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沈阳市等三地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那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含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摘编自《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材料二: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强调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生活自然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即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等的关系,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色,又体现了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传统礼仪以什么形式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也是值得思考的。
以人情社交礼俗为例,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民之间形成特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在宋人的《蓝田乡约》中有精准表述,所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情礼俗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化趋向淡化,但红白喜事中的人情互惠传统在城乡特别是广大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华人华侨对故乡的情感性投资与工业商贸项目引入也促进了沿海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民俗传统在民间社会传承延续,民间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互相攀比或因人情干预社会公正的弊端,所以,我们要重视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融合现代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精神,增进家庭、村落、社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让远离故乡的新城市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礼仪传统的现代转化,如传统节日的社区成员聚会、邻里间相互关爱等,在城市住宅区重新获得家园感。
在国家重大政治生活领域与重大节庆场合,传承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有效地展示社会政治伦理,汇聚民心,树立国家文明形象。《荀子•礼论》云,“礼,以顺人心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国家公共生活中礼仪礼典建设,任职宣誓仪式,元旦新年、春节新年的致辞庆贺仪礼,先烈纪念日的礼敬仪式,清明祭扫英烈活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医护工作者与感染者失去宝贵生命,国家在清明节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这一顺人心合人情的仪式的举行,不仅为凝聚全国力量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精神与情感助力,而且提升了我国的国家文明形象。“礼序乾坤,乐和天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都是盛大庄严的,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由此可见,礼仪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文明具有重大价值与特别意义。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国度,丰厚的礼仪文化理论积累与历代传承的礼仪实践,构成了礼仪之邦的文化表征,通过融合与转化,礼仪也构成了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面临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优秀的礼仪文化具有夯实中国文明与温润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
(摘编自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眼里,礼是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但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现代礼仪是要传承精神和文明。
B.《周易》中“以化成天下”的“人文”与今天所说的“人文”含义不同,它是以礼义为核心的体现族群与政教等伦理的礼仪文化。
C.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已从传统的自然、家庭、政治伦理转变为新的生态、社会和政治伦理。
D.礼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基础,能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及传统礼仪向现当代礼仪的转化,但转化的方法和原则却完全不同,我们应辩证学习,兼容并蓄。
B.因为我们中国拥有悠久的礼乐文明,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所以相比西方国家更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
C.我们国家2020年清明节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哀悼仪式与《荀子•礼论》中“礼,以顺人心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D.城市化改变了我国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这也决定了乡民之间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必将变淡甚至消失。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传承重阳敬老礼仪,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线上线下表达对老年人的敬重与关怀。
B.村落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治理原则下,减少烦琐与铺陈的传统仪式,凸显了现代文明礼仪。
C.诞生礼包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人们通过宴请形式祝贺新生命的诞生与护佑新生命的健康。
D.成年礼仪式,空间需要营造神圣与庄严的氛围感,可选择在地方公共文化场所举行,如孔庙、古迹遗产地、祭坛等。
(4)材料二运用大量引言和事例作为论据,请从读者阅读效果的角度赏析其作用。
(5)有同学说,“当今世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我们应学习国际礼仪,与世界接轨,不应该学习中国礼仪”。你如何对其劝说?请结合材料说出劝说要点。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一只眼
赵一伟 那只眼睛,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丢失在1941年的一个黑夜里。没了它,没人再夸余从军英俊,没人再夸余从军神气。余从军叹气,我跟着落泪。更多的时候,我射出的是锐利的光芒,在寻找着。整整八十年了,我从没灰心过,我一定要替余从军把那只眼睛找回来。
我,也是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是余从军的右眼。
“看报呢?啧啧,一只眼睛还那么好使!”我吓了一跳,隔壁病房的老刘不知啥时候踅进来。这个老刘,一扭脸就叫余从军独眼龙。我很生气。我一生气就乜他,没想到他笑得更欢了。
“老余啊,不跟你开玩笑了,讲真的,你这眼咋就成了……”老刘假装正经地问。
我看向别处,不想搭理他。
“那你有几个娃呀?都干啥子哩?”
说到娃娃,余从军咧着还剩两颗门牙的嘴笑了,我也亮光闪烁。
“不是跟你讲过了嘛,我有五个男娃两个女娃。现在孙子重孙子曾孙子,乌泱泱一片。跟你谝谝俺那大孙子吧,啧啧,承包了几百亩的苹果园!”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余从军的大儿子来了,五官不是那么舒展。“爹,咱敢不敢承包北坡上的果园?”
余从军心里一震,打盹的我一个灵醒,仔细瞅着大儿子。
“怎么不敢承包?眼下政策这么好。”余从军说这话没有打咯噔,心脏还跟着紧蹦了几下。
“这么大的摊子,我吃不准哩。一是咱没有经营经验,二是品种改良得换新树苗,再加上承包费、人工,得不少钱哩!”
“经验是慢慢总结的,那个不怕。钱嘛,缺多少?凑凑借借,先紧要紧的解决!关键时候,我也是一个棒劳力!”余从军语气坚定,充满了鼓动性。
“那我听爹的!”大儿子声音瓷实了。
后来每一年的春天,汾川河的薄冰才刚刚融化,漫山的苹果花就一片雪白;秋天,粉红粉红的苹果,比娃娃的脸还要好看,整个南泥湾的空气里都是苹果的香甜。
“俺大孙子大学一毕业,就回村接下了他爹的苹果园。年轻人头脑活络,搞起了什么电商平台,不出门,苹果就销到了全国。”余从军得意,我跟着眼珠赶紧往上翻。
“大前年,南泥湾重整千亩稻田,是重孙子们倒腾的哩。老刘,春天里你去看看,那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嫩绿的秧苗,跟画一样,秋风一吹,稻子一夜之间就金灿灿的。看也看不够,闻也闻不够!就像歌里唱的: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余从军唱着唱着,鼻子一酸,我立马涌出了泪花花。
“老刘,这歌不但咱南泥湾人唱、咱延安人唱,全国老百姓都会唱哩!”
“是哩!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咱南泥湾,他们虽然南腔北调,但都会唱‘花篮里花儿香’。他们一群群,跟着小旗子,看南泥湾的风光,学习南泥湾的精神,品尝南泥湾的果子,吃南泥湾的饭饭。对了,现在果园不叫果园了,叫‘生态采摘园’;饭也改名儿了,叫‘风味’。”老刘终于搭上了话。
“老伴要是能看到今天的景致就好了”,余从军的声音低了下去,“记得那年,我到她家。他爹说,穷得叮当响!她说,他是英雄!她爹说,他就一只眼,是个残废!她说,他是英雄!她把这四个字说得嘎嘣脆,高扬着下巴颏,脸扭向一边。”
我的光芒随着余从军的语调变得柔和,柔和得如同初春的太阳。
“那,你的眼睛……”老刘目光飘忽着又回到了眼睛上。
“好吧,老刘,我今天就告诉你,我的眼睛是日本鬼子给炸的!”余从军攥了攥拳头,终于下决心要讲这个他不愿讲的故事了。
“你们三连开进南泥湾垦荒,怎么又变成了打鬼子?”
“我们是来垦荒,但也不能用嘴啃吧?别说耕牛、农具,连镢头都没几把。我们放火烧荒,用手翻石头,用刺刀砍灌木……繁重劳动,加上吃不饱饭、生病,九龙泉的新坟一天天在增加。这不是法儿啊。起先,我们用敌人打过来的炮弹片,造出了十几把工具,但那哪够啊。有人又给连长出主意:到山西偷日本鬼子的铁轨。说干就干,我们连夜组织了敢死队,渡过了黄河。但鬼子对铁轨看护很严,我们撬掉的铁轨还来不及运走,就被鬼子发现了,子弹密集地扫射过来,我只觉左眼一疼,一股热流顺脸爬了下来,用手一抹拉,一股子血腥味儿……我丢了一只眼算什么?那次行动好几个战士丢了命……”
老刘怔怔地坐在那儿,再没发问。
我则一下子穿越到了1941年的那个黑夜,看见了那只红色的、单眼皮、细长的眼睛。我终于找到了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反复出现,目的是突出余从军不再英俊,设下悬念,与结尾红色眼睛相呼应。
B.因为余从军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失去一只眼睛后,他经常叹气流泪,甚至不愿提及自己失去这只眼睛的往事。
C.文中着墨不多的老刘,对塑造余从军形象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其对余从军从蔑视到敬佩的态度转变,衬托了余从军的大度和英勇。
D.本文情节大多以对话形式展开,使叙事紧凑明快,人物语言通俗浅白,“谝谝俺那大孙子”“都干啥子哩”很有陕北地域特色。
(2)关于文中儿子承包果园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果园的由来,为后面大孙子继承果园搞电商平台做铺垫。
B.余从军相信国家政策,坚定乐观地鼓励儿子承包果园,主要是因为自己力气大能干活。
C.和后文南泥湾垦荒情节相呼应,形象再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南泥湾风貌和南泥湾精神。
D.引人深思,突出“南泥湾精神”的代际传承,彰显“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
(3)说到娃娃,余从军和老刘开始了正式谈话。在他们二人正式的谈话过程中,“我”的一系列反应,也体现着余从军的心情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是余从军自1941年后整整八十年的人生故事,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故事,而是用另一只眼“我”来讲述,这种讲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跑步是一项大众运动,但也有人担心,经常跑步会造成膝关节磨损等,对膝盖不好。经常跑步会得“跑步膝”吗?在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膝关节?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渝平介绍,其实临床上没有“跑步膝”这一概念,如果感觉到膝关节不适,一般是软骨损伤、肌腱末端病、滑膜炎等,此时应注意休息,暂时不要运动,直到疼痛减弱或者消失为止。其实,① ,跑步就很少造成损伤。所有的运动都要适度,量力而行非常重要。
膝关节是人体运动最多、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专家提醒,(A)是跑步还是其他运动,要尽量选择专业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装备,尽量按照标准、专业的动作去训练,运动前做一些热身运动,运动后做一些拉伸和放松,(B)减少运动伤害和受伤几率。② ,有条件的应进行冰敷,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C)延误病情。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膝关节、预防膝关节损伤?杨渝平表示,膝关节并非靠护具去保护,③ 。平时应多训练肌肉力量,以及反应性、灵敏性等等。静蹲是一种非常适合普通人群的锻炼方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组卷:7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 我可以咬住舌头,缄口不言。但是,我却不能使我的良知沉默不语。
——泰戈尔 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托尔斯泰 古今中外,人们对“良知”的讨论对当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