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皖豫名校联盟体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的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何将祖先的农耕智慧引入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之中,使其成为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文化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它们鲜明的生态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是我们认识“三农”问题和研究乡村社会的理论基点。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发掘出408项具有保护潜力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草原游牧等类型多样的生产系统,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典范。如果能将这些遗产潜存的深厚资源挖掘利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那么乡村传统的知识系统以及与此共生的社群生活,就会转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国的传统农业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文明,正是得益于循环永续的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就观念层面而言,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哲学思想,深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从经验层面而论,不同季节作物种植的安排、选种和积肥技术等,无不蕴含丰富的科学道理、此外,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哪怕像山林祭祀、农事庆典、乡规民约等,均体现着对大自然的呵护意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传统的存留,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对农业特性、对乡村价值的再评估,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战略性保护,其终极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有创造性转化,产生资源效应。内蒙古敖汉旗是我国早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当地政府先后建成敖汉旗早作农业展览馆、中国小米博物馆,与国内外交流经验,让小米产业链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河北涉县,在地方农业部门支持下,当地农民筹划成立了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他们组织开展社区资源调查,加深了对梯田和村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使地方政府找到了脱贫攻坚的抓手,让农民看到了乡土文化资源潜藏的多功能价值,也拓宽了民间组织服务国家建设的路径。
          综观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对这些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失去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更是基于历史认同的安顿心灵之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传统农业的智慧,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弘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摘编自孙庆忠《植根土地的文化追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所欠缺的。
    B.要对乡村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必须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C.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集聚哲学思想和科学的农业经验,形成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
    D.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并不强调对物质的保护和利用,而是弘扬精神,提供情感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文化根基、生态智慧、资源效应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条理清晰。
    B.文章举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例子,说明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储备丰富。
    C.文章结尾部分采用假设论证,论述了我国继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立足于时代问题,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了对我国农耕文化的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挖掘利用潜存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B.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既是对农业特性、乡村价值的再评估,又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保护。
    C.地方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D.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也是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文化记忆的保护。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此,中国访谈网特邀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徐祥临教授为您解读。
          记者:与以往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
          徐祥临:亮点很多,但最突出的,一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二是在这个前提下做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总书记提出精准脱贫以来,我们就打脱贫攻坚战,主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还有农民的“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就学、就医等民生主要问题,但它并不全面。而乡村振兴要讲全面振兴,要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农民还需要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都要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等等,只有做到了全面,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够巩固。
          记者: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振兴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环节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徐祥临: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中国吃饭的问题,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的饭碗里要装满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战略安全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产业振兴,特别是粮食生产来解决
          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农村,尤其体现为中西部农村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我们要让经济平衡、全面地发展,也必须让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实质的提升,让农民在农村搞农业也能获得较高收入。所以,产业振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中处于最主要的地位。
          记者:乡村产业如何振兴?
          徐祥临:地方首长一定要有把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好的这根弦。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尽可能地安排经济作物,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项目,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不光要搞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都要发展起来,这样产业结构才会比较平衡。平衡的目的是能够让农业、农村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让农民更多地增加收入,他才更愿意当农民。
          记者:“十三五”时期,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但有些贫困县在脱贫之后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接下来关键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您认为,如何做好有效衔接?特别是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又将如何开局?
          徐祥临:如果真正做到全面振兴了,就能做到有效衔接。一些中西部特困贫困地区之所以穷,不是它没有发展,而是它的发展比较单一。我认为,组织振兴要抓起来,一旦个别少数人出现返贫的问题,他就能依靠组织、总体的力量来解决。脱贫攻坚以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特别强调“内生动力”。所谓内生动力,就是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的愿望,并把它变成实际行动。这个实际行动,单靠农民不行,农民可以在田间地头完成农业播种、管理、采摘,可一旦进入市场,还是要依靠组织的力量。
          记者:组织去引导他。
          徐祥临:对,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这样就让农民感到不孤单,背后有支撑。虽然他不可能搞什么高精尖的项目,但是正是大众的项目,大众的产品才是有社会普遍需求的。我们整个把底不断地提高,他就能够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人的内生动力非常重要。
          记者:他的内心觉得有托底了,接下来才能够专心地种粮,而且能够种好粮。
          徐祥临:是的。
    (摘编自《解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建设要规划先行 提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正是在农民收入、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得以基本解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全面振兴。
    B.徐祥临认为,产业振兴首先有利于解决粮食的问题,其次能够促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有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C.乡村产业的振兴要有意识与行动的双重保障,在行动上主要体现为调整产业结构,这样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
    D.乡村组织振兴是全面振兴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有效解决部分人的返贫问题,促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访谈网记者围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做好乡村全面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问题与徐祥临进行了深入对话。
    B.徐祥临作为被访谈的对象,向记者清晰、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C.记者在访谈前对2021年一号文件的学习、深入理解以及访谈过程中沉稳不乱、细心听取,是顺利完成这次访谈的必备要素。
    D.记者与徐祥临的问答完成了对2021年一号文件重要内容的解读,能使读者详细了解未来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方向与诸个方向的发展途径。
    (3)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问题,此次访谈在设置问题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寂寞
    陆蠡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当他子身作长途旅行的时候,当幸福和欢乐给他一个巧妙的嘲弄,当年和月压弯了他的脊背,使他不得不躲在被遗忘的角落,度厌倦的朝暮,那时人们会体会到一个特殊的伴侣——寂寞。
          愿意听我说我是怎样和寂寞相习的么?
          幼小的时候,我有着无知的疯狂,我追逐快乐,像猎人追赶一只美丽的小鹿这是敏捷的东西,在获不到它的时候它的影子是一种诱惑和试探。我要得到它,我追赶。它跑在我的面前。我追得愈紧,它跑得愈快。我越过许多障碍和困难,如同猎人越过丘山和林地,最后,在失望的草原上失去了它。一如空手回来的猎人,拖着一身疲倦。我怅惘,我懊丧,我失去了勇气,我觉得乏力。为了这得不到的快乐我是恹恹欲病了,这时候有一个声音拂过我的耳际,像是一种安慰:
    “我在这里招待你,当你空手回来的时候。”
    “你是谁?”
    “寂寞。”
    “我还有余勇追赶另一只快乐呢!”我倔强地回答。
          我可是没有追赶新的快乐。为了打发时间,我埋头在一些回忆上面。如同植物标本的采集者,把无名的花朵采集起来,把它压干,保存在几张薄纸中间,我采撷往事的花朵,把它保存在记忆里面。我说:“我有旧的回忆代替新的快乐。”不幸,当我认真去回忆,这些回忆又都是些不可捉摸的东西。犹如水面的波纹,一漾即灭。又如镜里的花影,待你伸手去捡拾,它的影子便被遮断消失,而你只有一只空手接触在冰冷的玻璃面上。我感到空虚,是近乎一种失望。于是复有一个关切的声音向我嘤然细语:
    “我在这里陪伴你,当你失去回忆的时候。”
    “谁的声音?”我心中起了感谢。
    “寂寞。”
          我没有接近它,因为我另有念头。
          我有另一个念头。我不再追赶快乐,不再搜寻记忆,我想捞获些别的人世的东西。像一个劳拙的蜘蛛,在昏晓中织起捕虫的网,我也织网了。我用感情的黏丝,织成了一个友谊的网,用来捞捉一点人世的温存。想不到给我捞住的却是意外的冷落。无由的风雨复吹破了我的经营,教我无从补缀。像风雨中的蜘蛛,我蜷伏在灰心的檐下,望着被毁的一番心机,味到一种悲凉,这又是空劳了,我和我的网!
    “请接受我的安慰罢,在你空劳之后。”
          这是寂寞的声音。
          我仍然有几分傲岸,我没有接受它的好意。
          岁月使我的年龄和责任同时长大,我长大了去四方奔走。我离开温暖的屋顶下,去暴露在道途上。我孤单地登上旅途,孤单地行路,孤单地栖迟,没有一个人作伴。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夏之展,冬之夕,我受等待和焦盼的煎熬。我希望能有人陪伴我,和我抵掌长谈,但是无人陪伴我,于是,寂寞又来接近我说:
    “请接受我的陪伴。”
          如同欢迎一个老友,我伸手给它,我开始和寂寞相习了。
          我和寂寞相安了。沉浮的人世中我有时也会疏离寂寞。寂寞却永远陪伴我,守护我,我不自知。几天前,我走进一间房间。这房里曾住着我的友人。友人离开了,没留下辞别的话却留下一地乱纸。我怃然望着这堆乱纸,望着裸露的卸去装饰的墙壁,以及扃闭着的窗户。我有着一种奇怪的企待,我心盼会有人来敲这门,叩这窗户:我希望能够听见一个剥啄的声音。忘了一句话,忘了一件东西,回来了,我将是如何喜悦!
          我屏息谛听,我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和心脏的跳动。室内外仍是一片沉寂。过度的注意使我的神经松弛无力,“不会来了,不会来了”,我自言自语着。
    “不要忘记我”一个低沉难辨的声音。
          我握上门柄,心里有一种紧张。
    “我是寂寞,让我来代替离去的友人”
    “别人都离开而你来了,愿你永远陪伴我!”
          啊!寂寞是忠诚的,不渝的和寂寞相处的时候,我心地是多么坦白,光明!寂寞如一枚镜,在它约而前可以照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我可以在寂寞的围护中和自己对语,和另一个“我”对语,那真正的独白。
          当我在酣热的场中,听到欢乐的乐曲,我有点多余的感伤,往往曲未终前便想离开,去寻找寂寞。寂寞是无声的音乐,它接近你,包围你,如水之包围鱼,使你的灵魂得在它的氛围中游泳,安息。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寂寞由“不喜爱”到“亲近”的态度改变,涵盖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复杂心酸的人生体验。以及他由“外观世界”到“内观心灵”的精神成长。
    B.作者将回忆比成“水面的波纹”“镜里的花影”,可以看出,回忆中的人、事于他而言毫无意义且空无虚幻、无法捕捉。
    C.本文与《囚绿记》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呈现丰富的情感变化,语言都含蓄蕴藉、多用修辞,艺术感染力强。
    D.在情感表达上,本文很符合孔子对《诗经•关雎》“哀而不伤”的艺术评价,虽然以寂寞、忧郁为基调,但结尾处并不低沉、绝望。
    (2)文章多次写到“我”与“寂寞”的对话,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多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与“寂寞”的故事,为何在结尾画线句改用第二人称叙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来,北京正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实体书店对接周边5至10个社区,打造完善“15分钟阅读圈”。在相关政策助力下,不少书店联手图书馆打造阅读空间,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充电的“雅舍”。从“注资”到“减租”再到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北京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普遍好转,更有一大批“最美书店”人头攒动、一座难求。但也要看到,实体书店人气回升背后,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火出圈的大多是风格突出、周边热闹的网红店,而大多数特色平平、定位寻常的书店,还没有真正“翻身”。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请你以评论员的身份,对材料进行点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连贯,言之有理,不超过6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刻度,1秒钟,电影放映24帧画面,猎豹在草原上飞奔28米,蜂鸟振动翅膀55次;1分钟,登山队员攀登珠峰顶峰58.3厘米,“复兴号”前进5833米,6000万元的货物完成进出口。时间创造无限可能,有人努力奔跑,用全力以赴的冲刺突破极限;有人砥砺前行,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辛勤耕耘,原本匀速流动的时间,正是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与坚守中,确定意义,体现价值,进而定义生命的精彩,定格历史的脉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今年,也是你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高中即将毕业,新的“路程”即将开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定义时间和人生呢?请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