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2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有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国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救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能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稳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孟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夜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国运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摘编自光明网)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强”,再次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庭教育这件“家事”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正视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如部分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健康发展;家校社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力度不足,“教”上不同频,“育”上难共振;等等。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家长要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事关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事关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正家而天下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入论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彰显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真知灼见,而且凸显了他的良苦用心和深情期盼。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同心国”。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学校的同路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
(摘编自叶青《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好的家教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
B.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庭是基础,家风是家庭的精气神,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C.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
D.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关系,相较而言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更的详细。
B.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C.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家庭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很重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D.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贵,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欺骗他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听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决定把家迁到学校附近。
C.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忠君爱国。
D.司马光写了一篇《训俭示康》,告诉他的儿子要做一个节俭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家庭教育”,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几条建议。组卷:9引用:1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 风
萧 红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外面风声又起了:刷——刷——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
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
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了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中用了。马蹄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南山坡口,游动着的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一定是来攻村子的。他跑向下房去,每个雇农给一支枪,雇农们欢喜着,他们想:“地主张二叔叔多么仁慈啊!把我们当作家人看待了!”
往日地主苛待他们,就连他们最反对的减工资,现在也不恨了,都欢喜着提起枪跑进炮台去。尤其欢喜的是牧羊的那个童子——长青。他想,我有一支枪了,我也和地主的儿子们一样地拿着枪了。长青的衣裳太破,裤子上的一个小孔,在抢着上炮台时裂了个大洞。
人马近了!长青在炮台的一角,把住他的枪。
人马绕路去了,数不尽的马的尾巴渐渐消失在月夜中。老祖母欢喜地喊着孙儿们:“不要尽在冷风里,你们要进屋来暖暖,喝杯热茶。”
地主和他们的儿子都转回屋去。长青仍蹲在炮台里,棉裤后身作了个大洞,他冷得几乎是不能耐,要想回房去睡。但是他想起了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为人要忠!你没看古来有忠臣孝子吗?”长青觉得这正是尽忠尽孝的时候,他捧着枪,做一个可佩服的模样。裤子在屁股间裂着一个大洞。
长青家的柴门开了,又关了!篱笆上的积雪被振动落下来。
这人是谁呢?头发蓬着,下垂的头遮盖住。穷固的妈妈听得外面有踏雪声,她想这是她的儿子吧!可是儿子十五天才可以回一次家,现在才十天。
妈妈出去把儿子接进来。长青腿软得支不住自己的身子,躺在坑上,脸儿青青的流着鼻涕。
妈妈不晓得是发生了什么事,心痛地急问:“儿呀!你又牧失了羊吗?主人打了你吗?”
长青闭着眼睛摇头,妈妈又问:“那是发生了什么事?对妈妈说吧!”
“妈妈!前夜你没听着马队走过吗?张二叔叔说那些人是万恶之极的,专来杀小户人家。我举着枪在炮台里站了半夜,冻生病了。”
长青抽着鼻子哭。妈妈的心碎了,她想丈夫死去三年,家里从没买过一尺布,和一斤棉。她把儿子抱过来。豆油灯像在打寒战似的火苗哆嗦着。
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妈妈!这算不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
张二叔叔同弟兄们坐在老太太的炕沿,老六开始说:“长青那孩子怕不行,可以给他结账,有病不能干活计的孩子有什么用?”
张老太太说:“长青是我叫他来的,就算我们行善,给他碗饭吃,他那样贫寒。“老太太觉得困了似的,合起眼睛抽她的长烟袋。
长青的妈妈——洗衣裳的婆子来打门,温声地说:“老太太,上次给我吃的咳嗽药再给我点吃吧!”
张老太太也是温和着说:“给你这片吃了!今夜不会咳嗽的,再给你一片吧!“洗衣裳的婆子暗自感谢张老太太,退回那间靠近草棚的黑屋子去睡了!
第二天天将黑的时候,在大院绳子上挂满了黑色的白色的,地主的小孩的衣裳。洗衣裳的婆子咳嗽着,她实不能再洗了!于是走到张老太太的房里。
“张老太太,我真是废物呢!人穷又生病。”一面说一面咳嗽,“过几天我一定来把所有余下的衣服洗完。”
张老太太扭着她不是心思的嘴角问:“我说老李,一定要回去吗?明天不能再洗一天吗?”
“老太太,我实在做不下去了!”长青妈说。
“穷人的骨头想不到这样值钱!昨夜给你那药片,为着今夜你咳嗽来吃它。现在你可以回家去养着去了!把药片给我,那是很贵呢!不要白费了!”
老李每月要来给张地主洗五次衣服,每次都是给她一些萝卜,或土豆,这次都没给。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
长青真的结了账!背着自己的小行李走在风雪的路上,好像一个流浪的、丧失了家的小狗,一进家屋他就哭着。吃饭妈妈是没有来的,他越想越没路可走,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的树上吧!”
可是这次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哭,只是说:“孩子,不要胡说,我们有办法的。”奇怪,怎么妈妈会变了呢?怎么变得和男人一样有主意呢?
前村消息传来,整个前村的人和×军混成一团了!张二叔叔就探出去。回来报告是这样:“村民安静着,鸡犬不惊的不知在做些什么。”张二叔叔问:“你们看见些什么呢?”
“我们是站在山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自己做饭。”全家的人挤在老祖母的门里门外,好像宝起了似的。关闭的大门外面有重率轮轴的声音。可不是吗,敌人来了!方才吓得像木雕一般的张老太太也扭走起来。
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马队可以绕道过去。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爬翠小卒!并且车上也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真看见了,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张二叔叔气得要动起他地主的怒来大骂。
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张二叔叔的房舍包围了!开了枪。
这不是夜,没有风,这是光明的朝阳下,张二叔叔第一个倒地。在他一秒钟清明的时候,他看见了长青和他的妈——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七日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婆子三年“没买过一尺布,和一斤棉”,低三下四求来治咳药片又被收回一片,平淡的叙写中暗藏着阶级矛盾。
B.张家老六提议要把生病的长青撵走,张老太太却可怜他的贫穷,要行善赏他碗饭吃,可见张老太太的心地善良。
C.长青的忠心换来的却是贫病交加和遭解雇,他哀惨地要到爹爹坟前吊死,表明他的生活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
D.佃户们从起先帮着张地主家守炮台,到后来参加革命军,这一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广大底层民众的逐渐觉醒。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为“夜风”,文中多处写到风声,风声既渲染了环境氛围,也有象征意味,暗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
B.小说描写在炮台的防御情景时,多次写到长青棉裤后身的大洞,表现了他的贫穷状况,韩也为后文写他生病做铺垫。
C.张二叔叔说革命军是“万恶之极”的,但革命军驻扎的村庄鸡犬不惊,这种反差反映了张地主家不了解真实情况。
D.“我们有办法的”“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长青妈妈的形象。
(3)小说多次描写张老太太的那件小棉袄,作者着意安排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作为革命题材的小说,本文对革命和革命军的着墨却不多。有评论认为,作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30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零添加”现在已经成为食品业的一个重要招牌。“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然而,以科学的态度来看,“零添加”的说法不严谨,而且①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
一些人认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②。其实,在街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例如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类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剂就是盐,也就是把肉类用盐腌起来,以避免腐坏。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消费者真正需要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被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③,要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轻易被“零添加”的说法忽悠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述材料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组卷:19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日子如莲,无言即大美,过于繁杂则未免缭乱;有人说,生活如酒,醇厚即有味,过于简淡则未免无韵。老北京的四合院简单,却饱含四九城的百年沧桑;咸阳城的阿房宫繁复,是秦时匠人的智慧结晶。牛顿曾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繁”与“简”的道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等过程中,给人以启示,引人深思。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