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12/27 18:30:4

一、基础知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3难度:0.8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

    组卷:46引用:6难度:0.9
  • 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70引用:16难度:0.9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7引用:4难度:0.9

(二)课外阅读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注】俛:同“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的“缙”是“插”的意思,“绅”指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
    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
    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D.“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1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一行传》是参照《后汉书•独行传》而写的合传。这类传纪撷取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一行)立传,对一些重要人物详述功业官历。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②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5)从第2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哪些人物?

    组卷:8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表达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_____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_____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_____,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_____,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D.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组卷:204引用:1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