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东七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中国唐代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在其《调张籍》中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充满了对二者诗歌作品的赞扬。作为志趣相投的挚友,他们不仅有不同之处,而且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分析李、杜诗作的不同之处。
李、杜二者在古体诗上的成就都极为突出,但他们在诗歌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
① 。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等,而杜甫则擅长律诗。明代陈沂云:“五言绝句……唐以太白为祖。”还有人称赞“太白五、七言绝句是神品”,对李白在绝句上的成就进行了盛赞。律诗具有对字数、对偶、平仄等要求严格的特点,因此表现力易受限制,杜甫为了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对律诗的题材进行了拓展,不仅局限于李白等人常写的游记山水、宴饮应酬等,而且主张将时事写入律诗,故他的律诗雄浑浩荡、别具一格,大大增加了律诗的内容和表现范畴。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色彩上极为不同。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整个盛唐诗歌和中晚唐诗歌之间的区别。盛唐诗人在性格上普遍外向强烈,注重宣泄个人意气,他们的诗作多是流转自如,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中晚唐诗人则由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国运,理想化的情感逐渐变淡,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在诗歌写作时也更注重叙事写实,与盛唐诗歌的风骨声律藻才兼备、兴象玲珑不同,更强调诗歌的干预时政、关心民情等适用性、功利性特点,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如同样写抱负,李白这样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杜甫则这样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其次,分析李、杜诗作的相同之处。
李白、杜甫皆善于打通各种体裁,使之交融互汇。李白常以自己擅长的绝句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杜甫也不例外,因熟谙律法,常以律为绝,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
此外,② 。李白虽处于盛唐,但当时的盛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曰:“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表达他对文学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杜甫更是如此,在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文人,杜甫始终不忘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困苦,凡是离乱之感,不平之鸣,对人民困祸苦难的感受,都会借诗叙之,诗成为他思想斗争的武器。
我们回顾中国诗歌史,李白和杜甫是两个绝对不能错过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个人取得了难以超越的诗歌成就,而且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语言风格、题材类型等方面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我们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时,不仅仅要研究他们引领的两大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也应该看到他们同处唐朝,还是互相欣赏的挚友,以及同为诗人,不可避免地互相学习与借鉴,正是这种融会贯通,中国诗歌才如此多姿多彩,芬芳满园。
(摘编自刘歌《论李白与杜甫》)材料二:
文章的优劣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这才能包含两个方面:先天的即生命固有之能;后天的经历和修养所加之能。这两个能力合二为一便是个人的全部才能。这种综合而成的能力是其他人不可以复制和分享的。
李白显然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天才。杜甫由于过分用功,谈到在作诗方面的苦吟功夫,人们或许认为他只是汗水辛苦所成,其实倚仗的同样是不可企及的先天之才。而且单就李白来说,正是因为他拥有那种令人眩惑的天才,我们才更愿意仰望他的一切。杜甫则把自身的天才性稍稍掩盖了,所以我们总是以现实的思维去猜度和判断他。
天才是既不容否认也不容视而不见的。假如我们忽略杜甫的天才,认为他是靠苦吟、靠费尽一生心血才达到了那个高度的话,那么对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个“材”,则没有谁会怀疑。李白的诗给人张口就来的感觉,怎么吟唱都行,不必精雕却天然周正,好像不用修改也不曾修改过。
但实际上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肯定要用心订改自己的诗作,不同的只是改动的幅度和深度而已。一首诗在开始形成的时候气息不同,质地不同,订改的功夫自然也要不同。我们今天看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其不同是明显的——其中有许多不同就在“轻快”二字上。杜甫的诗只有少量会与李白混淆,那是“轻快”的,而大多数沉郁深沉之作,怎么也不会混同于李白。
(摘编自张炜《也说李白与杜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盛赞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的影响力如同太阳的万丈光芒,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比他们本人更伟大。
B.李白所擅长的乐府、歌行等诗歌体裁,相对于律诗这一体裁都比较自由灵活,限制比较少。
C.李白和杜甫之所以在诗歌色彩上差别极大,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原因。
D.相对于李白,杜甫的天才性常常被用功掩盖,人们大多膜拜李白的天生之才而敬佩杜甫的刻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在诗文的创作上既有相似相通之处,又各有千秋,这使得他们成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的挚友。
B.李白性格偏于外向强烈,诗作奔放豪迈,为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而杜甫则更关注现实和民情,为现实主义诗歌代表。
C.李白也并非一味浪漫的天才诗人,他也重视文学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认为文章具有移风易俗、推究世事的力量。
D.李杜作品的伟大,实则离不开他们对自己诗作的用心订正和修改;而形成条件和订改功夫的不同也是作品有差异的因素。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李杜二人的成就和特征,再分析具体表现,最后加以总结。
B.材料一善用比较和引用,既很好地区分了两个伟大诗人,也让读者对二人的作品有了更具体、直观的感受。
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文章优劣和人的才能的关系,然后分析对李杜二人的认识。
D.材料一主体部分是比较李杜二人创作上的异同,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
(4)根据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5)下面是李白读《诸葛亮传》后所写的乐府诗,与杜甫的《蜀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节选)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度(节选)
铁凝 那年李博十五岁,宋大刚十七。他们同在黑石头村的第八生产队,程秀蕊的爹就是队长。村里为他们安排的房子在程家隔壁。
虽然黑石头村是穷村,这几个城里来的学生却没有特别沮丧,他们白天上工,晚上回来就着柴油灯读书写字。年龄最小的李博喜欢打乒乓球,每天不管多累他也要站在院里对着土墙打上一阵。李博读《资本论》,并渴望读到《列宁全集》。程秀蕊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把乒乓球和《资本论》看成生活中那么要紧的事。程秀蕊问李博,你一个人和这土墙没完没了地打球可为了个什么呢?
她家有时会邀请他们过来吃饭,玉米、红薯两样面混合的素馅蒸饺。逢这时他们会敞开肚子,把自己吃得龇牙咧嘴。爹和娘对城里来的学生们,那实在是好。一天李博从县城回来,兴奋地告诉胡晓南和宋大刚,他能从小姨她们厂拉来一车大粪送给程秀蕊家。李博问胡晓南和宋大刚谁愿意和他一起去拉粪,胡晓南说队长派他夜里浇地,只能是宋大刚和李博一道进城了。
程秀蕊并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一场怎么样?李博非常注意地听着程秀蕊带来的消息,然后用一声“嗯”表示同意约吴端。程秀蕊立刻追问明天行不行。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那个下午,李博和宋大刚步行进城,在小姨家吃过晚饭就推上粪桶和平板车,到厂里的几间厕所去淘粪。据宋大刚讲述,巨大的木制粪桶一个人都搂不住,折腾了一两个钟头,大粪总算把粪桶填满。他们推着硕大的粪桶上路,天已黑透,路又不平,桶里的屎尿被颠簸着不断溅出来。这使得他们不能再走土路,得绕着县城平坦的柏油路回村。一路上,他们轮换着推车,宋大刚有点火不打一处来,一路抱怨着天黑、路远、粪臭、卖苦力的日子没有尽头。说到激愤处,干脆躺在地上哭闹起来。李博蹲在他身边又劝又哄,用细瘦的胳膊拼着全身的力气抱宋大刚起来,让宋大刚空手跟着走,然后他一人把粪推回了黑石头村。接着,他们又连夜返回县城送还粪桶和平板车。当他们再一次从县城回到村里时,太阳已经很高。
程秀蕊站在家门口,在光天化日之下闻着墙根那堆新粪呛人的气味,看着由远而近的李博和宋大刚。她已经从胡晓南那儿知道了这一夜的“粪”事。他们脚步趔趄,灰头土脸,形容憔悴,神情却亢奋。宋大刚只对程秀蕊说了一句话:粪来了,我可得去睡了。程秀蕊对李博说,你呢?要不咱们改一天吧。李博告诉她,不用改,下午行。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球拍是名牌“红双喜”的。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所以用“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那天她的娘突发阑尾炎,程秀蕊和爹一块儿送她去了镇医院。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谁赢了?他们不知道,因为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因此他们的回答无法让程秀蕊满意。况且,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握手不可,两个半大的孩子家。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哎——,李——博!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不间断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像怕吓着他似的小声问道:谁赢啦?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他的神情真挚而又惆怅,或者还有一种清淡的思念。
程秀蕊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一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李博的那声感叹,到底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回到学校她还是忍不住向“真棒”的吴端问了那天的输赢。吴端一脸敬意的坦率回答印证了程秀蕊的猜想,吴端的回答也让她生出一种冲动,那是想要赞美他们的冲动,在她心中,从此就有了两个真正不凡的少年。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大刚在路上哭闹的原因之一是运粪引发的对目前生活境遇的不满,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抗。
B.村人不了解乒乓球、不明白他们为何握手及程秀蕊急于知道比赛输赢,都反映出城乡文化的差异。
C.画线句中,“他的神情真挚”是指李博赞美对手出于真诚,“惆怅”指他再也见不到吴端的遗憾。
D.“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这一句话,反映的是程秀蕊突然悟出“风度”之后,内心受到震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突出李博的“风度”,文章既通过神态等描写进行刻画,也通过程秀蕊、吴端的视角来进行描写。
B.文章详略有致,重点突出,详写了李博连夜去城里拉粪的过程,以及李博、吴端两人比赛的经过和村人观看球赛的场景。
C.文章中“程秀蕊不明白”“程秀蕊看着”“程秀蕊永远记住了”等语句,说明文章主要以她的视角观察、思考、倾听。
D.文章语言耐人寻味,如“喊声……顽强地、不间断地泛着回音”,通过描绘喊声的特点,传达出人物强烈的好奇。
(3)“拉粪”一事表明李博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不明确地交代比赛的输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氯化钠是很多化合物中氯元素的重要来源,比如含氯杀虫剂DDT,它对蚊子、苍蝇、跳蚤等的杀灭效果非常好,而且性能稳定、效果持久,一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地使用,疟疾、霍乱等患者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但是,也正因为① ,当它被大量使用后,土壤里、水体中积聚了大量残留物,② ,尤其对鸟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危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很多国家纷纷禁止使用DDT等含氯杀虫剂。不过,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DDT的完全替代者,毕竟DDT低廉而有效,尤其在热带地区,DDT被禁止使用后,③ ,每年都有上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超百万。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可以有限度地、有控制地使用DDT,以预防和阻止疟疾等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DDT从由滥用到禁用再到有控制地使用,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在一次次类似遭遇的经验和教训之中,仍然在不断地进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3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讲述了一个“洞穴之喻”的故事:一批囚徒被困在洞穴里,他们的脖子和脚都戴着枷锁,不能环顾四周,只能面向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个火堆在燃烧。把守的官兵在火堆的另一边,拿着器物制造出各种影像,通过火堆投射到囚犯面前的墙壁上。久而久之,囚犯们便认为眼前的影像,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一天,一个囚犯挣脱枷锁,回头看见影像其实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并在洞口看见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向其他人描述外面世界的光明,囚犯们不仅没相信,反而纷纷嘲笑他变得更加愚蠢了,坚信面前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史铁生曾说:“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人若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固有认知中,无异于洞穴里的囚犯,只会困住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