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敌人的任何打击,我们都能保护我们的安全”
在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中,如果说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打造的是锋利的矛,那么,以钱七虎为代表的中国防护工程人则是为中国国防铸就了坚实的盾。
记 者:你做的事情是防护工程,我们当下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你所做的这些事情和“保卫国家、让国家不被动”这个目标是什么关系?
钱七虎:现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国家采取积极防御战略,我们不打第一枪,意味着我们要承受敌人的第一枪。把我们的战略武器杀手锏保护好了,才能实施第二次反击,所以防护工程显得特别重要。
记 者:如果某一个国家、某一方面的力量使用核武器的时候,作为一个受攻击的国家,你设计的这一套工程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
钱七虎:对敌人的任何打击,包括核打击,我们都能保护我们的安全。随着敌人打击手段不断发展,我们的防护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告诉我们人民,我们是能够防得住的,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
为中国国防工程装上“金钟罩”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新型钻地弹、钻地核弹,动辄数十米的钻地深度和巨大的爆炸威力让人不寒而栗,加上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防护工程面临“藏不了、抗不住”的新挑战。为此,钱七虎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构想。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率先提出了防护工程抗高速钻地弹打击计算方法,研发了新型防护材料和高抗力复合结构,并应用于诸多重要军事工程,为中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了“金钟罩”。
记者:我们是在防,但是武器是在日新月异发展,我们这个防是不是要始终匹配他们那个高度?
钱七虎:以前叫超高抗力,什么意思?别人正在研制还没有装备到部队的时候,这个打击手段我们就要研究出来,能够防住,这叫超高抗力。
记者:当对方想用矛来攻的时候,我们有盾在防,虽然没有发生,但好像是一切都发生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钱七虎:对,这就是威慑力量,战略威慑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进攻武器,没有强大的防护工程,一切威慑都没用了。
记者:钱老,如果要达到这样一个动平衡的目标,作为一名军人,这一辈子不是始终得有枕戈待旦的这种心态?
钱七虎:科技强军永远在路上,因为矛盾一直在发展。所以我们的使命永远在延续,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道理也就在此。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众多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法弥补的遗憾。16年与妻子两地分居,在孩子和母亲需要他的时候无暇分身;母亲故去后,钱七虎选择的方式是设立慈善基金,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资助给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近30年来,捐助总计近百万元。
记 者:中国人老说“忠孝不能两全”,你体会到了这句话。
钱七虎:深深体会,自己也就坦然了,古人都是如此,自己也不过如此。
记 者:你这一辈子收获的勋章奖章很多。人生走到这个阶段,你自己如果做一个评估的话,最大得到是什么?
钱七虎:最大得到就是我可以像保尔•柯察金说的,一个人不要虚度年华,不要碌碌无为,自己一生要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把一生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摘编自《“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中国防得住他国核打击,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观察者网,2022-08-16)
材料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10月19日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表示,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地面土地资源,用以建设绿色生态,才能实现生态碳汇。
钱七虎称,新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着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应该建设防灾减灾高水平的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森林、湿地和绿色植被是世界上抵御气候变化的前沿防线,气候变化的应对之策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保护世界原有森林和绿地。
“利用地下空间的封闭性、稳定性等优势,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永久地下封存,即人工碳汇。”他说,部分的煤矿采空区地下空间、盐穴地下空间、金属和非金属矿洞改造后可用以封存二氧化碳。
钱七虎表示,世界范围的交通碳排放约占总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交通转型的减排措施主要是城市交通进入地下和交通部门的电动化转型。要发展以地铁为主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加速氢燃料飞机的商用化。
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他表示,建设防灾减灾的初性城市离不开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对灾害具有两重性,对于震灾、风灾具有防灾性,但对于火灾和城市洪涝具有易灾性。因此要扬长避短,对于火灾要加强监控,对于洪灾要建设城市深层智慧排序隧道系统,排除城市内涝。同时,通过建设综合管廊,使管线转入地下,可以起到防震、防台风等作用。
(摘编自张璐:《钱七虎院士: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地面土地资源,建设绿色生态》,《新京报》,2021-10-19)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七虎所致力的防护工程和“两弹一星”元勋研制的武器装备是国防建设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
B.防护工程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能在战争时期提供反击保障,另一方面能在和平时期起到威慑作用。
C.碳汇有利用光合作用的生态碳汇以及将二氧化碳封存地下的人工碳汇等方式,其中人工碳汇是关键。
D.地下空间既有防灾抗灾的优势,也有易发火灾洪灾的劣势,在开发利用时应当综合考量以趋利避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采取积极的防御战略,这既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的理性选择。
B.在国防建设中,攻击武器与防护工程始终处在动平衡之中,因为科技强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C.发展以地铁为主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实现交通电动化转型,是减少交通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D.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兼顾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3)下列城市建设案例中,不属于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项是
A.《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要规划建设以地铁交通为骨干、城市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
B.上海城市建设部门根据气候和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断完善排水系统,以有效应对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超百年一遇超强降水,尽量避免城市内涝发生。
C.临汾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包含管道综合舱、给水及缆线舱、燃气舱等,收纳电力、电信、燃气、给水、中水、污水、热力等七种管线,实现管线集约敷设。
D.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时高度重视地震安全问题,对商务服务中心、体育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均在地震基本烈度的基础上提高一度进行高标准抗震设防。
(4)钱七虎院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采用背景资料与人物访谈相结合的行文方式,请简要分析其好处。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格拉西莫夫(节选)
铁 凝
齐叔是位画家,画油画。齐叔会讲故事,这是我欢迎他的原因之一吧。
90年代初,我应邀去挪威参加一个文学研讨活动。巧遇齐叔,我说,咱们顺路,还要坐12个小时的船,讲点什么吧,齐叔。齐叔抽了一阵烟,想想,说我给你讲个太行山的故事吧,太行山的小格拉西莫夫。
是个三月底四月初吧,我正坐在垄沟边上画画。脚下就是泛了青的麦苗,眼前有几棵开花的杨树。树下有几个女社员正给麦苗松土保墒,不干活,推搡着打闹。我脱下棉袄,垫着,垄沟湿呀。对,我还带着一个学生叫小三。我坐着我的棉袄,起好稿,一边铺颜色,一边研究杨树花的颜色到底是玫瑰紫还是玫瑰红。画笔在调色板上和弄过来和弄过去,紫里加点红,红里又加点紫。这时有两只脚出现在我眼前。是个男人的脚,穿双家做的布鞋。鞋帮上纳着密密实实的粗线,像沾上的芝麻粒儿。没穿袜子的脚在鞋窠拉里逛荡着,脚面很皱。我顾不上看人,继续作画,画画刮刮,刮刮画画,过了半小时,又过了半小时。我扭头看看,这双脚还在。脚的主人突然开口了,说:“家去吧,晌午啦,馏山药去。”
听口音这是当地人,他们说话简洁,舌头有点大,有点发直。
我放下画笔站起来,站在我眼前的是个年轻人:瓜子脸油红,早该修理的头发很蓬乱;一件假军绿棉袄,扣子都掉光了,用根绳子系在腰间;肩上背只空筐。小三也走过来,知道是该回去吃饭的时候了,就弯下腰帮我收拾画具。没想到这背筐的年轻人制止小三说:“别忙收戏(拾),可以爷(研)究爷(研)究。”
小三觉得很奇怪,打量着年轻人说:“研究研究,你懂画?”
年轻人说:“说不上懂,俺们接具(触)过。”
接触过,我和小三都为这个“接触”惊异起来。
小三说:“油画?”
年轻人说:“油画。”
小三说:“在土坨?”
年轻人说:“在土坨。”
我说:“想不到在这儿遇见个同行。”
年轻人说:“哪敢,还得称呼您老师。”
小三对年轻人有点穷追不舍了,说,你说要研究研究我老师的画,我老师的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年轻人向后退退,眯起眼看看我的画,又看看眼前的对象,沉吟片刻说:“老师的画是个观察问题,观察方法缺少整体意识。太注意树这个局部了,忘记了周围。我说的颜色,啊,颜色。你看看后面的山,脚下的地,妇女们的大红袄。”
我更惊讶了。这可不是个一般观众的见解。何况这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知怎么就换了一套普通话。
我对年轻人说:“你的道理可不是一般的道理,你知道吗?”
“当然。”年轻人说,“你当这是我的发现,是我好不样儿的生就出来的?”
小三说:“这是谁的观点,也请告诉告诉俺们。”
年轻人说:“这哟,这观点出自小格拉西莫夫,苏联的。先家去吧,晌午啦,馏山药去。”
年轻人一定要领我们到他家去馏山药,可我们在瓦坨有派饭,还是谢绝了年轻人的盛情。年轻人显得很遗憾,说,要不这样吧,我去就你们吧,赶明儿清早我就过瓦坨。可是有些日子不画画了,手实在痒痒。
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吧?齐叔问我。
我说,我不太注意苏联的画家,可是,太行深山的土坨这个青年怎么会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呢,我觉得奇怪。
齐叔说,咱们先去喝点什么吧,我请你。也让我想想这故事怎么往下讲,是顺叙,还是倒插笔。
齐叔品着马提尼,继续讲土坨的小格拉西莫夫。
从那天起,小三就把土坨那位年轻人叫做小格拉西莫夫了,有时候我也叫。分手时小格拉西莫夫说,明天他就过来。小三说,别忘了带上你的作品,让俺们也见识见识。小格拉西莫夫说,还用你提醒?好容易遇见个老师,这深山老峪的。
第二天天刚亮,外屋就有了响动。我下炕来到外屋。原来,小格拉西莫夫正坐在一个蒲墩儿上。看见我,忙站起来说,老师,画箱我也背过来了,还有……他指指我身后的墙。在我身后,那被灶烟熏黑的墙上拦了两条麻绳,绳子上别着他的一批作品:书本大的,巴掌大的,簸萁大的。“专为老师布置了一个展览。”小格拉西莫夫说。
“当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面对小格拉西莫夫的画。”我问齐叔。
嗬,猛藐我们。胆子大,画笔在纸上好一阵层厾打。齐叔说。
齐叔用了个“厾打”来形容小格拉西莫夫作画,我有几分明白了,就又问齐叔,小格拉西莫夫的自我感觉如何。
好,好得不得了。齐叔说。画着画着腾地站起来说:“齐老,我给你翻个跟头吧!”翻了几个跟头又唱起当地的老调梆子。唱青衣,唱花脸,唱《潘杨讼》,唱《秦雪梅吊孝》。艺术这东西有时候是能把人弄得五迷三道,忘乎所以。
我说,我还是想先知道是谁非要把小格拉西莫夫传给小格拉西莫夫不可。
齐叔说,应该是王某某,我师姐。两年前来西县画画,住土坨,小格拉西莫夫不知怎么就迷上了油画,也不出工了,柿子也不卖了,一天天摞着王某某。我想,谁传给他的这不是关键,再说也不是王某某一定要把油画播种到土坨。关键是小格拉西莫夫不知怎么就迷上了它,走火入魔,你懂吧。油画让他的灵魂不安分了。有了油画,他就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胜利者。每次画画回来,他把新作别在麻绳上,唱着曲——老调梆子又改苏联歌曲了。我们在他眼里反倒总像个失败者。
油画之于他,他之于油画,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我问。
这是我留给你的问题,你是作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写的小格拉西莫夫专心致志观察齐叔作画,为后文他评价齐叔的画作了铺垫。
B.小格拉西莫夫跟齐叔初次相见就请他去家里“馏山药”意在说明当地人热情好客。
C.小三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他的存在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D.油画之于小格拉西莫夫,《哦,香雪》中铅笔盒之于香雪,都蕴含主人公的精神寄托。
(2)关于文中王某某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某某的出现说明了主人公小格拉西莫夫接触油画的缘由,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了王某某的有关信息,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兴趣。
C.王某某到来使小格拉西莫夫迷上油画,小说借此委婉批评了为艺术失去自我的行为。
D.王某某无意中将油画带给了小格拉西莫夫,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某某是一个启蒙者。
(3)“何况这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知怎么就换了一套普通话。”请探究这一细节的作用。
(4)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讲故事的齐叔,一个是叙述者“我”,这样的构思设计有何妙处?组卷:13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走近山东手造,你一定会惊叹:一双手到底能创造出多少好物!如果说,历史长河里的山东手造有着岁月沉淀之美,那么眼下的山东手造正在以更为亲和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专供,①,它平易而家常,它质朴而亲切,它近在你我身边,更因着新时代的镌刻,生发出最美的模样。
想走近山东手造,②。街头巷尾、博物馆内、景区角落、手作工坊,甚至学院课堂上,不经意间你也许就进入了它的世界。这些新时代的山东手造,或以更加精湛的技艺与潮流互动,或与生活场景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或迸发出叫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力量。比如集合了古代匠人智慧的鲁班锁,不但成为网红文创产品, ③,成为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再如潍坊风筝,与游戏产品联动,借助游戏载体成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体现出时代活力。
壮大文化实力、促进乡村振兴,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扩大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这才是山东手造最美的样子,你触摸到了吗?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
B.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
C.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哦,香雪》)
D.我还没同意呢,你怎么就把这个证明开了呢?(《“探界者”钟扬》)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喜见外弟又言别①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时期。表弟在与诗人的短暂相逢后,又将赶赴巴陵。
全面准确把握诗歌,选择你感触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篇文学短评。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