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赤壁赋》2021年同步练习卷(19)
发布:2024/12/21 2:30:2
一、典例解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以……为伴侣 D.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的
A.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在文中指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
C.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D.苏轼,字子暗,号东坡居士,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期间,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两篇游记,本文是前一篇。
B.文章由夜游赤壁的情景写起,泛舟游览赤壁之乐溢于言表;后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客人听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他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
C.第三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我辈?客的回答尽显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怀。
D.第四段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虽然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依旧乐观,豁达与超脱的苏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组卷:34引用:3难度:0.7
二.【名师点睛】
-
2.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第一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4.第二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5.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6.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组卷:0引用:1难度:0.8
四、综合提升变式练
-
1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兰溪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宠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医。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下 C.因往相田得疾 因:于是,就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皆一时异人也 D.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
A.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B.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4)下列对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照应文章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B.《游兰溪》前面叙事,简洁风趣;之后写景,暮雨中杜鹃哀啼,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末句“剧饮而归”,以酒浇愁。
C.《赤登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抒情言志,情、景、理水乳交雕。《游兰溪》写人状景抒情,情、理、文兼胜,相得益彰。
D.“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仍能豁达自处的坦荡情怀。
(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组卷:10引用:4难度:0.7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1)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太守”在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辈,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组卷:47引用:9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