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质随着时代改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兴旺,也随着时代变化。
②回想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多作品完结之后,很少有人会记住它说了什么,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太久,因为更多的、类似的新书又出来了。就算有些红极一时的书,过后被提及的时候,读者也只记得书名,而遗忘了内容。那些被读者记住、视为经典、时不时会去重温的作品,则穿越了时光的河流,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永不过时,这就是精品的力量。
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较快,部分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恰恰这些要素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
④我们经常会点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网感”,这种所谓的“网感”,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叙事优点和长处,即“代入感”。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读者在作品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主角的悲欢离合。很难想象,一个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虚假”的主角,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代入任务。可以说,一旦主角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本书就已失败大半。
⑤人设立住了,还需要叙事逻辑的流畅和自洽。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把读者从阅读中弹出去。否则,光是吐槽,就够读者受了,谁会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找罪受呢?
⑥再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然而精神表达很需要技巧,如果生搬硬套喊口号,只会赶走读者。如同做菜,光有花架子而无真材实料,不香不好吃,等待它的只有被撤走、被嫌弃的命运。纵观流传于世的所有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舞、音乐美术,无一不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它们不会喊口号,它们只是如同花香、月光、晨雾、春雨一般,在我们观赏、聆听它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包围其中,浸入到我们的肌肤和灵魂中,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萌生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这种穿透世俗和时光的力量,无坚不摧,网络文学创作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美感和实力。
⑦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流传于世。
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发挥所长,创作经典,立体形象地全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唯有精品方能长久,每一位网络文学创作者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摘编自意千重《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材料二:
2020年9月,阅文集团与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阅文集团挂牌成为国家图书馆第二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包括《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100部各题材类型的优秀网文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这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历史化步入新阶段,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随着网络文学声势日益壮大,网络作家频频升堂入室,网络文学从中国走向海外,影响力辐射世界。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进程也明显提速:从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网络文艺类专栏专刊,到各地各部门举办各级网络文学评奖和征文,从国家级社科、艺术、出版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到国内多家高校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以及各类文艺评论研究刊物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的持续提升,此类种种均为网络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文学经典化非一日之功,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诸多网络文学评奖评优,有林林总总形如国家图书馆典藏10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足够的源头活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只有拥有了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摘编自唐伟《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更新的数量大、速度快,那些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比较薄弱的作品会逐渐淹没在作品的洪流中。
B.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叙事逻辑完整而合理,能够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让其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好作品,读者很难有怀疑与不满。
C.《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开始,标志着网络文学历史化步入新阶段。
D.网络文学要行稳致远,需要有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而要得到这样的压舱石,又需要有网络文学评奖评优等活动提供源头活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文心雕龙•时序》之语,引出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的观点。
B.材料一以花香、月光、晨雾等作比喻,生动表现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润物无声的美感。
C.材料二提到的国家级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等活动,加速了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
D.两则材料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都关注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都提出了具体策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互联网普及、电子阅读的媒介转换,使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较低,很多人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成为写手,实现其文学梦想。
B.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巨变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书写现实、表现生活,成为网文创作的重要主题。
C.一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同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D.优秀的网络小说主角,应该有某种可以引发读者共鸣的特质,能抓住契机激发读者的情感燃点,使读者感到心灵满足。
(4)阅读材料一时,甲、乙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甲同学认为第⑧段应删除,理由是第⑦段已对上文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已完整;乙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请你代乙同学陈述反对理由。
(5)你的朋友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络文学作家,他极想创作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帮助他实现愿望。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陋室的月光
常兴胜 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古为和州)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此时,处于高地的陋室临“水”而居,周遭的松柏、桂树影影绰绰,摇曳在“水”中。
以往来访陋室一般是在早晨,这次则是踏月,心中默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遐思。
一 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向陋室前进,宛若涉水而行,清月沾衣欲湿,顿觉一身微凉。我徜徉松柏竹影间,感觉脚下的青青苔痕潮湿松软,却没有寻到陋室旁栽植的、曾给他带来劫难的桃花,许是为月华淹没。刘禹锡爱写桃花,哪怕因此被贬僻陋之地,也不曾罢笔:朗州的桃花“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连州的桃花“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和州的桃花“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夔州的桃花“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二
吱呀呀,临南的几扇木格镂花窗子发出一阵声响。他推开窗子,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涌来,映着他清瘦的面容,书案上泛黄的诗书和墙上挂着的素琴也沐浴在似水的月华里。一缕云香袅袅升起,缭绕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过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刘禹锡,字梦得,“梦得”为梦中所得,“禹锡”意为圣人大禹所赐。父亲刘绪为他取此名字,喜爱之情自不待言。自小开始,刘绪就让他读儒家经典,追求“一箪食,一瓢饮”的精神生活,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禹锡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取下那张素琴,轻挑慢抹银弦,咚咚——旷古悠远之思,铿锵金石之声,从弦上飞出,清脆、悠远、厚实。携妻离京后的二十三年贬谪岁月忧若昨日,这些年里,妻子薛氏、母亲卢氏、好友柳宗元等一个个相继离去。艰难困苦中,他也学会从丝竹里觅得一丝安慰。在夔州时,同里的年轻人唱着《竹枝》,吹笛击鼓,歌笛之声,激荡而悠扬,有淇濮之艳。白帝城头、白盐山下、蜀江之畔,处处都能听闻。刘禹锡看着巴山蜀水的男女青年展开歌喉,歌唱自己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一时间忘却了寒冷,将听到的民歌改编成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
低眉弹着,一行清泪模糊了视线,曲不成调,只听“咚”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他弃琴起身走近窗下,月光抚摸着他,安慰着他,故乡、亲人、诗友,一份牵挂,两行泪痕。
三 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月,被贬朗州、连州、夔州的一代诗豪刘禹锡得长安诏书量移和州,虽说未能重回天阙,但总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自池州过宛陵,由姑孰渡长江。一个初冬的温暖日子,鼓荡着白帆的舟船靠近长江西岸和州横江浦渡口。一条厚实的长木板,一头搭在小舟首沿,一头搭在西江岸堤,岸上的叫卖声、手艺人的吆喝声、毛驴的喘气声、小孩的啼哭声,被冬日的寒风包裹着,刘禹锡肩挑盛满书卷的竹笥,与家人一道踏上和州的土地。
半百之年的刘禹锡翌日就下乡视察民情,因“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田地荒芜、粮食歉收。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自省。他还发现,和州的版图虽仅是连、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赋税却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以《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减免了当地百姓的税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
而他自己,则在州衙后圆小山脚下,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了一处简陋之室。这里成了他与张籍、白居易等文友诗书来往、饮酒赋诗的地方。
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白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写罢,他踱步、沉吟、回忆。
枝叶簌簌,月影西移,月华流泻这块高地。他以民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
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
回望陋室,月光如水。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都写“月光如水”,中间又写“清月沾衣欲湿”“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涌来”“月华流泻”等,使读者一直能感觉到月光的照耀。
B.文章提及孔子和刘禹锡的父亲刘绪,说明刘禹锡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陶冶,这为后文所写刘禹锡仁政爱民提供了其思想上的依据。
C.文章特意写到刘禹锡在夔州把民歌改编成新词,使之得到更广泛传播,强调的是他在整理民间诗歌方面的杰出贡献,使其形象更丰满。
D.文章对刘禹锡离舟登岸的情形写得详,对他救济灾民等事件写得略,前者详是为了突出其形象,后者略是为了较为集中地叙述其事迹。
(2)对小标题“一”所领起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突出了寻访时月光之明澈,也表现了陋室之净洁。
B.作者认为陋室的建筑呈品字形,是刘禹锡有意以它来寄寓“品行”之意的明证。
C.寻访陋室时,作者说桃花可能被月华淹没,这是虚写,能引发读者对桃花的想象。
D.引用关于桃花的诗句运用排比手法,既强调刘禹锡爱写桃花,又使语言颇有气势。
(3)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陋室的月光”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4)作者两次直接引用《陋室铭》开头几句,所引字数不同,其写作意图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时候,人们对食物的好感度,是从它的颜值开始的。那些色彩明丽养眼的食物,①_______。这是因为“颜”与“色”不仅体现美食的风味和新鲜程度,还影响食用者的心理。不过,大自然赋予食物的“美色”②_______,无论是烹调、加工还是储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颜色的改变。
A颜色的改变比如水果、蔬菜等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褐变”(色泽变暗或变成褐色),看起来确实不那么让人赏心悦目。因此,食品行业不得不考虑在必要的时候,B通过加入食用色素——着色剂来改善因加工导致的食品天然颜色的劣变,“修复”和提升食品的感官属性,让消费者面对食品时产生心理愉悦和购买欲望。
这种赋予和改善食物色泽的着色剂③_______:C一是天然着色剂,它主要来自天然色素,如甜菜红、胭脂虫红等;二是合成着色剂,如胭脂红、亮蓝等。D着色剂的作用并不仅限于食物“美颜”,有些着色剂本身还具有生理活性和营养价值。例如广泛用于果汁饮料的β—胡萝卜素,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功能。
(1)下列对文段中ABCD后面四个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泽变暗或变成褐色”的括号,表明括号中内容是对前面词语的解释说明。
B.破折号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表示“着色剂”就是前面所说的“食用色素”。
C.分号起的作用是隔开分句,把并列分句“一”和“二”的内容明显区别开来。
D.对“美颜”使用引号,意在进行强调,突出着色剂能够有效改变食物的色泽。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9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荀子《修身》) 材料二:专己(固执己见)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后汉书》) 材料三: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