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0 6:30:3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科尔特斯凭借其不足600人的兵力就摧毁了人口数以百万计的阿兹特克帝国。不久,皮萨罗同样不可思议地征服了南美的印加帝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基督教的信条以及西班牙人无可否认的技术优势,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印第安人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全面崩溃。
在有关这个巨大谜团的解释中,有一项新假说令人茅塞顿开。因为,就在阿兹特克人将科尔特斯的军队逐出墨西哥城并予以重创的那天晚上,“天花”这种传染病开始在城内肆虐,好多人一道死于那个“悲伤之夜”。这场致命的传染病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恰好解释,为什么阿兹特克人没有乘胜追击,完成合围,赢得最后的胜利。
值得关注的,还有这场只杀死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却毫发无损的疫病对当时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对这种明显的“偏袒”,当时只能从超自然的角度加以理解,很明显,在这场战争中哪一方得到了神明的助佑似乎已不成问题。在西班牙人的神祇展现了其“超自然的能力”之后,难怪印第安人会如此温顺地俯首称臣。这一假说为我们重新理解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自然,也就会引发相关问题;西班牙人何以且何时获得了这种免疫力?为什么印第安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疫病以对付入侵的西班牙人?只要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随之显现的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中的新领域,即人类与传染病的互动。
世界历史其实已经提供了许多类似的事例,比如14世纪的黑死病,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很少受到关注,渐渐地,那些人类与疫病惨烈遭遇的案例都已湮没于时间隧道中,以致事件发生的规模与意义都很容易被忽略。不过在其他一些事例中,军营里突发的疫情的确扭转了战局,这类插曲自然不大可能被遗漏,但它们的不可预见性却使历史学家深感不自在。我们都希望历史合乎理性、有章可循,为了迎合这愿望,历史学家也往往会在历史书写中刻意突出那些可预测且可控制的因素,而总是以一种不经意的笔调处理这类事件。
在解读古代文献时,历史学家自然会受到自身疫病体验的影响。经历过各种病史的现代人,已对各种常见的传染病拥有了相当程度的免疫力。受过严格训练的当代历史学家往往只能认为那些疫病造成大规模死亡的说法未免夸张。但事实上,同样的疫病在熟悉它的人群中流行与在完全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爆发,其造成的后果差别巨大。如果现代医药出现之前的传染病均与现代欧洲传染病模式并无二致,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关注疫病的历史呢?是时候,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全球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了。毋庸置疑,无论过去与现在,传染病都在自然平衡和历史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威康•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
材料二:
新冠疫情以远超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因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程度,当前国与国之间大量而频繁的商务、旅游、教育等活动,为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封国”,地球村正分割成一个个孤岛。更糟糕的是,由于疫情的冲击,过去几十年不断升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有可能大规模退潮。
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正陷入麻烦,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经济上的各种保护主义将加速抬头。有国家为了优先保护本国需求,会对具有优势性的产品限制出口;更多国家还会限制别国产品进入,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大伤害。同时,这次疫情开始让全球重新反思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最早爆发疫情之后,由于全球制造业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发现本国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是不是产业链不应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而对于某些关键产业,即使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是不是也应让部分产业回流本国?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就在4月表示,为了鼓励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美国政府将为企业的相关搬家费用买单。当然,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会予以回应还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最近两年,特朗普多次要求苹果将全球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就在去年6月份,苹果反而将美国本土的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了中国。
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制造业撤离中国早就不是新闻,但实际上,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因为中国虽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仍具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也很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包括苹果在内的跨国企业并不愿意仅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而远离自己最大的销售终端市场。所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牢不可破。过去,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不足,每当国家进入危机时刻,政府的权力都会膨胀。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表示,面对经济大萧条民众只能求助于政府。这一次疫情爆发后,很多西方政府的权力都开始扩大,预计这种趋势短时间之内不会逆转,以前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在疫情之后可能就可以实现。
从历史上来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原本就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市场之手始终在默默发挥作用,“二战”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其中90年代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过去几年,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潮其实已经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在一夜之间从中国撤出,但从更长期来看,在疫情的推动下,产业转移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摘编自谢九《疫情正在重塑世界:全球化进或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对这种征服以往从宗教或技术角度的历史解释似乎很难令人信服。
B.传染病只对美洲印第安人造成伤害这一史实,让交战双方都以为神灵站在了西班牙人一边,重创了印第安人的心理防线。
C.中国具有劳动者素质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中国是苹果公司重要的消费市场,吸引苹果不顾反对将所有生产线搬到中国。
D.让制造业向本国回流,以前对西方政府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但疫情危机之后随着其权力的膨胀,这可能变成现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往往忽略疫病对不具有免疫力的人群造成的可怕后果,未意识到疫病模式的变化,这会导致其对人类与疫病互动的历史缺乏洞察。
B.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疫病事件的强调会削弱以往历史的解释力,历史学家往往对此就低调处理,因为历史的发生应该合乎理性有章可循。
C.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处于相互依赖之中,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使全球产业链分布过度集中。
D.全球产业链转移一方面符合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政府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此次疫情将会使新一次产业链转移的过程大大加快。
(3)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作为经济全球化退潮的表现的一项是
A.从全球疫情地图来看,疫情重灾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大巴黎地区,一度大规模封城,经济停摆。
B.近期俄罗斯、越南等国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对于需要进口粮食才能满足需求的国家,一旦国际市场关闭,将面临价格上涨或粮食短缺的危机。
C.疫情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经济救助方案,计划从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2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回本国。
D.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频繁从国际组织和协议中“退群”,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奥巴马时期全力打造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TPP。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组卷:15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在那儿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他决定从此远离陆地,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信心。
B.冯帆负罪逃离登山,后因机缘巧合而攀登海水珠峰,尽管成功登顶的可能性极小,但能因此而赎罪,所以不后悔。
C.“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了登上峰顶的希望之火。
D.结尾“不管怎么样”颇有韵味,结合上文看,既蕴含了冯帆的“攀登”经历与内心的冲突,又体现了他此时的释然。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细透彻。
B.作者想象丰富在行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
C.作者善于通过典型动作细节增强小说感染力,浪尖飞跃这一动作既体现了海水高山的特殊性,又赋予了登水山过程非凡的动感。
D.结尾处写冯帆在危险时回想起曾经攀登珠峰的经历并最终脱困,结构上前后呼应,同时传达出人不能被过去束缚的核心主旨。
(3)小说开头段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前情梗概简要分析。
(4)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组卷:21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①______;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正常偏好分化放大,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②______。“信息茧房”效应不仅会局限个人视野,还会加速群体极化。“茧房”中成员内部交流显著增多,③______,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
(1)整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受困于同类信息而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
B.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由“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将正常偏好分化放大而导致的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的心理。
C.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的效应。
D.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因为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从而受困于同类信息,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引用:4难度:0.9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据媒体报道,在某中学近日进行的亲子沟通调查中,有学生这样呼吁。记者了解到,在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学生们普遍“吐槽”,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佐,并呼吁父母:“请给我们试错权!”
请结合内容,从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中任选其一,结家长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果以学生身份落款,一律用“王爱学”;如果以教师身份落款,一律用“李仕刚”)。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