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南大奥宇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 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 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丙)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丁)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1)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震古烁今 浸渍 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B.振聋发聩 浸渍 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C.震古烁今 渐染 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D.振聋发聩 渐染 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A.(甲)
B.(乙)
C.(丙)
D.(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组卷:16引用:3难度:0.6
二、阅读。(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材料二:
(选自熊秉元 叶斌 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段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主体。
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D.“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响了工业技术进步。
(2)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成。
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差强人意。
(4)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5)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48引用:5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忤逆,违背 B.曹、刘之不敌 敌:对等,相当 C.不过捐数十万金 捐:舍弃 D.岂复翳行窃步 翳:隐匿,隐藏 A.言战不若曹操之能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贻之 D.公制而不许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A.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B.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C.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D.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第二段写诸葛亮用诈力帮助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从而丧失了忠信。
B.苏文第三段批评孔明没有把握曹氏兄弟有隔阂的时机,用反间计,是谋略不足。
C.苏文第四段驳斥唐代吕温对于孔明的看法,指出吕温的见解也只是书生之论。
D.洪迈在文中驳斥陈寿评价诸葛亮是“危计不用”,认为诸葛亮是敢用“危计”的。
(5)对选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学上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B.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人的字一般是成人礼时,长辈所起。例如,项羽,字籍。
C.孤,古代指幼年丧父,即孤儿。《陈情表》中“祖母刘愍臣孤弱”,中“孤”就是这个意思。
D.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可以泛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组卷:28引用:1难度:0.6
六、语言文字运用。(11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①组卷:412引用:41难度:0.7
七、写作。(7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妈妈教我一支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支歌从妈妈心头飞出,
这支歌伴随她走遍祖国山河。
我唱妈妈教的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支歌从我的心上飞起,
这支歌鼓舞我建设新生活。
我教儿女一支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支歌飞进幼小心田,
这支歌世世代代永不落。 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联系上面这首歌词,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6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