布局原则。
《红楼梦》中的建筑还渗透着含蓄曲折美。含蓄就是“隐”,“隐”能使作品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而建筑的含蓄则能给人遐想的空间。《红楼梦》中府邸的入口处的影壁和穿堂的屏风就是“隐”在建筑上的表现。它们使整个建筑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空间变换的感觉。大观园里的建筑有的没有明显的轴线、基本造型是曲线形,以“含蓄”为标准,展现了曲折幽深、藏而不露的神韵。在“大观园试才题匾额”这一回中,大观园的山石水木,楼阁亭榭,曲廊画桥或是“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或是“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鹰”;或是“粉垣环,绿柳周垂……两边尽是游廊相接”,厅堂轩馆,楼阁台榭,处处可见曲势,时时显得优美,尤其是曲廊,人行其中,幽静深邃,可以使人产生广阔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黎书文《<红楼梦>中的建筑与中国传统美学》,有删改) 材料三
(黛玉)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具有自己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都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B.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经由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C.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出中国建筑中轴线平面对称的布局原则。
D.中国的传统建筑虽然讲究规则、对称;但建筑中的风景却也有着不规则、不对称的美,通过造型的起伏形成曲折有致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不仅在地域上分布范围广泛,而且形式上都大同小异。
B.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既有极大的“拘束性”,呈现出统一性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灵活创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C.《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由正门出灵,可见府第大门反映着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规范。
D.《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多种特征,而且映射了中国传统美学。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具有“藏而不漏的神韵”一项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密锁重关掩录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举例进行分析。
(5)材料三描写的“荣国府”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分析。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 雨(节选)
曹禺
选段一
周朴园 (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鲁侍萍 (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周朴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吗?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选段二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有删改)(1)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看到鲁待萍以为她是“新来的下人”,但是看到她关窗户的动作非常自然,又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B.周朴园慌忙地问:“你——你贵姓”,从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慌乱,已怀疑眼前的老妈子可能是当年的梅侍萍。
C.周朴园说无锡是“好地方”,深层指年轻时他和“梅小姐”之间的美好回忆,可见其对过去的眷恋怀念。
D.周朴园夸梅侍萍“很贤慧,也很规矩”而鲁侍萍却自贬,表现了曾经的悲惨遭遇对侍萍的打击之大,内心怨恨之重。
(2)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侍萍关窗户引发周朴园的询问,而周朴园的询问又引出下文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以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节选部分巧妙运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
C.节选部分明线是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去的矛盾;暗线是鲁侍萍以局外人的口吻诉说自己的苦难经历,揭露周朴园的虚伪、冷酷。
D.鲁侍萍在对话中既有意隐蔽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3)戏剧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有时通过同一个字也能探知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请根据选段一两处画横线中的“哦”字简要分析。
(4)某个剧本对选段二的部分文字作了增删:(1)增添了一个字“就”:那(就)用不着了。(2)删除了“哦,救活啦?”与“(忽然立起)”两处。有人认为增添的十分巧妙而删除的明显不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①_____,但它们在此产生的基础上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先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依据这条发展的途径,让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其中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_____,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③_____。这样的主要结构方法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文法”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瘤菌若不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豆科植物就无法很好地生长;豆科植物若不给根瘤提供糖类,根瘤就无法生存。自然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利己与利人并不矛盾,它们可以统一起来。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