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西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元西域人华化考》是史学大家陈垣先生的一部论著。该书既视角独特,又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深处民族危亡的那个时代而言,其写作意味可谓深远。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主要考证元代时期,在中国西域的少数民族醉心于中华文化而处处仿效,历经几代而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同化的史实。本书的写作,是陈垣先生为复兴民族史学的一次努力,他通过元代西域人来华后“舍弓马而事诗书”,学习并接受儒家文化,以至逐步“华化”,来展示传统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魅力。这是对古代中国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当时西化风气的一次警醒。他当年告诫国人要警惕那些“夸彼善俗、思革吾华风者”,这里所谓的“告诫”是有其独特用心的。据陈垣先生在北京大学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1921年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一次集会上,“陈老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所谓“华化”,即关于元西域人之“同化中国”,在陈垣先生看来,“华化”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因为“中华”这个内涵就是不断丰富的。“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但随着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的概念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击侵略,“五族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华”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多民族的含义,中华民族于是成了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因此,“华化”的概念即使在元朝时已不能完全等同于“汉化”,陈垣用“华化”而不用“汉化”,也是其高明之处。由于《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所以开篇作者首先就“西域”与“华化”做了解释。时代不同,西域的范围也有变化,元代开疆辟土,西域的范围较之前扩大许多,元代的色目人与历史上的西域人范围不完全相同。“华化”并非仅仅指西域人永居汉地而归化中国,也不是仅指这些在华之西域人“娴习华言,博综汉典”,而是指“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陈垣还进一步探讨了西域人“华化”的原因。他认为“华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因为元代西域人大批东来,在中土定居后,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汉文化。第一、二代多以武功取得高官厚禄,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其第三、四代“遂多敦诗书而说礼乐”,甚至通过科举而取得功名。
          在对“西域”和“华化”做定义后,陈垣再从几个大的方面论证元时色目人之华化,其考证极为详实,考虑周全,规模宏阔。本书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国维、陈寅恪均对其称赞有加。陈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在其以后的著述中同样得到体现,如1941年抗战处在艰苦阶段,陈垣先生撰《南宋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只要民族文化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著书教书,保留读书种子,等待民族复兴时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是陈垣民族文化史观的主导思想,他强调文化的个性和以此为基点的文化进化的包容性,这既避免了走向国粹论的保守和狭隘,又反击了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即陈垣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袁莹莹《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元西域人华化考>民族史观探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西域人华化考》既是考证详实的学术著作,又是民族危亡下警诫国人的立言之作。
    B.“西域”与“华化”是理解全书主旨的关键,二词的含义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用“华化”而不用“汉化”的高明之处,在于回避了其他各族人民对“汉化”的反感。
    D.陈垣的史学著述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史观,这种史观既是民族本位的,又是包容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为切入点,介绍了陈垣的民族文化史观,以小见大。
    B.文章重点从书名中的关键词入手,介绍了全书的创作主旨、学术史观,要言不烦。
    C.文章多处直接引述陈垣的相关言论,能更直观地表现作者在书中阐明的重要观点。
    D.文章以横向展开方式,对全书思想进行条分缕析,持论客观理性,学术语言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民族最终融合同化于中国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更先进。
    B.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有其根本出发点,即夺回中国在汉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C.厘清概念是充分展开论证的重要前提,本书的论证思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D.民族国家的存亡,决定着文化的存亡,保留火种,才能等到文化复兴的时机。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构成。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现在来讲的过去,是已经发生过和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内容或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概念也在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未来都将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是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是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传统文化按地域来分,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及制度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传承的政治、经济、思想及艺术等的综合体。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含思想、文字和语言;其次包含“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最后包括物质生活充实之后而衍生出的书法、音乐和民俗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能被后世弘扬和传承的部分,具有鼓舞人民不断前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包含民族精神。这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世界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从未断层。它不仅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影响。高校青年担负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所以大学生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凝心聚力不动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苗青《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
          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总体上是偏向于积极的一面。各种相关的调查,都显示基本情况如此。持续不断的“国学热”“汉服运动”及其他文化民族主义现象也都表明青年对传统文化多了些敬意。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当代青年在读书学习中,传统文化并不占有很高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现代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因素非常有限。传统的经籍不是青年的必读书,传统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已经被打破。宏观上说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并不是不客观的判断。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赞同和接受,并非出自对传统的真实理解,而是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的是,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的反传统和批判传统为主潮,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认同传统文化为主调,是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之后。前者,正如东亚经济的崛起有“儒家资本主义”的流行一样,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的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后者,则是导致神圣性的精神价值被祛魅,而人们以工具理性的方式追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在神圣性价值被消解之后,回归到“轴心时期”的文明中去寻找精神的归宿,就不失为一种选择。青年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似乎表明多数青年认同传统文化。但是,文化认同不仅意味着对某种文化的接受和赞赏,而且意味着以此文化为基盘即基本的框架和视野,来“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青年是否会以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实是大有问题的。没有任何调查能表明传统文化是青年的认识自身和采取行动的基本框架和视野。因此,青年认同传统文化,在承认和接受的意义上是成立的,但如若认为是以此为文化基盘则难成立。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对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或理念的三纲五常并不认可,对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政治制度基础也不持赞成态度。甚至是极端的“汉服运动”者也未必赞成君主专制。因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赞同,可能并不是认同真正的、作为历史形态的传统,而是经过现代加工的“传统”。
          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升,抛开国家强盛下文化信心的增强和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价值等因素,在全球化时代或许是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相关。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另一方面却是非西方的民族的文化自主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可能就是文化自主意识的体现,或许并不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如何,而在于需要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它们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青年或许是在各种力量的“嬉戏”中建构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是,多数青年没有读过传统的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之类,也不愿意去读这些经典。抽象地认同,事实上的置之不理,这或许是更真实的状况、更真实的态度。
    (摘编自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材料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同时,可以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
          课堂授课模式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可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此外,让学生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最后,课堂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一定改变,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
    (摘自林流《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指的是已经发生过和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内容或习俗,未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以及包含的习俗不能称之为传统。
    B.我们如果在高校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办法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就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C.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君子六艺以及物质生活充实之后而衍生出的书法、音乐和民俗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它既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它对凝心聚力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B.从大的方面说,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比较缺乏了解。这从传统的经籍不是青年的必读书,传统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被打破等客观事实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证明。
    C.由于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转变,对传统文化认同度有所提高。
    D.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经过现代加工的“传统”,并不是全盘的认可,如他们未必认可和赞同三纲五常以及君主专制等传统。
    (3)结合材料三,谈谈高校应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组卷:4引用:1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掺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B.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的出现使情节产生变化,他们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
    D.这篇小说的语言极富魅力,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平淡自然、素朴雅致又不乏幽默风趣;人物的语言个性化,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2)小说对画家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试分析其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用平淡的语调,却加剧了悲凉之感”,试分析结尾是如何表达悲凉之感的。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五、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也被称为“百灵鸟”。相反,①_____。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②_____。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③_____,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下列各项中双引号的作用,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
    D.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六、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 20 届女足亚洲杯决赛上,中国女足上半场落后两球,年轻的队员们稳住心态,冷静应对,终以 3:2 实现惊天逆转,勇夺冠军,创造历史。但生活中也不乏有一些青年人在困难、挫折、压力面前,懈怠、消沉甚至崩溃。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 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
          上述材料对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具有启示意义。你所在的班级拟举行“做情绪的主人”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