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下)周练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考察,可以从有效性、适度性、技术性这三个维度进行。风景描写的有效性是指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必要性,是就其价值与意义而言的。在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实现“圆形”人物的塑造要求。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既可以展现人物周围的环境,又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气质和个性,展示人物的隐蔽心理结构,并与创作主题紧密相连。朱光潜说:“人的思想情感和自然的动静消息交感共鸣,自然界事物常可成为人的内心活动的象征。”
          风景描写还有助于小说空间的构建,尤其体现在以地域空间为表征的外在物理空间和以情绪空间、哲理空间为代表的内在心理空间的开拓上。小说空间是一个虚构的艺术空间,往往由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两个层面构成。在物理空间中最为重要的是时空的构建,时空与涉及人物出场、情节推进的风景关系紧密,比如展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呈现时序中的自然环境,进而折射社会大环境。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想这需要坚持一个适度性的原则。在有效性的基础上,风景描写过短和冗长都是一种弊病。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黎明和夕阳、夜晚的星空、万里无云的暗天、白雪皑皑的山岭、阴森幽暗的树木……所有这一切,都会引来没完没了的冗长描写。许多描写固然很美,但离题万里。这是到了很久之后,作家们才明白,不管多么富有诗意、多么逼真形象的景物描写,除非它有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的某些情况,否则就是多余的废话。”毛姆点出了风景描写的有效性问题,同时也批评了尺幅“冗长”的缺陷,暗含了风景描写应遵循适度性的原则。
          许多人都有过阅读外国经典小说时因过于冗长的风景描写而被迫翻页寻找故事情节的不适阅读体验。小说是写给读者大众看的,而读者大众是一种“意义动物”。从传播学和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读者大众更希望读到的是有意义的风景,这种有意义的风景是与人物的命运、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社会宏观背景相关联的,从而“通过类比获得某种对于普遍性和事物关联性的宏大感受”。
          风景描写的有效性和适度性还要依赖技术性的处理。在我们所熟知的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大都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存在,而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诚然,风景描写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持,但绝不是因为有了技术性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是需要有效性、适度性、技术性三者的完美交融。
          胡适曾对中国某些旧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技术性缺陷提出批评,指出“到了写景的地方,骈文诗词里许多成语便自然涌上来,挤上来,摆脱也摆脱不开,赶也赶不去”。这实际上触及了某些旧小说作家陷入陈词滥调窠白中难以挣脱出来的问题。这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当代某些小说的风景描写?要么缺失,要么词不达意,难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缺失与弊病呢?我觉得从技术性上而言,可以从及物的观察与呈现,处理好“动与静”“声与色”“虚与实”这三对关系,并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说,风景描写如果能实现有效性、适度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可以使自然风景和人物一样,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徐福伟(《仰望星空与诗意栖居》)(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能够达到帮助塑造“圆形”人物的目的,那么风景描写的有效性就会显现出来。
    B.在阅读外国经典小说时,如果风景描写引起读者不适的阅读体验,就说明其中风景描写过于冗长。
    C.由于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有效性和适度性要依靠技术性来实现,因而风景描写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
    D.胡适批评中国某些旧小说中风景描写存在技术性缺陷,其中特别指出成语滥用、识用的技术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概括指出从有效性、适度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考察小说风景描写。
    B.文章引用朱潜的言论,论证了小说中的风最描写关乎人物气质、个性等的观点。
    C.文章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话,回答了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是不是越多越好的问题。
    D.文章末段是小说风景描写的技术性这一维度的深度延伸,结构上与首段形成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烘托了林冲的特定心情,说明这种描写具有有效性。
    B.鲁迅的《故乡》开头以大写意的手法描写极其苍凉的景象,符合风景描写的辽度性原则。
    C.小说中风景描写不管多么形象逼真,如果不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是无意义的。
    D.作家只有具备熟练运用描写技巧的能力,才能使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具有较高的技术性。

    组卷:9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资源,然后通过反复的选种育种,终于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了我们农业上的一场革命。获得种子对我们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吗?有,那就是医药。我们现在了解到的青蒿素,它也是来自一种叫青蒿的植物。只要有了青蒿的种子,我们就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栽培,从中获取青蒿素这样有用的药物。
          我在西藏工作多年,最主要的事就是收集种子。假设一百多年以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一种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了,幸好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采过它的种子,还用罐子保存了5000粒。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500粒能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那种植物不就复活了吗?
    (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      材料二:
          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就有千种以上。藏药材大多生长于高海拔、高寒缺氧、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强烈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因此藏药材具备抗寒、抗旱,繁殖方式特殊,次生代谢产物复杂,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等特点,药用效能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的药材。除了藏药材之外,青藏高原还蕴藏着包括纤维、油料、香料、淀粉、糖类、鞣料、蜜源等多种类型的资源植物,这些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的制约,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特色产业。科研工作者应对青藏高原资源植物分专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多样性信息分析,以便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      材料三:
          基于植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多样性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就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到重要日程上,并相继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以积极的态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植物园等,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但就地保护的物种很可能由于天灾和人祸而毁于一旦,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来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将会变得不再适合其继续生长。因此,世界各地开始兴建各种“种子方舟”——种子(质)库。种子(质)库为现今植物物种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杜燕《保护植物多样性——人类在行动》)(1)下列对“种子方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对种子(质)库的喻指,意思是种子(质)库在未来起到的作用相当于“诺亚方舟”。
    B.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重视生物多样性并积极开展物种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C.它主要保存的是植物的种子(质),未来这些种子(质)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就有可能萌发。
    D.它能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物种提供一个庇护所,进而抵御天灾、人祸和全球气候变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青蒿的种子就可以栽培青蒿,从中获取青蒿素;有了野稗的种子,也可以栽培出杂交水稻。
    B.保存5000粒种子,未来只有500粒能活,50颗能结种子,这说明种子的萌发率和结种率为10%。
    C.藏药材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们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又制约了它们的开发利用。
    D.植物未来如果正常存活,它被保存的种子就无需发挥作用,此项采集就是不够精准的无效采集。
    (3)钟扬在西藏收集种子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3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我们命令你们:奋勇前进……
    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
          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作最后一次火线上的动员:
          “我们上船要快!坐船要稳!登岸要猛!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同志们!最后消灭敌人的时候到了!”
          他的一字一句燃起每个战士心中的火焰,王春也暗自下着决心。
          时间到了。他们由芦苇丛中看见连长闪动着发白的衣服,赶紧跟上去。小河汊静而发白,蚊虫在低湿之地,像一团团烟雾,滚来滚去,粘在人脸上刺疼着。师长陈兴才和政治委员梁宾出现了,空气立刻严肃起来,他们下了渡江的号令。王春记得从1947年四平担任突击任务以来,师首长是第一次亲自到突击连来。他听见连长和指导员果决地说:“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那声音就好像从他王春心里发出一样。他们敬礼了,转过身了,命令各排按已经编排的序列登船。
          上船时,机枪射手李凤桐刚刚在芦苇丛中还倒在地下打摆子,浑身哆嗦成一团,牙关碰得嗒嗒响,现在一听连长命令,一下跳起来,额头上汗珠淋漓。王春觉得不能让一个病人在前面,就拉着李凤桐的胳膊,说:“老李,你是射手,要打先打坏我。”自己就跨上船,船在脚下剧烈地摇摆着,他就一直扑向船头。
          船已悄悄拢齐,摆开了一条线向江南前进了。这时,月光不断在波涛上闪亮。
          船渐行渐远,听不见船桨划水声了。这时将近午夜,月亮更以无比清辉直临高空。现在时间过得是这样慢,江北岸各营各连的船只都等在岸边,被江水轻轻地簸动着。船上、岸上千万人的眼睛,在这同一时间都向着这天险长江遥望,等候这六只木船创造英雄的奇迹。
          六只船拉成一条线,正与江心汹涌急流和陡然而来的江风搏战。船像跷跷板一样,一下这头升上去,一下那头升上去……浪花就向上跳,拂卷过人们头顶,水永远像雾一样包围着他们,战士们紧紧拉着手,谁也不动一动。船似乎停止不前了,只在江心急流上荡来荡去,对面那几团红火光忽高忽低。……突然,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前进了,前进了,然后一只,又一只,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鲜明。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肌肉都坚硬作一团,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来,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
          突然,火光熄灭了。骤然间,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
          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跳起,迸落。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子弹“嗤嗤”地打在船帮上,打在船舱里。
          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冒着弹雨前进。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船失去掌握,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突然间所有的人听到从第三船上发出高叫的声音:
          “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呀!”
          这是指导员李春合的声音,仿佛这声音可以改变一切客观情况。在急流中乱转,眼看要打翻的船上,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从人脚底下爬出来,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这船于是又冲了出来,在弹火纷飞下前进。
          第三船在十七米远的距离,给一颗六〇炮弹打中了,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指导员李春合猛喊:“同志们,浮也浮上岸去!”他首先跳进江,他们在汉水练习渡江,都学过游水,他拼命挥动两手两脚,打着浪花,向前浮了几步。拔转头一看,大部分带伤的勇士们都跟在他后面浮着。
          李春合用了极大力量,三四次,才抓到搁浅岸边的一只木船,他伸起上半身,在火光下忽然看见那船舱里仰卧着一个人,正是那长着长胡子的,今早黎明时分自动带了六只木船来的老水手,现在他死了。他的表情是那样安详而庄严,火光像树影一样在他脸上突突跳着,他一只手长长地挂在船边,浸在水里。在这很短促的几秒钟里,一连串七颗光华灿烂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闪着惊人的白光,通知全军偷袭天险长江成功了。
          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二十分钟后,六〇炮、迫击炮,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从十二点钟到黎明,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出奇制胜,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敌人已落到口袋里了。
          清晨,太阳出现,一层鲜艳的红光反映在江水上、岸上、树上。梁宾向夜来激战过的山岗上走去。那里有无数爆炸出来的洞穴,蜿蜒的战壕里外堆着敌兵尸体,……他看见一个自己的勇士和一个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牺牲了,看样子他们经过了激烈的赤手搏斗。牺牲者身边遗留下一支步枪,枪上的刺刀已折断,沾着斑斑血渍。他弯下身拿起半截刺刀,昂着头继续向前走,朝群山掩映的、闪着阳光的远处走去。(有删改)文本二: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火光”,既指江面上蔓延的战火,又预示着渡江战役的艰险,也象征着生命之光、革命之光和胜利之光。
    B.“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
    C.长胡须老水手的相关情节,既表现他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也体现了战斗的惨烈,同时表明军民团结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D.倒数第二段写战斗接近尾声,具体叙写了解放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有策略、有步骤地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2)战地记者刘白羽笔下的渡江战役,既呈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又不失“书写的浪漫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文本一与文本二都有战斗场面的描写,请比较二者的不同。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首先,①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其次,《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是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不是卷子上的标准答案。素质,②              。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的选择,才是素质。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③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论语》还是文化体系。《论语》认同的是中国文化。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文明,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选自《东方文化周刊》,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文章《善于学习》的留言栏中,有读者留言说“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请仿照这则留言,引入课文《师说》进行续写,并与这则留言构成一副对联。

    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理性是人类前行的指南针,有人说热情是人类进步的内燃机。理性与热情,孰轻孰重?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