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商朝假借天命的刑罚观念也因此受到限制,这为西周提出“明德慎罚”打下了思想基础。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
          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德配天”的观念是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颠覆后的产物,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
    B.德治和法治有共同的内在价值方面的基础,都认同儒家的伦理观念。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历经千年逐渐成为传统。
    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是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
    D.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我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这一重要特征,从历史演变、鲜明特征、规范与实施体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议》中的文字来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表明了这种治理模式的特征。
    C.文章在论证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规范体系时,既指出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典”“则”,又在论述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开头提出论述对象,接着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结尾点明写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时期,它们促进了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成熟。
    B.中国古代治理的德法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冀望实现以德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一旦缺失,法治就丧失了推行性。
    C.我国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是德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D.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又允许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提升治理有效性。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2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材料三: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
          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8月9日《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1)下列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B.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C.农业的“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
    D.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
    B.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
    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
    D.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3)2022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

    组卷:1引用:5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西来
    刘创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力撒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
          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姜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粬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
          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埂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跹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
          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开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
          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们全然不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棵球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
          西来是我所在的县、地区和省的边陲,这里处江湖之远,无天时之利亦无地利之优,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可它依然在悠远而平静的日子里从容繁茂。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站在面西的窗前,久久沉浸在西来生活的一些场景中,清风拂面,微雨湿了衣襟。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是啊,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次次伴我度过人生的酷暑和干涸季节。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来电话”开头,引起作者对诸多往事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全文以作者对西来的深情怀念作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家乡西来的历史变迁和洞庭水乡的田园生活,笔法细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C.文章写景颇具特色,“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画面唯美,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D.文章交待了西来河的来历及西来码头的历史变迁,在平实的记叙中显示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
    (2)本文以“微雨西来”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文中画线部分说“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结合全文来看,怎样理解作者的“欣慰”?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①      ,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②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③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一竿竹就是一个人,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各项,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菜根谭》有言:“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意思是花木移栽到盆中终归失去了蓬勃的生机,飞鸟关入笼中就减少了盎然的生趣。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6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