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12/13 10:30:2
一、选择题
-
1.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组卷:140引用:1难度:0.8
二、名著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一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广及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四省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充分的时候异常肥沃,因为这种黄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有几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层。地质学家认为,这种黄土是有机物质,是许多世纪以来被中亚细亚的大风从蒙古、从西方吹过来的。这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形象,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中“组卷:40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选文中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组卷:53引用:2难度:0.8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组卷:74引用:2难度:0.8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是!你会看到的!你的牲口‘坏啦’?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牲口留在后方,我们的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要是有一匹马又壮又能跑,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不送前线!我们在后方只用快死的老狗。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衣服、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如果你要马,同志,请到前线去!”
以上文段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之组卷:121引用:3难度:0.7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几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要把大众理想化。
以上文段选自世界著名记者组卷:23引用:2难度:0.5 -
7.《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请你结合书中有关这一壮举的报道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组卷:38引用:1难度:0.5 -
8.《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写成的一部纪实作品,曾易名为《
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象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组卷:47引用:1难度:0.5 -
9.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2)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组卷:54引用:1难度:0.5 -
10.名著阅读。
《西游记》第六回中大圣变成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收,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被赶到的真君识破真相。
真君是怎样识破大圣变化的?你从这里悟出了什么道理?组卷:147引用:5难度:0.7 -
11.名著阅读。
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不少。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出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①选段文字选自作品
②选取这部作品中的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并说出其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组卷:77引用:4难度:0.7 -
1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1)这段文字出自美国记者斯诺写的《
(2)请结合你的读书感悟,解释这部名著题目的含义。组卷:56引用:1难度:0.5 -
1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答题。
【甲】秋雨依然下个不停,A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靴子的烂底全掉了。他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吃这双破靴子的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扑哧直响。现在倒好,一只靴底干脆掉下来了,他只好光脚泡在冷得刺骨的泥泞里,这只破靴子害得他没法干活。他从烂泥里捡起那片破靴底,绝望地看了看,虽然他曾经发誓不再骂人,但是这次却怎么也忍不住了。他拎着破靴子走进板棚,在行军灶旁坐下,解开满是污泥的包脚布,把那只冻得发麻的脚放到炉子跟前。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乙】那个新来的将官,听了这话,立刻笑了起来,面孔有点发红,很天真的,一开口露出了唇齿间的一个窟窿,这窟窿应是两个门牙占据的地方。这表情显得他有点孩子气而顽皮,围坐的每个人都笑了。…..有一天,B骑着马在路上走,他的马踢着了一个士兵,他在马鞍上转身去看士兵,有没有受伤,马受惊奔逸,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恢复意识时,他发现他的两颗门牙,深嵌在树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丙】只说C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C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睛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1)【甲】【乙】【丙】中ABC三个人物分别是:
(2)名著【甲】【乙】中的AB人物成长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3)促使名著【丙】中的人物C思想性格发生巨变的是哪件事?他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组卷:56引用:3难度:0.9 -
14.名著阅读。
名著选段 阅读任务 (一)“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此文段中的“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 (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先锋队员们才放行。 (2)这段文字出自《
(3)你如何评价少年先锋队员们的做法。组卷:65引用:2难度:0.8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实行了新的生活习惯——六时起床,锻炼身体,每日练武读书,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的是简朴生活。当时东北军还有十四万人,他除了同军官以外,还同部下直接接触。东北军开始出现了新面貌。怀疑派逐渐相信,少帅又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人,因此认真对待他在回国时立下的誓言:他要把毕生精力用于收复满洲,为人民雪耻。
以上文段中的“他”指的是组卷:78引用:2难度:0.8
二、名著阅读
-
44.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红军”“红星”“红小鬼”……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红”字内涵的理解。
组卷:163引用:6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
-
45.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节选)(美)埃德加•斯诺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个好去处.使我惴惴不安的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羡慕.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像长长的手指一样竖立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的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回答说:“hai pa!”
我过去听到中国人说“hai pa”就只有一个意思:“我害怕!”我心里想,如果他感到害怕,那我该感到怎么样呢?但是,他神色泰然自若,看来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他回过头问那骡夫我是什么人.
那骡夫把我跟他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还添枝加叶地说了些他自己的话.我放心地看到那位青年农民的脸色和缓下来了.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就是你要见的人,”他说,“我就是主席.请进来喝口热茶吧.”
这些陕西山区的居民有自己的方言,净是发音含混的口语.我同那位主席又作了几次谈话的努力之后,他渐渐地现出能够领会的神情,我们的谈话就有了顺利的进展.等到我最后问清这个问题时,我这才发现陕西山区方言中的hai pa等于官话中的bu zhi dao(不知道).这个发现使我感到很满意.
我坐在铺着炕毡的炕上,向我的主人进一步谈到我自己和我的计划.过了不久,他就显得没有什么疑虑了.我想去县政府所在地安塞,当时我以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就在那里.问他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向导和一个骡夫.
他答应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过我不能在大热天赶路.太阳已经升到当空,天确实是非常热,我看上去很疲倦.他问我吃了东西没有.说实在的,我饿极了,因此我不再跟他客气,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一次同一个“赤匪”一道吃饭.我已破釜沉舟,决心跨进红区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龙火告诉我,说安塞离那里不过“几步路”,尽管我不大放心,但是除了照他说等一等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等到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终于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钟了.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愤然拒绝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好啊,”我一边气喘喘地爬山,一边对自己说.“到现在为止,一切顺利.”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1)【话书名】文章节选自埃德加•斯诺1937年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根据对本名著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说人物】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纪实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报道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综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刘龙火这一人物形象.
(3)【赏奇景】选文好似不经意地描写了沿途所见,实际上作者是用场景语言来表达意义.请结合选文第一段,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品细节】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其中提到的“hai pa”这一细节,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5)【探手法】阅读下面材料,谈谈斯诺和贺敬之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兴奋、惊喜之情的?
材料一:“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材料二: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回延安》组卷:115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