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17 15:3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成为科普新阵地,涌现出许多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展到视频,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既希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希望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诸如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急救知识等科普视频,只要有通俗讲解,便会受到公众欢迎。此类实用性强的知识视频不仅有利于健康,甚至还能在紧急和危难时刻拯救生命。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民,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一些反科学、伪科学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恰是因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乏。于国,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科技创新大军才会后继有人。
          基于此,创作者如何进行科学传播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趣”就是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取材于李忱阳、张田勘、胡俊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近来,科普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10厘米”“我们每天干的这些事,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一些貌似科普的内容是将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短视频化,也难怪有媒体呼吁不能放任这类短视频跑偏。
          网络谣言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往往更具迷惑性,是新出现的一股浊流。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打着“科普”旗号,在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实际上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整治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网络环境风清气正、保障网民享受高质量网络生活的应有之义。
          对“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的问题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审核平台在首页头条、App弹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若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或清理违规信息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针对“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等情况,监管部门也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辨别。此外,还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网民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特别指出的是,有人对网络学习产生了严重依赖,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必须看到,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的思考与辨析都至关重要。学习者只有通过思考与辨析,才能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去伪存真、正确领会。
    (取材于梅麟、史志鹏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的《十万个为什么》。
          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 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类“百科”图书。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可以说,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套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从书本走向数字化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其实早在2021年11月,出版社便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账号,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播放量超过几百万,获得众多网友好评。
          曾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表示,《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本次推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风尚。
    (取材于赵语涵、吴翔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B.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C.做好科普对提升公民素养和打造科技强国都很重要。
    D.实用性强是某些科普视频受到公众追捧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化的网络谣言相比于一般的谣言可能会更具迷惑性。
    B.有些科普短视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
    C.“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需要社会共管。
    D.科普短视频是一种“知识快餐”,会妨碍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其中的“易”要求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科普类短视频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万个为什么》。
    D.与纸质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相比,短视频版会更新潮,更生动,更有魅力。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保证网民从科普类短视频中所获得知识是正确的。
    (5)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三中《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获得网友好评的原因有哪些。

    组卷:30引用:3难度:0.1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稟五行,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其所知,始终顺旧。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取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注释]①越人入虢之诊:指《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的典故。②重器:珍贵之宝器,此喻人的身体。③经络府俞: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及相关穴位。④明堂阙庭:明堂指鼻子,阙在两眉之间,庭为颜面及额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常之疾 婴:缠绕
    B.百年之寿命 赍:拿着
    C.以其所知 演:扩展
    D.疾问病 省:反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毛将安附 ②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B.①举世昏迷,能觉悟 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能如也
    C.①虽未能尽愈 ②或取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①下此以往,未闻也 ②世言晋王将终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如果是轻视生命,那些什么荣华权势便视如浮云了
    B.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如果能探究我书中集录的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C.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D.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想要辨识不治之症或判别出可治之症,实在是很难呀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重视医药、精习医术,不仅可以为他人祛疾解困,还可以保身养生。
    B.世人追求虚荣权势,不顾及身体健康,遇到病患灾祸,才屈尊寻求巫祝祈祷。
    C.作者的族人大多死于伤寒,他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疾病。
    D.文章结尾引孔子之言,有激励自己“多闻博识”,精益求精地钻研医术之意。
    (5)本文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序”,请简要概括说明这篇序文的写作思路。

    组卷:46引用:4难度:0.6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3】寻:长度单位。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青年男女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
    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
    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
    D.“推手”两句,写弹者奏罢,听者难以安适,已情到深处而“无泪”。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二人皆为作者所尊崇。
    B.“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C.“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3)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一赏析。

    组卷:52引用:3难度:0.6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我们即将告别难忘的高中生活,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有不舍,日后会思念。未来,相隔两地的我们会同望一轮明月,希望在追逐月光中将思念寄予对方,这便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
     
     
    ”表达的动人情感。新的人生之路上,希望大家记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2)有善始者实繁,
     
    ”的告诫,像《劝学》中“(3)
     
    ,功在不舍”那样坚持学习,永不懈怠。当我们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不要像《石钟山记》所反诘的“(4)
     
     
    ,可乎”那样,我们要亲身实践,求得真知。相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终会成为各个领域的英杰,就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的那样,“(5)
     
     
    ”。

    组卷:15引用:1难度:0.5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5分。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以色列生物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妈妈教导我说,人走入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而行,也可以逆水而行,你这辈子如果想成功,就永远要选择后者,尽管它可能并不舒服。我能有今天,就是按照妈妈给我画的‘路线’而行的。”
          材料中“可以顺水而行,也可以逆水而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35引用:4难度:0.1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但是还有书籍》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它从图书编辑、古籍校对、装帧设计、二手书收藏等侧面,聚焦隐身于书后的那些理想主义者,将他们的经历化作一个个有情趣、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
          其实,在某种情态下依然会陪伴我们的岂止是书籍啊。请在植物、动物、器物等名物中任选一物(书籍除外),用它将“但是还有_______”填充完整并以此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9引用:1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