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北京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扩大公共服务半径,进而促进实体书店实现量与质的不断提升。浓浓书香,满足人们丰富多样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呼吁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那么书店则是海洋和源泉的承载地之一。在一座喧嚣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的地方,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只要阅读还在,书香定会飘进千家万户。让人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社会正努力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看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等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原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每一家新开的书店都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每家书店对接周边5—10个社区,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书、借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22年,北京举办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达200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数量超过2100家,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北京每万人拥有书店接近1个。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社会;读书有利,利己、利民、利国家。正如有哲人所说,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同时,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耕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摘自搜狐网2023年4月17日时评•王小梅《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材料二:
          一些城市书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坐落在安徽黔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实体书店具有业态接口多、文旅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了一座座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迸发时代活力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了阅读,吸引了客流,点亮了乡村,让人们看到了“书香味”与“泥土味”交融产生的多元价值。乡村书店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香饽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亮点。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文化“轻资产”蜕变为文旅“新富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实体书店下沉乡村需要立足乡村、深耕乡土。一方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以阅读为内核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内涵,重塑在地乡村美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书店+”产业形态,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书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乡村大地。期待更多新型乡村书店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粮仓”。
    (摘编自202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方宁《让乡村书店成为“文化粮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我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成效非常明显,但依然不容乐观。
    B.北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实体书店增强辐射面,有力促进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C.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打卡的乡村书店逐渐成为新时期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
    D.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步下沉,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实体书店,但二者因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而没有多大关联。
    B.城市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乡村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C.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才能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回归社会。
    D.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融入乡村生活,是对城市实体书店发展的有力补充和对书香社会建设的大力拓展。
    (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们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的一项是
     

    A.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呼吁人人读书。
    C.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能让阅读者心灵得到滋养,让文化更自信,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
    D.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有人说,书店主要还是营利的,两则材料都在大读书店,对“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之间
    苏叔阳
          您到底来了。坐,您坐。喝茶,早就沏得了,正酽。
          您能上我们这儿来聊聊,可真不易。没有一位作家肯上我们这儿来体验生活。
          提起我们这单位,人家头皮子发麻:火葬场。这是一。二来呢,人家都觉着我们这儿没生活,净“死活”。我们这帮子大俗人入不了文学跟艺术的殿堂。好像小说里一写上我们,我们浑身的尸首味儿就会把百花儿都熏蔫了,把艺术之神吓跑了,连她的琴也扔在我们那焚尸炉里。他们觉着我们这儿是庸人俗事,跟生活的洪流不沾边儿,合著我们跟死神是哥们儿。他们老写医院,老写医生——我并不反对写这个,可是,我们跟医院是流水作业呀,他们治不了的就往我们这儿送。凭什么就把医院歌颂得神圣得不得了,把我们这儿贬得一钱不值呢?说我们的生活跟哲理无缘,偏或没了哲理,文学艺术就没了灵魂,是,这话不错。可说这话的大爷糊涂哇,生与死,从来就透着神秘,所有的宗教都跟阴间、来世相联系着。宗教是不是哲学?火葬场里头会没有哲理?他是纯粹的外行。说透点儿吧,这些个人是瞧不上我们,觉着我们整天跟死人打交道,和死人也就差不多。旧社会把我们叫“忤作”,下九流的最末一流。这思想,到今儿也还有普遍性。虽说,每位作家,早晚吧,也得成了我们的“业务”,可这会儿,他们老觉着离我们越远越好。其实呢,我们接待过的作家、艺术家多了去啦,那边儿,足可以成立一个电影制片厂、乐团、歌舞团、话剧团,外带成立一个挺大的作家协会,绝不比这边儿的质量差多少,您信不信?
          您来了,好。我们知道,您也差一点儿干了我们这行。甭瞪眼,我们也会打听。上回,我们跟您差一点儿进去工作的那个火葬场交流经验,怎么搞好团的工作——我们这儿也有青年:男的、女的,都有;也有知识分子,虽说程度不高,可高中毕业生也有一批。我就是高中毕业。——那个兄弟单位指着您的名儿问我们:“知道谁谁谁不?”“知道”。“他差点儿进我们这儿工作,宣传火葬的好处。人家这会儿是作家啦!”我知道,那会儿您正走背字儿。可从火葬场里成长起几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科学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干嘛总那么踩乎我们呢?您说是不?
          哟,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没到正题儿上。您是想问问我,我的家,我爱人这些个事,对吧?
          打哪儿说起呢?
          先说我父亲吧。老爷子伺候了一辈子死人。他从来没闹过情绪。他老说:
          “人生一世,到了儿都有这么一回。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活着的时候儿,人有王公卿侯、杠户、叫花子之分;一闭眼,大家伙儿可就平等啦。那边儿,不兴耀武扬威。倘或有那路人死心不死的主儿,还想爬在人上头,那边儿有咱们的革命家,高台儿上一站,集合个成千上万的部下那是保险的事儿,闹个革命,建个平等的社会,比这边儿容易得多。”
          您听,老爷子这话,有没有哲理,有没有幻想,有没有诗意?
          他老还常说:“咱们善待死者,就是让活着的人,心里头得到份儿安慰,好更踏实地干自己的事由儿。咱这也是为国为民出力。”
          这叫没有觉悟?自然,他也有点儿迷信。他临死的时候儿,也是由我们这儿过的境——对我们说:“甭难过,人死如灯灭。我在那边儿朋友多。别看我这会儿一个人先过去,到那边儿朋友们你帮一把,我帮一把,我这灯就又点着啦。”老爷子是笑眯滋儿地过去的。
          他有什么不安心的?他没有理亏之事。逢到火化之前,他看到哪位死者身上穿得过于地讲究了,戴着顶好的手表、钢笔啥的,他就劝死者的家属:
          “留下他外头穿的这好衣裳吧,那边儿不冷,也不讲究穿戴。还有这手表、钢笔,也留下。那边儿用不着,都是自动地报时,用打字机写文章。您留下呢,一来是个纪念,二来能派上个用场。烧,也是白烧啦。”
          十年大折腾那会儿,火葬场整天运来些整死的,冤死的,横死的。老爷子一律善待。照旧给他们洗净了脸面,擦掉了在这边儿得到的不公平的痕迹。不是没人干涉呀!有时候,瘟神一样的活着的主儿,斥挞他:
          “老家伙,你有阶级立场没有?”
          老爷子翻翻眼皮,细声细气地告诉他:
          “别嚷嚷,他魂儿还没走。嚷急了,他老跟着你,白天晚上缠着你,你乐意?再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有我们工作的制度跟要求。要不,劳驾您了,您自个儿把这位搭到炉子里头。何苦呢?您要到了这份儿上,也这么大花脸儿地过去?”
          我不知道你们作家怎么看我们老爷子这种人,他算不算善良?算不算心灵美?值不值当写?
          还有一回,老爷子跟一个当时挺有名的笔杆子辩论。那位理论家是来监督烧一位屈死的“老机会主义者”的。
          老爷子说:“人跟尸首没多大的区别,也就是一口气儿。可,没气儿的活人和有气儿的尸首,多了去啦,数也数不清。”
          这句话噎倒了那位理论家,下命令让我们场头儿调查老爷子的三代。场头儿一跺脚,说:
          “嗨;三代子殡殓工,揪出来也还是烧死人的。甭查了。”
          这就是当时的“革命”。连老爷子这哲理也打不倒。您说不是吗?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将要去的那个世界,您难道不觉得老爷子说的是真理?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也不在少数。
          我自己?没什么好谈的。
          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学。我爸爸说:
          “还干我这行儿吧。现在单位里缺年青人,谁都不愿意来。再这么下去,死者该摞成架啦。社会主义呀,总不能活着的时候儿挺痛快,死了,挨个儿排长队吧?咱这儿不是银行储蓄所,专门存尸首。早点儿把他们送走,死的活的,两心安呐。去吧,小子。这不是没出息的活儿。你是团员,带个头儿。”
    (节选自苏叔阳《生死之间》)(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反对作家写医院、医生,但对作家只写医院、医生而不写殡殓工感到愤懑。
    B.文中的“您”对“我”提到差一点做了殡殓工而瞪眼,因为被揭了老底,往事不想再提。
    C.老爷子“细声细气地”跟干涉的人说话,是因为老爷子对来人很尊重,很有耐心。
    D.小说话里话外都表现出对老爷子的理解、尊敬、爱戴、赞美,感情非常真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又带有一些自嘲,自嘲之中隐含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无奈。
    B.小说塑造出老爷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得力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的神态描写。
    C.小说中老爷子与“干涉者”、老爷子与“笔杆子”分别构成了对比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D.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在语言描写中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也增强了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感。
    (3)请简要分析老爷子的形象。
    (4)有人说,文中“那边儿,有许多永远活着的死者;这边儿,已经死了的活人,也不在少数”这句话有些哲理意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需要的工具很简单,主要依靠手和脑的双重配合。一把剪刀,顺着铅笔描下的线条,小心翼翼,使心中所想,(①),最后成就一幅精妙绝伦的作品。剪纸艺术传承人以一颗颗朴实的初心,守望着民俗文化,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
          剪纸有着种类繁多的载体,纸张最常见,另外,金箔、银箔、树皮、树叶、皮革、布艺等也可以。(②):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③),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剪纸艺术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传统文化;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吮着养分和精髓,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现象的剪纸艺术,沉淀着先人们朦胧、纯朴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5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菜根谭》中说:“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生命的趣味精神应该不断地被激发。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