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民族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社会化的劳动生产更加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转变,这要求工人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因而,“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列宁看来,教育与生产相脱离会造成科技文化的落后,阻碍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摆脱沦为生产工具命运的重要手段就是劳动教育。工人阶级的未来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新一代工人的成长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对新一代工人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这里的新一代工人就是儿童,换言之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让所有儿童能够接受到免费的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公共教育。在综合教育的作用下,无产阶级逐渐具备工人阶级意识,逐渐摆脱消极抵御状态转变为积极斗争,最终实现社会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其次,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宰制下,人的劳动被异化,身体被束缚,最终失去自由个性。因而,劳动教育就是要不断加深人对劳动本质的认知,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意识,以此消除违背自身需要的异化劳动,打碎压迫在自身发展上的枷锁。最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由生产是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但在异化劳动的影响下已经消失殆尽,逐步沦为满足人肉体生存的手段,人最终被贬低为动物,甚至会低于动物。因而,通过劳动教育来调动人的全部才能,消灭体脑差距,实现人的身心合一的发展,推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创造。
(摘编自袁圣洁、李前进《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容与实践路径》)材料二:
小学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对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定期观摩各名师名校优质的劳动教育示范课,录制微课进行研讨交流,组成劳动教育专家小组进行课程研磨,并打造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化、专业化、多样化奠定基础。同时,呼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劳动教育事业,壮大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并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这种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保证学校劳动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并丰富劳动教育课堂内容,为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学校应统筹资金,开辟专业的劳动教育场地。让学生自己进行花卉、农作物经营,陶瓷手工制作等,使每名学生都亲自动手劳动,亲自体验劳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劳动心得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与交流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收获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相较于在其他场所进行的劳动教育,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影响上的终身性、内容上的生活性、实施手段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家长首先可以发挥自己能力范围内相关劳动专长,利用已有的家庭资源,做好劳动教育的家庭教师,对孩子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尽可能地在家庭中释放劳动天性、劳动创造力。例如,教孩子做简单的家常菜、家务活等,调动儿童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倡导家长多阅读劳动教育书籍及学习相关课程,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其成为自信、独立及拥有劳动创造力的人。
社会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促进、拓展、深化的作用。社区是除家庭、学校以外,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社会应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劳动素养,致力于培养拥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劳动教育者,并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同时,社区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组织社区中的小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一起参与户外野炊、看望孤寡老人、家庭大扫除打卡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经历,培养劳动情意,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应该充分挖掘与拓展校外的劳动实践场所,主动与企业工厂、物流基地、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沟通,共同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劳动实践场地。
教师、家长、社区三方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该多进行有效互动,互相走访、调查参观,并进行交流分享,这样才能够了解到目前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们的现实意义,从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体系。
(摘编自任芳宜、刘瑞儒《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石。
B.只要加强了劳动教育,就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相较于在其他场所最具优势,所以相较其他两方,家长这一方最为重要。
D.社区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来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是有必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看来,因为教育没有能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工人阶级沦为了生产工具的命运。
B.社会化的劳动生产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转变,使得工人也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
C.要实现人的能力、本质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消灭体脑差距,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D.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可能会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去学校兼职劳动教育教师。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学劳动课程书》这本教材的推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劳动技能。
B.ChatGPT的强大功能已经让人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劳动力失业问题。
C.现在很多父母会注意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们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D.湘潭市将全市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与各行业共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
(4)简析并列式结构在材料二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学生们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组卷:8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话家园
张丽 太阳溜下了山,喷了一天火的秋老虎终于收起了酷热。
“早点做饭好早些睡,明天要割稻。”三爹把摘下的一袋子花生挪到墙边,对三婶说,顺手打开了电视。
灶屋里油炸的“滋滋”声,锅铲的碰撞声,很快被晚间新闻淹没。嚼着带土腥气的新鲜花生,三爹眯着眼歪在油亮的竹椅上看电视。
大门敞着,穿堂风像是躲猫猫的孙娃,隔一会冲过来摸几下,三爹感觉好享受。懒洋洋的狗似乎忘却了守门的责任,有客人进屋还蜷缩不动。
“书记,屋里有人。”“老人家,您好啊!”一前一后两个人的声音,都是普通话。三爹有些意外,倒不是新奇突然来了城里人,而是来人提着东西,便以为是来问路的,或者走错了屋。就说:“你们找哪个?湾里就我俩”。
“爹爹,这是我们镇的王书记,今天中秋节特地来看望您”。拎着礼盒的小伙子说。
三爹这才觉得有些面熟,忙不迭拿椅子让座,连说稀客稀客,电视上看到过的,又喊三婶:“婆,来客了!”
“你们费了心,这远带东西来。”三婶过来接了礼品倒了茶,摆好电扇。
“多炒几个菜,难得有贵客。”三爹说。
“您莫客气,我们不吃饭,坐会要赶回去。”王书记欠身说。
“不能走,走了就是看不起人。”三爹赶紧说。
“莫走,莫走,我自己菜园里的菜,又不花钱。”三婶把洗好的花生放在客人面前。
“柴火饭,就当陪我过个节。耽误不了你时间。”看三爹眼巴巴的,王书记没推辞。
月亮在天井口徘徊的时候,油煎茄子、腊肉萝卜、辣椒豇豆、炸小鱼、西红柿蛋汤上了桌。三爹摆好三个玻璃杯,抱出一壶酒说,“自家的酒,你们尝尝。”
“小李要开车,我们也禁止工作期间饮酒……”王书记说,“不过,既然是自家酿的酒,我还是陪您喝一小杯。”
“好,我先干为敬。”三爹一仰头,酒入喉,砸吧嘴:“好喝吧?我自己种的高粱,酿了三四百斤酒,喝不完的拿去卖,紧俏得很。”
“不错。是个好路子!”王书记赞道。
“我的酒一斤25块。是不是比茅台不得差?”三爹又喝了一杯。王书记陪了半杯。
“哟,您老还喝过茅台?”王书记似乎不相信。
“何止喝过?我屋里还有几瓶,都是儿子带回来的,说是待客。对对对,我应该拿好酒给您喝。”三爹说着取回两瓶茅台。
王书记接过茅台酒,在灯光下上下左右看,又掏出手机扫了几下,眉头微皱。“我老头子命贱,喝不来,还是喝自家的酒舒服,您呢?”
“我也爱喝家酿的酒。对了,您儿子在哪,做啥工作呀?”王书记端起酒杯敬酒。
“那小子啊,莫提,没读到书,初中毕业到处打工,说是在跑销售,卖酒。”三爹泯了一口酒。“唉,他老子酿的酒他不卖,去帮别人卖,说穿了,就是不想在农村待。”
“年轻人,可以理解。”王书记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忘本了!明明是农民出身,稻谷、花生、大豆、芝麻何时耕种都搞不清。”三爹愤愤不平,又摇头叹息说:“自己不种田,还要我像别家的老人那样到城里带孙娃,让好好的良田长草,我才不去呢!”
“那您种了多少田?”王书记问。
“有个七八亩,自家的田,也捡了别家的田。今年天旱,幸好镇上干部帮忙抗旱,稻谷长得籽实,就等收割了。”三爹眼睛发亮。
“收成好日子就更好。我敬您!”王书记的话说到了三爹的心坎上。
“那是的,现在过日子百事不愁,可就是感觉变了味:酒少了酒味,人少了人情味。您说哈,国家让咱们脱了贫,又来搞乡村振兴,年轻人怎么就不知道好歹?”三爹成了话痨,不一会,起了鼾声。
山村的圆月照得人心疼,夜露在小车上战战兢兢。三爹家的灯光越来越远,越来越迷蒙。
“书记,明天的抓捕行动有变化吗?”小李问。
“是的,分两组,我跟公安局去那个假酒窝点,你组织人手,把收割机开过来,帮老人收割稻谷。”王书记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22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以小见大之妙,用一顿农家待客饭再现了农村现状;政府帮扶,农民丰衣足食,但年轻人大量进城,农村人烟稀少,等等。
B.小说自始至终主要靠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旨。小说的语言描写切合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性格。
C.小说情节既自然又有波折:书记中秋节去看望留守老人被留饭喝酒,这很自然;因家酿引出假酒和发现假酒窝点,这就是波折了。
D.小说的神态动作描写凝练而生动。像“三爹一仰头,酒入喉,咂巴嘴”“三爹眼睛发亮”,都很有即视感,而且传达出人物此刻的心情。
(2)对小说前四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使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秋天虽然百天非常炎热,早晚已经凉爽的气候特点。
B.三爹的话说明了收割迫在眉睫,是家中大事,还隐隐透着缺人手的艰难。这是情节展开前的必要交代。
C.三爹把电视机的音量开得很大,觉得花生人口带着一股土腥气,可见为了收割,三爹内心还是很焦急的。
D.大门是敞着的,狗是来客也懒得动的,这些场景描写,都暗示着平时老人家中的冷落,都是很有深意的。
(3)小说中有一个没有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那就是老人的儿子,请问构思这个形象,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题为“把酒话家园”,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孟浩然的“把酒话桑麻”,但孟诗中的两人,本就是“故人”,自然是畅所欲言;而小说中的两人素昧平生,一个是镇党委书记,一个是老农民,是哪些思想和情感的契合,使他们两人都敞开了心扉呢?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大自然的聆听中,我渐渐明白:造物主真的高深莫测,无所不能啊!普天之下,她既赐予荡气回肠的万千美丽,也同样降临视之无睹的无数平庸。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的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聆听:鸟儿会告诉你答案。
一个真正会用心聆听的人,不仅要会聆听出名山大川,瑰丽红颜的深婉乐章,还要会聆听出荒山野岭、小家碧玉的缠绵节拍。我想,如果对于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红颜,集纳毓秀、幽静空灵的青山绿水,可以聆听出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则证明我们的聆听保持着正常功能并未失聪。可是,如果对于相貌普通却心灵美丽的女子,无奇峰异岭却处处芳草萋萋的无名山野,依旧可以聆听出其中的舒缓从容、宁静淡泊,相比却要困难得多,需要千锤百炼我们聆听的本领。
(1)文中第一段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叹时,由第一人称转为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红颜”“青山绿水”的修饰部分运用了词语连排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6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是拥有自己的夏日小屋和一片马铃薯地。(芬兰谚语)
钱是可以储存的,但时间不能,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瑞典谚语)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印度作家泰戈尔)
幸福就是寻求革命真理。(李大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幸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景,而如何答好幸福的考卷却值得深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在“幸福是怎样炼成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