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云南省曲靖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

发布:2024/11/9 4: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开创之功是不言而喻的。司马迁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历代帝王兴衰的因果溯源察终。记事上起轩辕,下至于汉,著十二本纪;按世系、国别等类别加以排列而作十表;记述礼乐变革、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天人关系等,作八书;记录辅弼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作三十世家;记录普通人仗义而行,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全书总计一百三十篇,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
    《史记》每篇人物传记末尾都有司马迁的论赞。这些评论,既是太史公的一家之言,也是人物传记的灵魂,更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人情、人性特点以及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深沉思考。这“一家之言”既表现为他在每篇之末的赞语中对前人观点或世俗评价的不盲从,也表现为他编排人物传记时的独树一帜。在对传主进行评论时,司马迁从不轻易对前人观点随声附和,而是冷静地加以辨析,甚至犀利地予以批判。
          对于自己颇为崇敬的大英雄项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篇末论赞中充分肯定他的功业,也犀利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反驳了项羽的天命论:项羽舍弃关中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他自夸战功,一意孤行却不肯师法古人,想成就霸业却只靠武力征伐,结果五年之间身死国灭,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大错特错;而他竞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话来为自己开脱,令人叹息。
    《伍子胥列传》的论赞,简直是司马迁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的典型:假使伍子胥追随父亲伍奢一起赴死,那性命就和蝼蚁无异。当伍子胥在江边面临困窘危难之时,在逃亡路上沿途乞讨之时,家仇国恨提醒他克制忍耐,终于在吴国成就功名。不是性情刚烈的大丈夫,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的人生选择,与司马迁忍受腐刑、以求完成传世史著的抱负,从心理动机、价值态度方面看,何其相似!这些传主的生命轨迹,正是司马迁借以探讨历史和人生的载体。
    《史记》的人物传记在编排上也不落窠臼。如“本纪”原为历代帝王的传记,其中却有《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解释的: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惠之早霣(yǔn),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可见,太史公为人物立传的依据不是名号——项羽没有当过皇帝,惠帝虽登基但大权握在吕氏手中——而是其历史影响。同样的例子还有:起义军领袖陈涉、儒家大师孔子被列入王侯家史的“世家”系列,成为无冕之王;不登大雅之堂的游侠、刺客、商人被列入群星闪耀的“列传”中,在历史上有了一席之地;除了一些好官被列入“循吏列传”引人崇敬之外,一些暴虐酷烈的官吏也被载入“酷吏列传”,令人触目惊心。正是这些原因,历代评论者无论对《史记》赞赏与否,都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奇书。
          今人品评司马迁、品读《史记》,往往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司马迁能成为一代良史,写就史家之绝唱,绝非偶然,而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家传和师承的广博才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漫游经历,刚烈正直、发愤著书的个人意志,慧眼如炬、理性冷静的远见卓识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班固大力称扬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实事求是,乘笔直书,这是中国古代史官的良知底线,是他们赢得尊重的原因。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明智,让我们更好地去走未来的路。司马迁以及其他一些良史,给了我们读史明智的机会。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开创之功。
    B.《史记》上起轩辕,下至汉,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每篇都有司马迁评论性的论赞。
    C.《史记》因人物传记编排等原因,历代评论者无论赞赏与否,都被认为是一部奇书。
    D.《史记》作者司马迁由于家传和师承,使其具备了广博的才学,这是他写成此书的一个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展开阐述,得出了读史让我们明智的结论。
    B.文章的论说方式以举例论证为主,生动形象,在叙述中说理,在说理中抒情,有很强的可读性。
    C.文章既突出了《史记》一书的独特价值,也赞美了《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独特魅力,两者交相辉映、水乳交融。
    D.文章用《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等例子说明司马迁的论赞既犀利客观,又在探讨历史和人生,凸显了《史记》在编排上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只靠武力征伐而不觉悟、不自责是大错特错,更让人叹息的是他竟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来为自己开脱。
    B.《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与司马迁的人生遭遇非常相似,司马迁既是在写伍子胥,也是在写自己。
    C.因为历史影响,项羽和吕太后都被司马迁放进了历代帝王的传记——本纪,从而有了《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
    D.司马迁能成为一代良史,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是根本原因。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火炬“飞扬”揭开了面纱。从表面看,火炬“飞扬”外形极具动感和活力。在设计上,为了衬托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飞扬”的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它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逐渐过渡到雪花图案,最后在顶端化身为飞扬的火焰。
          不仅有漂亮的外观,“飞扬”的外壳也蕴含着“黑科技”。上海石化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字说,火炬的点火系统全部包在外壳里面,从外面是看不到的。火炬的外壳采用了碳纤维材料,手感非常轻。上海石化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介绍说,碳纤维的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强度是钢的7至9倍。这次,研发团队用碳纤维与树脂形成的复合材料来做奥运火炬,堪称世界首创。
    “冬奥组委给它的第一个评价就是轻,而且很牢固,随便怎么摔也摔不坏。另外一个就是,冬季火炬传递的时候天气很冷,传统金属材料手感不太好,复合材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避免这种很冰凉的感觉。”黄翔宇说。
          由于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将在冬季低温环境中进行,“飞扬”采用氢作燃料,除了氢具有环保的特点,还因为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但氢气作燃料,燃烧温度就会高于800℃。因此,“飞扬”火炬外壳的研制,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摘编自新华社《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外衣”》2022年2月10日)材料二:
          2月9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北京冬奥场馆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林航说,在科技支撑冬奥方面,聚焦科技防疫、智慧服务、超高清显示等多个领域,强化前沿技术和科技产品运用,启用智慧场馆运营中心、设计科技冬奥应用场景,利用空间计算操作系统、导引服务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科技项目,支撑赛事运行保障工作更精细、更高效、更便捷,凸显海淀冬奥服务保障“科技范”。
          在北京冬奥会上,各类“黑科技”成为精准防疫的“利器”,助力做好疫情防控。林航说,围绕疫情防护,依托空间计算操作系统在海淀两个竞赛馆内构建感知网络,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社交距离进行实时计算分析,助力智能防疫排查;配发多体征感知设备,以高精度测温芯片感知佩戴者细微体温变化,对连续体征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预判是否存在疫情风险;部署大通量测温系统,实现快速无感测温与健康核验功能,用AI技术筑起科技抗“疫”的防线;对于潜在的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场所,应用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技术,快速实现新冠病毒的高灵敏检测,验证环境可靠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北京冬奥服务保障凸显“科技范”》2022年2月10日)材料三:
          开幕式上,冰立方缓缓被激光“雕刻”成晶莹璀璨的冰五环这一幕,让人直呼“神奇”。而这背后,其实是激光与3D视效的结合。流光溢彩的舞台与演员表演交相辉映,实时互动,也成了关注的焦点。而这来源于京东方集团(BOE)的8K超高清显示技术。此次开幕式的舞台地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整体面积达10393平方米,采用多个8K+级分辨率的画面融合技术。
          开幕式当晚最受瞩目的一幕,是巨型“雪花”形主火炬台闪耀着晶莹剔透的光芒缓缓升空,伴随圣火点亮,将整个开幕式气氛推向高潮。这一雪花形态主火炬台直径达14.89米,由96块小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创意组成,采用双面镂空设计,嵌有55万余颗LED灯珠,每一颗灯珠都由驱动芯片的单一信道独立控制。
          本次冬奥会期间,北京使用了8K技术直播开幕式及重要体育赛事,这是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赛事报道。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盘点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黑科技”》2022年2月9日)(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衬托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火炬“飞扬”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
    B.研发团队主要考虑到氢燃料可以使火炬在极寒天气中使用的特性,因此,最终确定“飞扬”采用氢作燃料。
    C.经过研发团队的反复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奥运火炬的制作材料使用碳纤维与树脂形成的复合材料,堪称世界首创。
    D.“飞扬”不仅有漂亮的外观,而且其外壳手感非常轻,能耐高温,蕴含着“黑科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服务保障凸显“科技范”,覆盖科技防疫、智慧服务、超高清显示等多个领域。
    B.各类“黑科技”成为精准防疫的“利器”,无疑为此次冬奥增添一抹亮色。
    C.具有8K超高清显示技术的舞台成为此次冬奥会开幕式的主要关注点。
    D.巨型“雪花”形主火炬台升空、点火,是开幕式当晚最受瞩目的一幕。
    (3)三则材料都谈到北京冬奥会使用“黑科技”,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层叠的大地
    熊育群
          庚子立冬来临,大气层里浮着雾一样的尘埃,从飞机舷窗看到清晰的分隔面:浮尘上的云团洁白如雪,浮尘之下如染淡墨。阳光穿透尘埃,照亮了泰山山脉和齐鲁大平原。山脉渐渐低矮,在平原隐退。
          飞机开始向午后的土地俯冲,心生一股怜惜、惆怅与忧患的情绪,不无苍茫;内心却满是深深的感恩——高空中更能体会大地对人类的养育之恩。
          来章丘,想寻觅的是史前人类的生活。去年冬天我飞到杭州良渚古城,今年来看章丘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发现地,还有更早时候看过的三星堆,它们都是四千年前的史前古城和遗物,于二十世纪初相继被发现,前后相隔不过数年:城子崖遗址于一九二八年吴金鼎路过时被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于一九三六年被施昕更考古发掘,三星堆于一九二九年二月被燕氏父子浇灌农田时用锄头挖出。
          被苍天厚土收藏的历史,并非无迹可寻,发现它需要一双历史的眼光。
          城子崖是章丘平原上一处寻常之地,紧挨巨野河。台地凹凸不平,并无悬崖,一条大马路欹斜而去。紧挨路边,立了一块写有“城子崖遗址”的石牌。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是龙山文化考古的发端之地、命名之地。历史的风云与天荒地老的土地,可留得下史前的蛛丝马迹?
          当年吴金鼎路过大道沟——一条从台地中劈开的路,我想就是我脚下的马路吧。那时台地没有经过机耕,没有经历解放战争龙章战役的炮火,地貌宛若沟渠,两壁高约丈余。吴金鼎经过时多看了几眼,这一双训练有素能够望穿时空的眼睛,看到了灰土和陶片。
          我进入马路对面一座大型建筑里面,封闭的大空间罩着一堵剖开的城墙。打开室内的灯光,高耸的泥土墙已很难辨别出不同文化分层的颜色。而挖开之初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三个分层非常明显。六十年后再度发掘,发现三十年代发掘的古城并非龙山文化时期的,而是比龙山文化要晚的岳石文化时期,为东夷人修建。这次发掘跨过前人发掘的城墙,向南延伸了十米,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墙。岳石文化城墙用了版筑技术,即外部夹板挡土,城墙修筑得坚固、陡直而高大。龙山文化城墙为夯筑,当年成束的木棍戳出的密密麻麻的坑还保留在土中。
          我注视着一片密密麻麻的坑,这是四千多年前的祖先凝聚的力量,这力依然以紧密的泥土形式显现。我能感受到双臂猛烈砸下的动作,还有从肌肤上滚落的汗珠——当年筑城的现场隐约可见。
          龙山文化城址平面接近方形,面积二十万平方米。城墙建筑为外挖内筑,夯层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倾斜堆筑。岳石文化城墙在前者城墙基础上内收修筑。周代城墙又修筑在岳石文化城墙之上或内侧,面积更小。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距今三千七百年至四千三百年,时间大约在有虞氏到夏代早期之间。
          这种历史遗存的层叠现象在良渚遗址也出现了。东汉贵宵墓建在反山上,他们不知道这是一座人二堆起的山,更不知道山上埋有良渚土坑大墓。考古者在挖出东汉墓后,又在墓底发掘出良渚大墓。东汉人将自己埋在三千年前的坟墓上,心安理得地在砖室墓里躺了近两千年。
          良渚玉器也早有出土。玉琮曾被古人当作可以再利用的玉料加以切割。再次把它当作随葬品的东周人,又被今人作为古墓出土了。遥远的夏、商、周在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面前突然就变近了,两三千年的岁月不过弹指之间。
          生命就这样在大地上循环,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就像小麦颗粒一样密集,泥土中遍布骨殖,直到血肉与尘埃不分,直到我们视泥土为自身。朝代如露,夜凝昼散,春去秋来是这一切的象征与比喻。绵延的历史黄河一样奔流不息,一层层浮土掩埋一个一个朝代。土地之上,庄稼一年一年生长,从无爽约。
          从城子崖再去平陵古城,重走吴金鼎走过的路。一条东西向的龙泉大道,小车眨眼间就到了。想着当年骑驴行走,大地辽阔无边,如今有了时空穿越的感觉。
          历史就是离场,但它不会消失。这是土地的神奇。
          绣江河畔,女郎山上,一垄垄翠绿的大葱,薄露如霜。齐肩高的葱,叶绿茎白,呈现了大地旺盛的生殖力。阡陌上生长了杨树、银杏和柿子树,秋天站在银杏的一树金黄上,站在红灯笼一样悬挂的柿子上,打量人间。奔流的车辆,劳动的人,是实也是虚。闪过的村落和田地,异乡人的匆匆行色,像个虚拟人穿行其间……
          在长城岭石子口村山谷感受庚子年秋冬交替的一刻,山河美景似与古人共享——长城、古寨堡、山神庙、碑碣、传说与齐风鲁韵,既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古今的距离不是虚幻的时间,而是坚实的土地。当我读懂了大地,也就读懂了自己的来路,眺望了未来。
    (摘编自微博文学《人民文学》)(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开始下降时,作者感情比较复杂,既有一些惆怅与忧患,也有因感受到大地对人类养育恩情而产生的感恩之情。
    B.文章重点叙写作者游览城子崖遗址,却先写到达前的感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呼应结尾。
    C.“高耸的泥土墙”难以辨别文化分层,与“挖开之初的分层明显”形成对比,作者借此表达对现代考古的批评。
    D.倒数第二段描绘奔流的车辆和劳动的人“是实也是虚”,异乡人像个“虚拟人”穿行于村落、田地之间,意在表现时光的流转与永恒。
    (2)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题目中“层叠”的内涵。
    (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在给熊育群的颁奖辞中指出他的作品“传达出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共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 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 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 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手部清洁用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三个原因,每点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0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月17日举行的“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这样说道:“面对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纪疫情,国际社会打响了一场顽强的阻击战。事实再次表明,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读了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