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七校联合体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0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
(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材料二: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
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关爱生命、恐惧与厌恶战争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故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
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
(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数字技术赋予人们的独特感受转化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容,是可以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的。
B.当今时代的数字技术可以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更多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使之更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接受心理。
C.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推动下崛起的文艺新类型,用户规模大,品类丰富多样,因善于融合新技术,充满生气和新机。
D.文艺精品能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情操,需要有精良的制作,如一部好的电视剧,要讲究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等,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更注重“逼真感”“即时感”等种种感受,反映出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也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奠定了美学基础。
B.年轻观众追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的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反映文艺精品始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重新塑造文艺的传播接受。
C.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折射的美国价值观,是文艺作品制作精良的体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会弥漫着该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的文化现象。
D.电视剧《士兵突击》和《亮剑》没有简单、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所以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刻画出有血有肉的形象。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艺术精湛”这一文艺精品评判标准的一项是
A.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生动鲜明地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是一曲普通劳动者的赞歌。
B.电视剧《大江大河》:呈现了以宋运辉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故事,跌宕起伏,叙事宏大。
C.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重视细节的严谨和专业,其中《夺冠》部分高度还原了八十年代的元素,比如带室外天线的电视机、连环画等。
D.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后期制作突出清晰精致的画面、空灵婉转的音效和娉婷袅娜的视觉特效,呈现出“难以置信的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数字时代,某些流量明星人气旺盛,粉丝众多,号召力强,但往往因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乱象频发。请结合材料简析流量明星该如何打造文艺精品来增强自己的实力。组卷:19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女人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表现出她和丈夫吴亮亮廉洁奉公的本色。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有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
C.“立碑”这个故事反映了当代现实生活,立碑的请求体现王家滩人们对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感恩。
D.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那些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不成,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偏僻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小说在塑造王老汉、周局长、吴亮亮等三个人物时综合运用了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他们互相映衬,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组卷:72引用:11难度:0.1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被鲁迅自己“称为创作”的五种作品中,( )。学界关于其他四部作品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有关《朝花夕拾》的研究则相对冷清。研究之难,①______,因为易懂,所以它似乎不包含问题,而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②______,围绕《朝花夕拾》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主题是思乡怀旧还是现实批判;所写细节是真实还是虚构;文体是随笔还是散文;文风是统一还是杂糅……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揭示了《朝花夕拾》的部分特征,但鉴于这部作品前后风格差异较大,由它们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从总体上解释整部作品的有效性。因此,我尝试从其原名“旧事重提”重新提出问题,以期打开新的思路。我的问题是:③______?旧事怎样重提?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易懂的一部《朝花夕拾》,也是最难研究的
B.最易懂的也是最难研究的,是一部《朝花夕拾》
C.《朝花夕拾》是最易懂的一部,也是最难研究的一部
D.一部《朝花夕拾》,最易懂,也是最难研究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0引用:1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