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炎”……打开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看标题就不靠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遇的众多上网风险之首。
“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一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它们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谣言的圈套。某些“营销号”正是凭借这点,先博取广泛关注,再向中招的老年人兜售所谓的绿色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谣言成了一门生意。
“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是谣言文章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由此观之,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晒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其实,靠“躲”解决不了问题。新的技术,容易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划上一道鸿沟。走进网络新世界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正如我们幼时需要他们的陪伴一样。应该看到,大多数父母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最重要的联系人。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打消疑虑、安定人心,还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有责任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把“银发族”渴求的信息送到他们身边。此外,网络平台也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侵扰,走进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摘编自《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目标群体就是老年人。
B.对于网络谣言,如果听之信之,将会遗患无穷,网络谣言必然会成为老年人上网风险之首。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学会了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从而进行沟通。
D.不少年轻人在使用微信时有收到长辈们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文章的经历,有的文章看标题就不靠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二段举不少年轻网友的经历之例,论述了“银发族”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
C.文章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了谣言文章得到“银发族”的青睐,是因为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是“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等社会心理造成的。
(3)作为使老人们免受网络谣言侵害的举措,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银发族”陷入谣言陷阱,相关部门机构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
B.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创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C.儿女要多陪伴父母,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教会老人使用新技术来增强其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
D.网络平台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能源奇缺”,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而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制约南方供暖的历史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譬如,居民对冬季取暖这一改善型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且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大大缓解,南方供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南方城市供暖市场发展之路却很曲折,充满了争论。总的来看,支持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认为,历史划分的供暖线并不合理、应根据休感温度来决定供暖需求、人人均享有获得供暖服务的权利。而反对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主要聚焦于:集中供暖可能会增加采暖成本、南方建筑和气候会导致供暖能效不经济、会加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也为发展城市供暖注入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供暖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是改善城市生态的助力剂、是提升城市规划和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材料二:
材料三:
南方应该供暖已成为共识,在“南方地区”一些城市的部分城区,冬季已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合肥市政府充分发挥资源统一配置和城市整体规划的作用,采用市政工程推动区域供暖发展,通过工商业供热带动居民供暖,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武汉市供热行业积极挖掘现有热源、发展多能互补能源站,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监管与市场发展的结合。杭州市城市电网、天然气公司采取积极的市场营销手段,定制居民分户供暖方案,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取暖需要。贵阳市的一些新建小区,供暖企业通过像空调一样原理的热泵技术,将经过处理的45℃的水送入业主家中的地热管中供暖。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南方供暖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做》)材料四: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模式,地方政府基本上对此都有补贴,多数居民都能享受到“财政温暖”。但这种供暖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如居民家中有没有人都在供暖,都要按统一标准交费,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负担。这种集中供暖模式,不仅会带来多方面的能源损耗,如管网热损耗、建筑热损耗等,还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即便“煤改气”供暖也存在一定污染。
在气候寒冷的俄罗斯,政府主导供暖建设,提倡发展热电联产;以丹麦、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往往在中心城市推行区域供暖模式,该模式一般由市政统一在人口集中区域铺建管网供暖,注重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应用,在热源多元化的同时提高供热效率。美国、日本多以天然气或电力为主要能源来实现分户式采暖,辅之以部分小规模的分布式供暖,注重清洁能源应用与工业余热利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南方供暖该吸取哪些经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制约我国南方地区供暖的历史条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B.目前南方居民对冬季取暖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且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大大缓解,南方供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C.一部分人不赞成南方地区集中供暖,是因为集中供暖会增加采暖成本,南方建筑也会加剧能源消耗。
D.在新时代,供暖是南方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诉求,也是城市改善生态的有效助力,同时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地区的采暖方式主要依赖电力资源,北方地区的供暖主要依赖煤炭资源。
B.我国城市供热行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等北方地区,且发展速度较快。
C.南方应该供暖已成共识,在“南方地区”一些城市的部分城区,冬季已进行集中供暖。
D.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模式,这种供暖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
(3)根据材料内容,提出几条关于南方供暖的可行性建议。组卷:6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音诺尔的旗
何君华 只要看到学校的旗升起来,我们就知道该上学了。
升旗的除了老那,不会有别人,因为老那是我们嘎查小学的校长。说他是校长是抬举他,因为他是个“光杆司令”,他除了是校长,还是我们的蒙语课老师、汉语课老师、数学老师和体育老师,是我们各个正课副课的老师。是的,整个嘎查小学只有他一个老师,他是他自己的校长。
老那叫那日苏,但没人叫他那日苏,也没人叫他那校长,包括我们学生在内,背地里都喊他老那。老那究竟在我们嘎查小学当了多少年校长,没人说得清,我爸上学的时候他就是校长,你说得有多久。
有人说,嘎查小学创立的时候老那就是校长。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他属于创校校长。老那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升旗。一旦哪天没升旗,那意思就是学校放假。起初我们连什么是星期都不知道,时间久了才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只有星期天一天放假不上学。在我们嘎查,谁都不习惯按照星期过日子,因此仍然每天还是看老那升旗没有,升旗了就赶紧催自家的孩子起床上学。
说起来,老那的“旗语”在我们巴音诺尔嘎查还真是挺实用的。我们嘎查虽然地势极平坦,但却是出了名的“幅员辽阔”(这个词当然也是老那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教给我们的)。不夸张地说,我们嘎查可能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中国最大的嘎查(村),各家各户住得远,升旗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联系方式。
老那吃住都在学校,平时没事也很少离开学校,学校就是他千年不变的根据地。老那如果有事,通常就是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去苏木或是旗里乃至盟里领奖。老那有时候想不明白,他每天无非就是给孩子们教教课,水平也不高,能力也有限,很多知识他都不掌握,很多他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对,比他优秀的应该大有人在,怎么他就被评上“优秀教师”了呢?老那想不通,我们也想不通,完全不知道长年一脸严肃的老那“优秀”在哪里。
尽管想不通,但我们倒总是热切地盼望老那去参加颁奖大会。那样的话,不仅我们能放一天或是两天假,而且老那还会给我们带回一些我们喜欢的物件儿,有时是一副羽毛球拍,有时是一副乒乓球拍。我们就在操场上用粉笔划一条线,或是把课桌拼起来摆上砖头拉开架势打,别提有多高兴了。最让我们激动的,是有一次老那去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领奖,那次我们不光难得地一连放了三天假,老那回来后还给我们带回一只崭新的足球。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真的足球,所有人都疯抢着上去踢,人实在太多了,脚又不听使唤,经常一节课也踢不上几脚,但仍然乐此不疲。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老那用自己得奖的奖金买的。老那除了给我们带回这些礼物,每次还要买些粉笔三角板之类的教具文具,因此他回来时肩上的帆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除开这些,一定还能在袋子里找到一面崭新的国旗。
我们嘎查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夜间风大,每天傍晚老那都要把国旗降下来收好。尽管这般爱护,可国旗还是经不住每天的风吹日晒,因此只要有机会出门,老那就一定会买一面新国旗回来。
我们都不知道,一双破胶鞋穿了又穿的老那竟然如此慷慨。
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老那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个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一个在国外一家顶尖科技公司任职,他们都想将老那接到他们身边去,但老那却从来没动过这种念头,一心只想留在嘎查小学当他的光杆校长。
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赶回去参加老那的葬礼时才偶然知道这些,一时都忍不住湿了眼眶。如今,巴音诺尔小学早就不在了,整个巴音诺尔嘎查也已经异地搬迁安置,但我们所有人都决定回去看一看,因为那里曾经有一面旗,指引着我们年少求学的路,也将永远指引我们人生的路。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8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学校的旗升起来”,既照应标题,又呼应结尾,使结构完整,并激发读者思考“旗”的深刻含义。
B.小说借“我们”想不通老那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知识不准确,怎么就被评上“优秀”来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去寻找老那“优秀”在哪里。
C.小说用细节“一双破胶鞋穿了又穿”“帆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一定还能在袋子里找到一面崭新的国旗”塑造了老那坚守清贫、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的乡村教师形象。
D.“我们”参加老那的葬礼时“忍不住湿了眼眶”是因为“我们”以前不理解、不尊重老那而感到愧疚。
(2)结合文本分析“旗”这一物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小说在叙事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7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2021年3月8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去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最高级别的警报。此后世卫组织持续发出了警报,并为各国提供预防、发现和应对新冠病毒所需的战略、指南和工具。自去年2月5日起,世卫组织举行每日新冠肺炎发布会,向全球通报新冠病毒造成的风险,以及政府和个人需要采取的措施。世卫组织还警告,有一个阻止新冠肺炎变为潜在的大流行病的机会窗口,有一些国家采取了行动,另一些国家却反应迟缓。随后几周,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数量和全球病例数量迅速增长,致使去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为大流行病。谭德塞强调,人类因新冠肺炎遭受了太多苦难,失去了太多生命,不能浪费已取得的进展。现在已有控制疫情的工具,但必须公平使用。组卷:9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生一生以研究、创作、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为己任,她用钟嵘《诗品》的话来阐述诗词的作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但也有学生问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心死”告诫她的学生: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她深信诗词可以让人心灵不死。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与生活实际,就“诗词对生活是否有用”,写一篇发言稿,在主题班会上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