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培英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7 6:0:3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仿佛就在不久之前,主流舆论还在讨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而现在,这样的讨论似乎已经失去意义。然而,崭新的局面,也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
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比如,文艺复兴使得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对本文化族群的历史的认同。因此,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期时,人们便会主动地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从其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来源;而反过来看,当一个社会面临内忧外患时,传统文化则常常成为批判与省思的对象。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在这个过程里,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不难发现,越是在产业资本总体量大、流动性强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流行趋势越是层出不穷,且动力十足;而在那些资本难以流动的地方,则很少会出现新的潮流,即便出现也难以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万向传彩的热潮。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宠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杨鑫宇《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材料二:
何为“国潮”?从字面释义来看,“国”即中国,中国品牌,中华文化,意指传统:“潮”是潮流,既包括新时代的潮流文化;也体现人们的个性追求,意指现代:二者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
“国潮”热风中,市场快速变化,很多品牌把“国风”设计理解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拼硬凑”和“用力过猛”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其实是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以致淡化甚至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本来寓意。
现在,某种品牌凭借精准定位和国风包装,一经上市即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但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企业盲目跟风,生产一大批名字雷同、包装类似的产品,加速了“国潮”的泛化。国货变“湘”不是跟风追热和天下大同,而是品牌将自身独特的产品价值、文化表达、美学观念寄托于商品。在求同存异中追求推陈创新,从而打破同质化的怪圈,让中国品牌百花竞放、各翅风骚。
为追求营业额数字和实现快速获利,很多品牌把“国潮”当作营销手段,错把国家的文化自信当成品牌的文化自信,缺乏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把“跨界”简单理解为与IP或品牌的直接联名,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可长期积累的用户价值。例如某国货美妆品牌与饮品公司跨界联名推出特色风味鸡尾酒,首发后短短数十秒即售罄,但很快消费者便开始“吐槽”该商品令人匪夷所思的口味体验,其中不乏尖锐批评。可见,靠猎奇博眼球并不会长久;只有将“国潮”定位为品牌发展理念,从产品创新、质量控制中寻求发展,才能实现“国货品牌”向“民族品牌”的跨越。
“国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华彩亮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是中国品牌乘风破浪的应有之义。应通过搭建特色传统文化和中国原创品牌“组船出海”的展示平台,助力国货品牌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变。
(摘编自田卉、周子歌、白雪蕾《“国潮”澎湃,如何更好彰显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潮”盛行的背景下,主流舆论不再讨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而更关注年轻人为何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这一新问题。
B.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C.“国潮”热风中,由于市场变化太快,很多品牌的“国风”设计只是简单复刻、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
D.“国潮”崛起的背后也存在很大隐忧,大批名字雷同、包装相似的产品进入市场,暴露出我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传统文化进入流行殿堂,重新焕发生命力,因此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对自我认同和肯定的需求。
B.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资本流动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着巨大影响,但并不能决定“国潮”的走向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C.国潮复兴,不仅让中华传统文化依托“国潮”产品得以传承、发扬,而且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D.材料二中以某国货美妆品牌跨界销售鸡尾酒为例,旨在论证企业要寻求发展、突破,应该将“国潮”定位为品牌发展理念,并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国潮”特点的一项是
A.将传统山水意境融入现代舞台的节目《忆江南》
B.以全新面貌回归人们生活并深受大众喜爱的老字号护肤品百雀羚
C.火遍各大城市的传统中医拔罐、针灸治疗法
D.登陆纽约时装周的中国李宁“悟道”系列服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某企业准备开发“国潮”产品,请你结合材料二给该企业一些建议,助其健康长远发展。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耧车
李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在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箜,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将人物買于乡土田园牧歌的诗意中,营造出轻松闲适的意境。
B.“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意味着耧车将淡出田园,揭示出现代工业化浪潮ド传统农耕文化逐渐式微的趋势。
C.老福田答不上牛牛的担心,只能将青筋暴突的手放在孙子头上,表明他内心的愤怒。
D.倒数第四自然段透露出老福田对这片土地的不舍体现出作者对农民群体的人文关怀。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耧车”制作者的对话,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3)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良好的合作者和善与同事相处的员工之所以更能成功,①
( )。智商,偏重于客观物质世界认识领域的各种关系,只能部分测量到人们把握自然现象的智力水平,却无法测量到人类把握自身精神世界的智力水平。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离不开诸种心理现象的协同活动,“情绪智力”正是这种协同活动的表现。为此,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情绪智力与智商互异但不冲突
B.智商与情绪智力互异不可调和
C.情绪智力与智商互异不可调和
D.智商与情绪智力互异但不冲突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8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以“青春之美”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