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3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4)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组卷:13引用:1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的尽头
    马克斯•苏萨克
          请想象一下,你在黑暗中走在汉密尔街上,你的头发被雨淋湿了。气压几乎是在急剧地变化。第一枚炸弹落在了汤米•穆勒家的公寓楼上。他的脸在梦中无辜地抽搐着,然后,我就跪在他床边。接下来是他的妹妹。克里思蒂娜的双脚从毯子下伸出来,好像是在大街上玩跳房子的游戏,她的脚指头是那么小。他们的妈妈睡在不远处,床边的烟灰缸里放着四支熄灭的香烟,被掀去屋顶的天花板红得像块电热板。汉密尔街化作一片火海……
          警报开始号叫。
          “现在太迟了,”我低声说,“他们都以为是场演习。”开始的时候,盟军佯作袭击慕尼黑,其实他们真正的目标是斯图加特。可是有十架飞机被留了下来。噢,警报传来。它们带着炸弹飞到了莫尔钦。
          几分钟以内,灰飞烟灭。
          汉密尔街三十一号里,霍茨佩菲尔太太仿佛在厨房里等着我来似的。她面前放着一个破杯子,在她最后清醒的时刻,她的表情好像在责问我怎么过了这么久才来。
          相反,迪勒太太睡得正香。她的眼镜落在床边,碎了。她的商店被彻底摧毁,柜台飞到了路那的另一边,相框里的希特勒的照片摔到了地上。他像是遭到了抢劫似的,连同玻璃一起碎成了渣。我从屋里出来时,一脚踩在他的脸上。
          费得勒一家人整整齐齐地排在床上,盖着被子。普菲库斯自鼻子以下都被埋在废墟里。
          在斯丹纳家,我用手指轻轻地拂过芭芭拉梳得漂漂亮亮的头发。我抹掉库尔特科睡梦中严肃的表情。我挨着个亲吻着几个年幼的孩子们,和他们道晚安。
          然后是鲁迪。
          噢,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啊,鲁迪……
          他和妹妹一起躺在床上。她睡觉的时候一定不老实,一个人占了大半张床,他已经被挤到了床边,却还用胳膊搂着她。男孩睡着了,他的头发,颜色像闪着的蜡烛光,照亮了整张床。我抱起他和贝蒂娜在毯子下的灵魂。还好,他们没有什么痛苦,身体还是温热的。我想,这是那个将玩具熊送给别人的男孩。可是,又有谁带给他慰藉呢?当他在睡梦中被夺走生命、跌入死亡深渊的时候,又有谁来安慰他?
          只有我而已。
          我不太善于安慰别人,尤其是当我的双手冰冷,而床还温暖的时候。我带着他轻轻地穿过被毁的街道,我的眼里流着泪,心如死灰。我仔细观察了他一会儿,我看到他灵魂的内涵,我看到了一个全身涂成黑色的男孩,一边喊着杰西•欧文斯的名字,一边冲过假想中的终点线;我看到他站在齐腰深的冰水里追赶一本书;我也看见这个男孩躺在床上,想象着隔壁女孩的吻会是什么滋味。这个男孩,他打动了我,每次都打动了我。他做的唯一一件的坏事,就是踩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为他哭泣。
          最后,是休伯曼夫妇。
          汉斯。
          爸爸。
          他瘦长的身躯躺在床上,我能透过睫毛看到他眼中的银色光芒。他的灵魂站起来,迎接我的到来。这种灵魂通常会这样做——他们是美好的灵魂,他们会说:“我知道你是谁,我准备好了。当然,我并不想离开,但还是会跟着你走。”他躺在我怀里休息。他的肺还痒痒的,还想要抽上最后一根烟;他心里对地下室有着无限牵挂——那里,有他正在写书的女儿。
          莉赛尔。
          我把他带走时,他的灵魂低声叫喊着,可是这所房子里没有莉赛尔,至少,我这一趟不是为她而来。
          然后,就只剩罗莎了,说真的,我捡起她的灵魂时,她恐怕刚好正在打鼾,因为她的嘴张得老大,两片粉色的薄唇还在翕动。如果她看到过我,我敢说她肯定会管我叫蠢猪,其实我不觉得这个称呼有多难听。我发现她把每个人都叫做蠢猪,尤其是那些她爱的人。她蓬松的头发散落在枕头上,衣橱般庞大的身躯与心跳一同起伏。你可别搞错了,这个女人有一颗心,她的心比大多数人想的都要广阔,里面存放了很多东西,高高地搁在你看不见的架子上。我记得,她是那个在漫长的月夜里,抱着乐器沉默不语的女人;她还是在犹太人到达莫尔钦镇的第一天晚上,毫不迟疑给他端来食物的女人;她还是那个伸长了手臂,到床垫里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取素描本的女人。
          最后的幸运。我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又回到汉密尔街的尾部,带走一个叫舒尔茨的男人。
          他没能在倒塌的房屋里坚持下来。我正带着他的灵魂经过汉密尔街,却注意到空军特勤队的队员在叫喊和欢呼。
          堆积如山的瓦砾被挖出了一个洞。
          炽热的天空红云翻滚,呛人的烟雾开始打旋,我感到好奇。是的,通常情况下,我的好奇心只会让我目睹人类可怕的哀号。但这一次,我不得不说,尽管它让我心碎,但直到现在我也为自己当时在场而高兴。
          他们把莉赛尔拉出来时,她痛哭着,叫喊着汉斯•休伯曼的名字。空军特勤队的队员试图用强壮的臂膀抱住她,但她却挣脱了,绝望的人经常会这么做。
          她不知道自己在朝什么地方跑,因为汉密尔街已经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天空是红色的?天空怎么会飘起了雪花?雪花又怎么会灼伤了她的手臂?
          在1943年,我更是四处游荡。
    (有删改)[注]①选自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选文部分以“死神”的视角进行叙述。②杰西•欧文斯,美国黑人田径明星,短跑运动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死神踩在希特勒照片上这一传神的细节,暗示那种发动战争、罔顾人命的行为最终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和践踏。
    B.“我”带走鲁迪灵魂时,两次发出谁来安慰他的疑问,体现了面对美好的生命消逝时,“我”为人心的冷漠而感到无奈与悲伤。
    C.“我”在带走爸爸汉斯的灵魂时,并没有带走莉赛尔的灵魂,是因为“我”不忍心伤害这个小女孩,希望她能继续活着。
    D.罗莎是一个矛盾的形象,她把每个人都叫做蠢猪,体现了她的刻薄无礼,但是她给犹太人端来食物,体现了她的温暖善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二人称“你”来切入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读者瞬间带入故事的场景中,与“我”一起见证这场灾难的发生。
    B.“我”贯穿全文,用淡淡的诗意化的语言和稍带揶揄的口吻叙述着二战历史背景下的悲剧,不断扰动着读者的心绪。
    C.小说用大量篇幅讲述死神带走一个又一个亡灵的过程,对每个生命消逝的场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D.小说结尾处“我更是四处游荡”一句,写出了死神四处奔走、带走亡灵的忙碌,侧面表现出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处画横线句子的丰富内涵。
    (4)小说以“死神”的视角进行叙述,请结合文本阐述其妙处。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且夫苏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C.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D.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府: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原指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一词就出自本文。后指四川。
    B.“并诸侯”的“并”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与《过秦论》“并吞八荒”的“并”相同。
    C.文章:“文”指“纹路、纹样”,“章”原指“外表”,后指文字所描绘出来的事物图样,文中指礼乐法度。
    D.廊庙:殿下屋和太庙,代指国家边境上的要塞,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劝说秦惠王的话,旨在摆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有四塞之固,民富国强,兵精粮足,希望秦王能用他来完成这个伟业。
    B.秦惠王用毛羽未丰、时机尚未成熟加以推辞。苏秦在秦国很不得意,貂裘破损,床头金尽。归家之后,又受尽家人白眼。
    C.苏秦归家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引锥刺股,发奋苦读。一年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可以出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D.苏秦复出后,和赵王相谈甚欢,他依然用“连横”之策游说赵王,取得了成功,终于能够由布衣而为卿相,左右时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
    ②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①         ,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②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③           :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哪里开源?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三峡水库。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

    组卷:8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②文学和科学之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莫言③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处,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组卷:11引用:8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