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二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5/1/7 16:0:3

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0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引来后世不断思考探讨。研习诸子学说,理解先哲智慧,有利于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 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公孙丑上》在论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时,有一个重要提示:“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的“三非“提示,乃是剥离了“孺子“和“乍见“者的特定社会关系与具体身份的必要假设。孟子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剥离性假设,就是为了使“孺子将入井“呈现为一种典型的生命临危情景,从而使“乍见“者顿时所生的“怵惕恻隐之心“成为一种纯粹的从人性深处自然喷出的“惜生“真情。
          问题在于,这种剥离了特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生命关切之情是否真实存在?它会不会是一个仅凭思维而推想出的一厢情愿的哲学假设?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源上证明这种哲学假设的合理性与真实性,那么,儒家的性善说岂不始终只在疑、信之间?在笔者看来,“恻隐之心“是在漫长的人类心理发展经验中“积淀“而成的,它作为一种先验人性,最初形成于人类早期的氏族社会。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研究,转述了印第安人的氏族习俗:“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援助、保护,特别是在受到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报仇。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氏族社会何以能产生这种相互援助、相互保护的习俗?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独立的个人根本无法生存,氏族成员必须集体求生。集体求生就意味着氏族成员间必须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关系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相互救助精神,而相互救助精神又催生着社会合作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所说的“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暗含着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意识,即氏族中个体生命对整个氏族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为氏族力量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口数量的多寡,那些人丁不旺的族类往往被强大族类打败而散落或灭亡,所以,原始人无不重视人口的繁衍。个体生命对于氏族生存、延续的价值在氏族先民的生活经验中逐渐凝固为一种观念。在漫长的时间中这种观念又凝固为一种信仰。由此,生殖崇拜成为世界各氏族普遍的生命意识,成为一种支配民族行为的潜在力量。
          正是这种氏族社会形成的集体求生中的相互依赖与“重生“的氏族信仰,使原始人逐渐积累出一种生存领悟:必须珍惜族内每一个人的生命,他人与自己息息相关、同命共生,他人生命临危受难就意味着自己生命受损,所以必须尽力拯救。这正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内涵:一种原初的生命意识,它既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情感,又有面向所有生命的伦理性质。概言之,它具有“重生惜生“与“同命共生“相融的双重性。由此可见,看似先验的、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恻隐之心”,实际上有其生成的根源。
    (摘编自田探《论“恻隐之心“与孟子的“类本善“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三非“提示,将“孺子“和“乍见“者的特定社会关系与具体身份剥离出来,是一种不当的哲学假设。
    B.氏族成员基于生存经验,领悟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重视他人生命,所以,他人遇到困难应尽力救助。
    C.氏族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人口数量,人丁不旺的族类往往被人口众多的族类消灭,因此世界各氏族普遍重视生育。
    D.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具有先验性,这意味着“恻隐之心“是经历了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检验而形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重视生命畏惧死亡,所以怵惕于孺子之危,恻隐于孺子之死,这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相通之处。
    B.约翰•多恩所言“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与本文中他人与自己“同命共生“的认知是基本一致的。
    C.埃德加•莫兰说“原人进化的一个根本性进步就是用男人的团结压制了雄性本能的不相容“可以支撑第四段观点。
    D.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了中国上古文化对生殖的崇拜和歌颂,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
    (3)阅读论述性文本,厘清作者的论述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请填写下面的表格,完成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
    段落 思路 分析
    第一段 发现并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段 进一步追问,作出初步判断。 孟子“三非“假设是否具有合理性与真实性,作者认为第二段认为②
     
    第三、四段 分析“恻隐之心“形成根源。 第三段认为③
     
    第四段认为原始人从生存经验中认识到个体生命对于氏族生存、延续的价值,这种认识在时间长河中凝固为“重生“的信仰。
    第五段
     
    “恻隐之心“是氏族社会人们“同命共生“与“重生惜生“的意识经过漫长的心理积淀生成的。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类小说:看似独立的小故事,却又通过主题链接在一起;虽然视角不一,但是在内容上拼合补充。阅读时,我们要重点关注文本中“主题链接”处与“内容拼合”处,从而走进文本世界的深处。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谢伯茂之死
    鲁 敏
          又来了一封给谢伯茂的信。从信封上的小楷毛笔字一眼就可认出,还是那个人寄的。信封下方,总是那四个字:本市陈缄。
          李复把信拿在手上,凝视了一会儿,投到左手边信盒子。这同一个人寄给谢伯茂的死信,有二三十封之多了,有的已到销毁期。
          何谓“死信”,就是因名址不详、有误等原因,既无法投交、转投,也退不回去的信。全市所有“死信”都集中到李复这儿,他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把它们救活。此前,他救活的死信无数,为此还被评上省级劳模。
          这几年,送到他手中的“死信”却越来越不像样子,十之八九为假地址。即便大费周章地查到了,人家不厌烦算是好的;稍有礼貌的,会等他转过身才把信扔到垃圾桶。所以,当李复第一次看到如此正正经经的一封私人信函,他立刻涌上了一股溢出职业之外的感激之情。算算年岁,这辈子跟信所打的交道也快到头了,他希望,这最后一程,能有点小意思。
          李复拿出了他全部招数:地名办、派出所、街道、居委会、老住家户,对相似的或同音的地名、人名,逐一排查。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信当真是病入膏肓,没什么指望了。
          此信未解,约摸两周后,又一封谢伯茂的死信转过来了。此后,三周或两周,毛笔小楷总会如期而至,带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束手无策的地名:百猫坊,秦状元巷,邀笛步……唉,难道谢伯茂是个居无定所的人吗?这么穷追不舍地写信给谢伯茂,准是有个很隆重的事吧。他得对得起人家。
          后来,李复把研究思路调整到那些不同的地名上。他发现那些地方虽然分散各处,但都在老城南一带,看来谢伯茂大致就在这个区域出没。李复便自制了两块白纸板,用笔大大地写上“谢伯茂”,用绳子跨吊在肩膀上。这样,不论前面还是后面,人们大老远便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这三个字。
          有时候风很大,吹得绳子绞住,牌子在身上翻过来,变成了光光的白纸板。等到觉察了,都走过好几条街了。
          谢伯茂是陈亦新的朋友,能交上这个朋友得谢谢女儿。
          五岁的女儿有个陈亦新看不到的隐形朋友,叫飞鱼。喝酸奶、起床、上幼儿园……女儿都要招呼飞鱼,那种亲密程度,令陈亦新既妒且羡。
          大概受了女儿的启示。一天午睡中,陈亦新猝然睁开眼,对面同事笑嘻嘻地在网上看着什么,隔壁打牌的声音短促而亢奋,手机里几条未读短信——可能是妻子跟他确认谁去幼儿园接女儿……一切跟平常毫无二致。陈亦新内心突然涌上一阵感喟:唉,我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飞鱼”。
          谢伯茂。他从沙发上起来时,脑子里替这朋友找了个名字。也无它意,只是即兴想到。接下来半天,陈亦新感觉好多了。他跟平常一样做事说笑,只在心中不时与谢伯茂交换看法,一切似乎都变得可以忍受了。
          陈亦新真正拿笔给谢伯茂写信,仍跟女儿有关。
          女儿幼儿园最近鼓励“给朋友画像”,女儿便给“飞鱼”画了好一会儿,直到累了要睡。陈亦新收拾地上烂摊子时,顺手拿起笔,一怔:我为何不能跟我的“飞鱼”说说话呢。第二天便买了信封与信纸,只是等到纸张摊开时,开始有些踌躇不安,跟谢伯茂写些什么才好。他难过地捏住沙发扶手,最后顺从了这不知是太满还是太空的状态,只把两三张备好的空白信纸认真叠好,仔细塞入信封。在信封上,用工整的毛笔小楷写上收寄信息。大学里,陈亦新曾跟着一位学长写过两年半的小楷,后因忙于结婚升职,便丢下了,这会儿写了几个小字,倒体味到一种淡淡的旧情。
          写信不久竟成了习惯,虽然信内从来不着一字,唯一像样的动作只是在写一个又一个即兴想到的旧址……秃笔行进着,半涩半柔地摩擦着牛皮纸,那声音恬淡极了。稍后,他步行出门,把信丢进明显空荡荡的邮筒。大街上万物喧嚣,他靠近邮筒侧耳听那静谧的回声,像听一枚石子掉进深不见底的古井,掉到了大地深处。
          一年后的某一天,陈亦新在茶馆等一个十五年未见的同学。同学航班晚点,他只能枯坐。
          桌上有空白便笺,他下意识拨拉过来,随手乱画,这是他打发时间的老习惯。不久,同学终于出现。惊呼,叙旧,点餐,感慨,牢骚或炫耀。无非就是那些话题,可以讲个没完,也可以戛然而止。
          同学走后,他又坐了一会儿,发觉心中竟比刚才更加空落,喊服务生过来结帐。服务生指着桌子一角的那叠便笺:“请问先生这个还需要吗?谢伯茂……”
    “哦,没事。”陈亦新忙用手扯下卷起,他都没意识到刚才写的是什么。他解释了一句,“这人是我……一个朋友。”
    “嗯,他是不是就在附近一带?”服务生的表情稍微有点怪。陈亦新掏钱,一边随意点点头。
    “那么,应该就是他。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谢伯茂的。他每天傍晚都要从我们这条街走过。”服务生朝落地窗户外抬抬下巴。
          陈亦新心跳几乎停了,迟钝地顺着的视线往外:脏兮兮的白板,三个稀疏无章法的字,一个半老不老的老人背着……窗外,正飘落下许多的梧桐叶子。叶子落在街对面一个乱糟糟的报亭上,落在破旧的自行车上。真没注意到秋天已经这么深了。
          陈亦新差点儿掉下泪,他的“飞鱼”死了。年底,李复退休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救活谢伯茂的死信,李复使出全部招数,无果后还要去调查那些不同地名,可看出他虽工作认真敬业,但不免呆板固执。
    B.李复跨吊的白纸板有时被大风吹翻,遮住文字,许久后才发现,这一细节暗示李复找到谢伯茂的机会渺茫,努力也是徒劳。
    C.陈亦新突然想要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飞鱼”,原因在于他希望摆脱目前平庸琐屑的生活状态,找到一个内心寄托。
    D.陈亦新投下信后,还特意靠近邮筒倾听回声,表明他非常渴望这封信能够被及时送出,并十分期待收到对方的回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又”“还是”“总是”等词表明来信频繁,为整个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小楷毛笔字”,既勾连了前后的情节,又借以表现陈亦新这一人物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C.文末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萧瑟清冷的深秋图景,与陈亦新此时的内心状态契合,也预示李复职业生涯的结束。
    D.小说标题“谢伯茂之死”不仅意味着写信行为的结束,而且暗含着对李复以及陈亦新生存困境的关切,意蕴丰富。
    (3)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究竟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大家意见不一。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任务 探讨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备选答案 A.李复 B.谢伯茂 C.陈亦新 D.李复与陈亦新 E.其他
    你的选择
     
    (直接填写字母)
    你的理由
     
    (4)小说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8引用:2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  )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

  • 10.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下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组卷:4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组卷:65引用:3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