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5/1/6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
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
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编自王伟、刘晋花的《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
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襄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
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
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
(选编自文新达的《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
C.杜甫的“史诗”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感受和认识的历史。
D.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
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
C.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
D.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技巧手法的探究才会更加科学。
(3)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
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荷花淀》以明丽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画卷,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
C.《雷雨》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与关照。
D.《纪念刘和珍君》于叙述描写中饱含深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5)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大泰山”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源头
曹华富
这是一个非常儒雅的村子,村民倚山而居,临水而乐,他们又不限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知道从哪一代开始,读书成了大户人家的标配。这个标配不像我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暴发户手中的“大哥大”,也不像如今出入豪门的宾利、法拉利、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大哥大”也好,豪车也罢,都会被步履匆匆的时代随手丢在行程过道上的垃圾桶里。
“宗儒”这个村名,让这个身处大山深处的村子世世代代饱含儒家的气息,信心满满地从远古走来,信心满满地走向未来。我没有考究村里一共出了多少个进士,有没有状元,但出了个名叫王应蕉的监生名声很大,确切地说,是他那个年轻的妻子董氏。王监生英年早逝,董氏一直侍奉公婆,不离不弃,她的孝德感动了天子,于是一座孝节牌坊,从嘉庆年间一直站立到现在,见证着这个大山深处的孝道。
让这个村庄扬名的还有两个神仙洞。小岩洞坐落在岩山脚,幽暗清冷,不时会有一群群受惊的蝙蝠从洞口飞出。洞内奇形怪状的石头仿佛幻化成禽兽鬼怪,张牙舞爪地迎面扑来。全洞曲折迂回,深不可测。我是个头脑简单的人,经不住小岩洞里的迷踪繁杂,偏爱于简朴的大岩洞。
大岩洞在小岩洞上方,较小岩洞宽敞得多。整个厅内阳光充足,冬暖夏凉。书呆子的想法是,设一方案几,着墨读书是何等的惬意!村里出的那些进士是不是在此读书,无据可查。我在洞中端坐良久,仿佛四壁布满了儒家经典,深山中的清泉带着岚壑之气将全身的凡俗涤尽,影静禅心,清雅无限。
我竟然莫名地羡慕起那个英年早逝的王监生。他定是得了这山水的灵气,才得以步入皇帝的圣眼;也一定是一表人才,气宇不凡,才会让年轻的董氏为他义守终身。当然,皇帝表彰她的不仅是节,更有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仁”之源。那么“信”呢?信,应该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圣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站在洞口,抬头就可以望见替夫还债的全国道德模范的家。你不得不感叹,在这样一个身居大山的村子,一股股清泉中竟会不断地冒出“孝”“义”“信”这样深奥的儒气来,这莫不是人性之源吗?
同行的是我的同事淦源,也是我早年的学生。来到村子,找一块平滑的石头坐下,让身后的古樟为我们撑起一方绿荫。远处轻云飘袅,轻薄得恰到好处,而更细柔更袅娜如丝的一定是我对溪流的虔敬。此时,所有雄性十足的大山都在你的身后,那坦荡的歌声就是飞鸟的世界,也是水流淙淙的世界。
我们就这样坐在溪中凸起的大石上,默默地点数着烈日走动的脚步,用心体察烈日热度的微妙变化,聆听万物在生命的里程中狂奔。一层层地将心灵剥开,浸泡在眼前的涓涓溪流之中,直到电话响起。
是我另一个学生,这里的支书,他邀我好好地看看村里的千亩荷花。
荷花在宗儒村口,我入村时就已经初览它的壮观。现在,一条木栈道将我们送入荷花丛中,近距离去品读:“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眼前的荷花,显然已经走出了夜晚,不必“羞涩地打着朵儿”,而是大大方方地开放着。每一朵都是那么的热烈而奔放,大胆地白,大胆地粉,大胆地接受夏季的烈日,很像以支书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
支书说,因为水太冷,水稻产量不高,村两委借乡村振兴的东风,改变思路,打造了这片荷花园。
我说,种荷是最恰当的,只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才与宗儒这个儒雅的村子相配。他们频频点头。
支书告诉我,宗儒是一个千年古村,是德兴南部水源头,因“宗文礼、振儒风”而得名。这里有南宋王百三墓葬、清代亚元坊、清代董氏节孝坊、明代儒林桥、清代福隆桥等古迹……支书很敬业,如数家珍地一口气说了很多。
回到村子,一位正在为婆婆掏耳朵的媳妇,快眼认出了我,急忙站起身:“曹老师,这么难得,快进屋坐坐。”她转身对婆婆说:“这是芸芸的老师。”
“老师,二十多年了,看上去没什么变化。”
“你家的变化可大了,我来家访时,是老平房,现在这楼,真气派!”
我们在村委会门口,迎面碰见一位老哥,戴着“党员义工”的袖套,蹬着三轮车,见到我立马停下来:“这不是曹老师吗?听说你早就调走了,今天有空来走走?”
“哦,我想起来了,你是小宇的父亲吧。小宇还好吗?”
“好着呢。前些年在杭州打工。这不,龙头山的高铁和高速离咱们村不远,也有了些资金,在村里开了一个工艺品加工厂。”他的花白头发在微风中抖擞着。
一旁的淦源插话说:“他们家小宇,让村里的妇女都没麻将打啰。”
我指着“二十四孝宣传栏”和“家庭美德评比公示栏”对支书说:“你这个支书当得很成功呀,懂得将儒家传统之源引入时代文明的河道。”
他连忙摆了摆手说:“是政策好,我只是河道的保洁员。”
老哥接过话:“你是河道保洁员,我是村庄保洁员,咱们是一样的啰?”
支书指了指两人胸前的党徽笑着说:“难道不一样吗?”
说话间,一道霞光从树梢间透射过来,照在老哥的袖套上,显得格外鲜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大哥大”、豪车与宗儒人的标配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村民对知识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儒雅民风的肯定。
B.小岩洞迷踪繁杂,大岩洞清雅简朴,古樟绿荫,溪流涓涓,清幽的环境与儒雅的气息相得益彰,皆洗涤着作者的心灵。
C.霞光下的袖套显得格外鲜红,与胸前的党徽相辉映,讴歌了乡村振兴之路上党员干部锐意进取、身体力行的优秀品质。
D.文章以“源头”为标题,意蕴丰富。既指出宗儒村是德兴南部水的源头,也表明了文礼、儒风是宗儒村振兴发展的源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坐在溪中凸起的大石上,“点数、体察、聆听、剥开”,动词连用,具体细致地描摹了作者逐步陶醉的过程。
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垃圾桶”“坦荡的歌声”“河道”“保洁员”等,设喻新奇巧妙,寓意丰富隽永。
C.文章以探寻源头为线索,时空转换,抑扬结合,从过去的牌坊到如今的宣传栏,体现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深化主旨。
D.文章写到了为婆婆掏耳朵的媳妇、“党员义工”老哥、敬业的支书等人物,以点带面,呈现出新时代宗儒村的民风民情。
(3)观赏村落的千亩荷花时,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科技含碳产品,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其“稀缺性”不言而喻。因此,尽管碳元素并不“稀缺”,但是碳纤维却十分“稀缺”。碳纤维的“贵”,不仅是因为它的“稀缺性”,①______。碳纤维具有的“既轻又强”和“刚柔并济”等特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并越来越重要的发扬着作用。
对于航天探索来说,“轻装上阵”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节约燃料消耗,②______。为了提高航天发射的效能,搭载必要的科学装置等有效载荷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从运载火箭开始减重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运载火箭减重绝不是要少带燃料,而是要从燃料罐和氧化剂罐入手进行减重。如果将传统的铝合金罐体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减重效果。
在航天器结构中,庞大的太阳翼是一个必备的装备。如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太阳翼的框架,一定会有显著的减重效果。在制造遥感相机镜筒、相机支架、星载天线时,③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5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成功都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民族危亡的逼迫下,人民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在激烈竞争的逼迫下,企业穷则思变,发展图存;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人们都想方设法,改变命运……
反之,有很多事业在严峻局势的逼迫下,功亏一篑;有很多的人在强大对手的逼迫下,萎靡颓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