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考语文段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世说新语》写王羲之,最著名的还是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王羲之的袒胸露腹,是一种________的风雅,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犹如他没有想到,酒醉后的一通涂鸦,成就了千古的绝唱。两宋以后,文人有了使命感,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诗词文章,都做得规规矩矩。以今人比之,犹如莫言之《红高粱》,设若他先想到诺贝尔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心为国争光,那份________、率真无忌,就断然做不出来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本正经 别具一格 汪洋自肆
    B.正经八百 别出心裁 肆无忌惮
    C.正经八百 别具一格 汪洋自肆
    D.一本正经 别出心裁 肆无忌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
    B.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
    C.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出来了。
    D.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显现出来了。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构的谐句一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要的意义。
    B.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子书丢史的意义。
    C.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封,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史的意义。
    D.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到,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了书法史的意义

    组卷:25引用:4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后回望自己的青葱岁月,殷鸿福院士也曾反思,“错走了一条‘死读书’的路”。“中学时代是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国多年来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很少,“最根本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欠缺导致的原创力不够”。“现在被认为离经叛道的,不一定没有其合理的内核,就算你认为它是错的,但是里面也可能有一部分对的,将来把有益的剥离出来,也许就颠覆了现在的观念。”殷鸿福建议,在中学时代,老师应该多发起讨论,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意见,“每个东西都启发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是不是对、对在哪儿’,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摘自《殷鸿福院士: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3日)材料二:

    注:HC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最低分30分最高分50分。括号中数字分别为来自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选择相应期望高校类型的学生人数。
    (摘自凌光明  刘欧《中国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材料三: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就新课程需要革除的对象来看,应试的教育及其学校办学的危害不是表面上的师生压力大、任务繁重、学习乐趣的失去,而是大量的无思维含量和思维品质的机械性知识学习排挤了思维在场的高质量学习。学习的含义上要素“情境(现实的需要)、实践(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构成了新课标突出强调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缺一不可,这也正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伴随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和高考改革的核心。
    (摘自周晓阳《批判性思维是学习品质的保障》,《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8日)材料四:
          现阶段,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不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总结了改革难的原因,包括利益的冲突;有良好愿望,但目标脱离实际;旧的文化和习惯的阻碍,导致执行中的推诿拖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些原因确实存在,不过在我看来,原因中还漏掉了重要的一点,即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大家缺乏正确的和明确的共识。比如,减少知识性传授的目的到底为什么?
          2005年,国家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重大战略”,要求在15年内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从2005年起有更多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开放的精神和探究实证的技能,那么我们对未来的底气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
          时不我待,如果现在开始这样做,下一个15年到来时会怎样呢?
    (摘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教育:时不我待》,《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12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望大学类型不同的学生在HCT成绩上存在差异,其中期望进入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均分最低。
    B.普通高中时期望进入985高校的学生HCT成绩显著高于期望进入211类高校的学生,但与期望进入国外大学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
    C.不论是来自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期望过进入985高校、211高校、其他国内高校、国外学校的学生的HCT成绩依次降低。
    D.来自重点和普通高中的学生HCT成绩有区别,说明HCT成绩所反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院士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原始创新能力。
    B.批判性思维即批判与否定,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C.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D.基础教育阶段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必备要素,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能等待、不能观望的大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进一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会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
    B.抓住学生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发起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C.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要义,让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改革的核心。
    D.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达成正确和明确的共识,避免利益冲突,目标契合实际,破除旧的文化和习惯阻碍,上下一致,加大执行力度。

    组卷:15引用:4难度:0.1

一、

  • 7.学校“红学社”举行《红楼梦》灯谜大会,选取一个和人物有关的意象,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谜面,然后猜出谜底是《红楼梦》中的哪位人物。
    例如:
          意象:斑竹
          谜面:此人又被称为“潇湘妃子”。在大观园中,她住的潇湘馆栽满了斑竹,这种竹子又叫湘妃竹,竹竿之上布满点点斑痕,传说是湘妃眼泪所化,暗指这个人物以泪还情的经历。此人清高孤傲,自有一段清雅风流的气质。
          谜底:林黛玉
          请仿照例子,为红学社制定一则谜语。要求:人物出自《红楼梦》;“意象”需要和人物有关系;“意象”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或精神;谜面不超过100字。
          意象:
     

          谜面:
     

          谜底:
     

    组卷:14引用:5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2年春天国内外各大新闻传媒都刊发了一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同志在深圳纪实》,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成为当代历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此后中国各个领域的思想解放加快,改革步伐增速,从传统体制的改革到科技革命的爆发,改革创新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今高铁飞驰,航母游弋,“蛟龙”入海,“墨子”巡天,“嫦娥”登月,“祝融”落火……中国已成为傲立世界的强国。这辉煌成果的取得都源自30年前那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所带给我们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又涌起了传统文化热潮,经典研读,古诗吟诵,汉服出街,仿唐歌舞,京剧秦腔……似乎千古不变的古风旧俗又复活于当下。但这些不但未阻止时代的进步,反而繁荣了文化与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这“变与不变”的辩证你有怎样的思考呢?其实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况。请你结合材料并联系个人生活,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