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2/31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提取难、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就文学批评而言,文学计算不仅是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难免形成视域盲区,因此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经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以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于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分析。它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的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
          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以及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
          再次,从单向度的文学思维转向多维度的跨文学思维。本质上,文学批评始终在追问“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回答的角度、逻辑和结论都与文学的审美性和精神性相关。但这也忽略了文学之外的众多因素。“文学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非文学数据也可以参与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样,就可以突破文学的边界,进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等其他领域来重新界定文学及其相关知识,构建新的文学批评阐释框架和理论基础,重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研究文献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时产生的文学数据才被称为文学大数据。
    B.文学大数据既衍生出跨学科性明显的文学计算,又直接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及思维。
    C.借助计算技术之前的文学批评,由于对象规模等的限制,其结论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D.先前的文学批评围绕文学的审美性和精神性展开,忽略了非文学数据等相关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述文学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引出文学计算的内涵及作用,思路明晰。
    B.文章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文学计算对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将计算技术出现前后的文学批评进行对比,表明计算技术可以拓宽文学批评对象,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D.文章以“乡土小说”的互联网搜索结果为例,论证了文学计算是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整理和分析纷纭复杂的文学大数据,人工之外需要利用好计算机技术,从而对文学进行量化统计研究。
    B.单纯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建构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可能不适用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C.作者认为,《生死场》《边城》是同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却不能用相同的批评思维来确证两者与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关系。
    D.文学大数据时代的文学批评需要多维度的跨文学思维,以构建新的文学批评阐释框架和理论基础,重建学科体系等。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元宇宙”是2021年科技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半年来,热度集中在游戏与VR领域。VR作为终端设备接口,可以实现“元宇宙”要素中的“沉浸感”。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赵思泉表示,“元宇宙”对VR上下游硬件、软件生态圈起到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腾讯、字节跳动、Meta、微软、HTC等科技大厂纷纷入局,已经形成应用内容提供者、硬件参与者、基础技术提供者三足鼎立的局面。数字孪生是虚拟现实应用的深化发展,其先行应用有航空航天、制造、医疗和智慧城市等。例如感知MR/VR数字孪生协同平台,为工业4.0、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数字孪生构建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远程三维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指出,“我国已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延伸的数字孪生技术和产业,将迎来下一个快速发展爆发期。”

    (摘编自卢梦琪《虚拟现实:元宇宙点燃新一轮发展热情》,《中国电子报》2021年12月21日)材料二:
          伦理道德方面,“元宇宙”深度释放了人类创造力与能动性,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突破物理限制、拓展生命体验的内在向往。“元宇宙”中构建的数字虚拟世界,既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和创造物,也是科技改变生活与科技向善的结合。但它并非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更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进一步讲,“元宇宙”营造的沉浸式体验不是“沉沦式”生活,不能成为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的借口;“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尝试无法去平台化,难以阻断商业组织的天然垄断倾向;“元宇宙”的数字创造无法摆脱关键生产要素需求,依然得遵循劳动价值规律;“元宇宙”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虚拟化,必须依托社交网络演化发展,难以切断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必然联系。因此,“元宇宙”中构建的虚拟身份、虚拟产品、虚拟市场、虚拟交易、虚拟生活、虚拟经济、虚拟人生等,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约束。
    (摘编自王保魁、刘海陆《“元宇宙”来了,勿忘风险与挑战》,《解放军报》2021年12月17日)材料三:
          元宇宙概念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监管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追问上市公司概念的含金量,但投资者依然追捧,资金围猎之下眼中已没有利空。元宇宙还没有一个框架,可是已经有人在宇宙空间里卖地皮,把熟悉的一套在另一个空间发扬光大,不久之后,就有可能在上面大兴土木,卖起虚拟房地产。可怜当代人在城市里买房子不容易,到了一个虚拟空间,还要继续给自己安置一个窝儿。不可否认,元宇宙是个大概念,近年来很少有这样级别的概念出现。有些投资者会想,应该抓住一些机会,不管最终是否能成,重要的是在股市变化中赚到钱。这种情况下,相信不少已经赚到钱的投资者,也不关心元宇宙后面会怎么走。这个阶段的炒作,不过是一部分跟风者将钱财交送给了聪明人,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当作股东退出筹码。不过在炒作彻底熄火之前,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满腔热忱,多是要错付。
    (摘编自余胜良《元宇宙炒作何时休?》,《证券时报》2021年12月15日)[注]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象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VR是“元宇宙”热度集中的领域之一,因此,可以用VR作为终端设备接口实现“沉浸感”。
    B.感知 MR/VR数字孪生协同平台,是数字孪生在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先行应用的一个实例。
    C.与2020年相比,2021年中国VR头显出货量呈大幅增加趋势,“元宇宙”对此有一定推动作用。
    D.“十四五”期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延伸的数字孪生技术和产业将可能获得快速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一旦脱离约束,就会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
    B.如果“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尝试能够去平台化,则可以阻断商业组织的天然垄断倾向,从而切断与物理世界的联系。
    C.虽然元宇宙还没有一个框架,可是已经有人在宇宙空间里卖地皮了,以后也必会在上面大兴土木,卖虚拟房地产。
    D.“元宇宙”风险与挑战并存,现阶段对“元宇宙”概念的炒作,会使一部分跟风者陷入经济风险,遭受损失。
    (3)在“元宇宙”概念火爆的当下,如何才能使“元宇宙”有利无害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18引用:10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冷湖
    凌晨
          平坦的原野中忽然升起无数城堡,挡住了前进的视线。那是一座一座独立的土丘,形状各异,却有着同样灰白的土色,朝着同一个方向突兀。周身是一圈圈的纹路,暗示着风和水共谋,才有了现在的奇特模样。
    “这就是俄博梁啊。”佳智兴奋地说,“全世界最大的雅丹地貌之一,果然像外星世界。”
          佳智吵嚷着要走青海看柴达木好些年了,只是张霞一直在找各种理由推托。所以丈夫把“火星夏令营”的申请表拿给她看时,她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不高兴,最后还是在敦煌机场租了车子,亲自送两个孩子到冷湖火星营地。路上正遇到以前的熟人马安北。
          皮卡继续奔驰。忽然前方飞沙走石,天空中瞬间乌云翻滚,云层厚得仿佛就要坠落。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地上,惊起一片沙土,天地之间顿时浑浊了。
    “雨太大了,我们等一下再走。”马安北说。雨雾中隐隐约约有一道矮小的围墙,还有个高高的白色物体耸立在那里。张霞觉得似曾相识,有些惶恐,问道:“这是哪里?”
          马安北闭目靠着椅背,并不回答。
          张霞打开车门,才开了一条缝,外面的雨水就哗啦啦往里钻。她急忙关紧车门,直觉得心脏扑通通跳。
    “妈妈,这是在哪儿啊?”佳智问。
    “我说不好。应该是……公墓。”张霞吸口冷气,“没错,青海油田冷湖四号公墓。”
          佳慧顿时伤感:“哦,爷爷奶奶在这里。”
    “还有太爷爷。”张霞补充,“爸爸讲过的,太奶奶是寻找油田的地质勘探队员,一九五七年在俄博梁那边雅丹地区失踪。太爷爷带着只有十岁的爷爷过来找她,寻不到,就留了下来。五年后,爷爷成了冷湖年龄最小的石油工人。”
          佳智说:“爷爷奶奶我知道。他们退休后到大连来和我们住,可是住不惯又回冷湖去了。后来爸爸说,他们病逝了,葬在冷湖。”
          那时佳智、佳慧还小,张霞留在大连照顾他们,丈夫独自回冷湖料理老人的后事,回来带了张照片给她看。她对那张照片印象深刻:孩子爷爷奶奶的墓碑上刻了529、530两个号码,他们是在冷湖安葬的第五百二十九、第五百三十位石油战士。太爷爷和太奶奶则是247号和29号。马兴国是451号。
          张霞记得马老爷子下葬的情形,很多人从敦煌赶来给他送行。还是在老爷子病床前,马安北说要当好张霞的师傅,老爷子脸色暗沉:“什么师傅……让她出去读书……”
          二〇〇三年,她真的有了机会去大连读书。那时还不是婆婆的丈夫妈妈,把冷湖的一袋沉砂,放到她贴身的衣兜里。老人家说:“不管你以后回不回来,你的根在这里。”
          张霞再次打开车门,雨停了。
          雨后的天地,干净肃穆。张霞环顾四周,一个个坟包围绕着白色的纪念碑。她踩着松软的沙土,踉踉跄跄走动着,寻找自己熟悉的墓碑。
          佳智、佳慧也下了车,他们面前的墓地十分简单:围墙低矮,没有任何绿植,大片坟包的沙土都连在了一起,彼此很难界定,只有那些简朴的墓碑,说明沙土下的英魂是谁。
          佳智腿快,走到纪念碑前,碑身上镌刻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佳智再往前走,没有门的公墓大门口,两侧也刻了字。
    “志在戈壁寻宝业绩与祁连同在,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佳智一个字一个字地念。
    “知道这说的是什么吗?”马安北出现在佳智身后,问他。
    “说的是埋葬在这里的,都是为了寻找石油献身的人。”佳智回答,“我爸说,有好几百人呢。”
    “五百三十七人。”马安北说,“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九岁。你看到那个位置了吗?我死后要葬在那里。”
          那个位置在公墓最里面的角落中,现在只是一块光秃秃的黄土。
    “伯伯……”佳智一贯话多,此刻却找不到任何语言来描述心情。占据他思维空间的火星人一时被甩到脑后,不重要了。
          马安北挽住佳智的手往公墓里走,温和地说:“别难过,人终究一死。我这一辈子,都走不完柴达木的路。小伙子,要记住,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爷爷奶奶他们到这儿来找石油,一开始很苦吧?”佳智问。
    “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战沙漠,渴了抓把昆仑雪,饿了啃口青稞馍。”马安北随口说,“不过没人在乎,自个儿怎么苦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把石油挖出来!这边油层浅,一两千米就能出油。地中四井钻到六百五十米就井喷,连喷三天三夜都不停。”马安北越说越激动,“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三日,每个冷湖人都为之自豪的日子。从那天起,冷湖油田就源源不断出油,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因油气枯竭关停了大部分油井。不过,这个世纪还会重现当年的辉煌,相信我,这附近还有大型油气田。”
          马安北絮絮叨叨说着,拉着佳智走到公墓深处。张霞正给一些坟包重新垒土,佳慧在旁帮忙。
    “都看到了?”马安北问。
          张霞点头:“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还有你父亲。他们都是坚毅的战士,在这里钻井找油……”
    “我为祖国找石油,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的信仰。”马安北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样的环境,只是挑战,不是考验。”
          张霞仰望着马安北,慢慢地说:“我想回来。脚踩在这里,心里才有踏实的感觉。”
    (选自凌晨《星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俄博梁的雅丹地貌,“忽然升起无数城堡”一句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峰之美,巧妙地暗示了车中人的惊喜之情。
    B.小说人物对过去的回忆冷静而克制,如张霞回忆所见照片中一个个冰冷的号码,马安北叙述冷湖兴衰时一个个具体的数字。
    C.小说善于描写人物语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句简洁生动,掷地有声,写出马安北内心的坚毅和豪迈。
    D.小说中佳智、佳慧本为火星夏令营而来,却从先辈献身石油事业的事迹中得到启迪,深化了小说冷湖精神世代相传的主旨。
    (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张霞心态转变的过程。
    (3)小说是怎样叙述冷湖开拓者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到峰值,之后再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提出碳中和要从气候变化说起。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深重。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高温热浪、极端强降水等气象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导致全球百万人死亡。我国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有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基于此背景,2020年,中国政府再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根据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数据,煤炭的占比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72.2%下降到如今的57%。近年来中国一直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中国还将持续对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燃料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
    (1)如果三段材料是中学生小李就自己的三个疑问上网查询到的相应答案,小李有哪三个疑问?请简要表述,每个问题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文信息,结合右边重点国家碳排放总量情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根据图表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现状是
     

    ②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困难是
     

    组卷:16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库印刷表演中,出现了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震撼了国人和世界。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成功落幕,它的成功举办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
          材料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1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