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18 8: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词;从写下“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95后护士,到率先进入污染区、坚持“和患者战斗在一起”的“50后党员先锋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回望过去,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历经苦和难的磨砺,中华文化熔铸了最坚韧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民族品格。此次病毒突袭,无数人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但只要我们发扬这种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材料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其中既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也包括各种不确定的灾害。灾难作为人类危机的一种,正如诺曼•奥古斯丁所说:“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危机不仅仅意味着危险,而且还有转机、契机之意。如果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引起次生性灾难;如果处理得当,灾难就会化为机遇。
          中国先贤荀子指出灾难发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文明空前繁盛的今天,人类虽然具备了上天、入地、下海等各种本领,但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还是相当有限的,人们对于灾难的发生也是捉摸不透的。相对于传统社会局部性、个体性、自然性的外部风险,现代社会风险是一种全球性、社会性、人为性的结构风险。从客观因素上来看,广袤国土、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我国难以从根本上避免的,这也因此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多发的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在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将承受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和挑战。上述客观与主观环境决定了各种灾害将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相随而行。为此,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认知,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灾难也必须保持警醒,注重厚植理性、坚定勇敢的民族心态,以便能够从容面对各种灾难的考验。
          常言道“多难兴邦”,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难不是兴邦的“必要条件”,而兴邦也并非多难的“必然结果”,多难是兴邦还是衰邦,并不取决于灾难本身,而是取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在灾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升战胜灾难、反思灾难的能力。中华民族在灾难后成长,是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唯一正确之路、根本之道。我们只有通过灾难汲取深刻教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避免走入循环的历史怪圈。纵观人类发展历史,除了某些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外,对于灾难的发生,从事灾害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灾难发生是现有社会系统弊端而引发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社会脆弱性”。社会脆弱性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预测、处理、抵制灾难的影响以及从灾难中的恢复能力。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灾难在应对和解决之后,人类之所以能够或是避免重蹈覆辙、或是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形成一整套有效预防化解灾难和弥补“社会脆弱性”的制度及其人文系统。
    (摘编自左岫仙《灾难斗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毫不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将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B.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源于其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是为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所证明的。
    C.各种不确定的灾害,既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是全人类所面对的一种危机。
    D.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如果要避免走入循环的历史怪圈,就必须汲取深刻的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灾难后成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突破,对灾难发生的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B.中国特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既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C.材料二列举荀子、恩格斯等人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文中的观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断奋勇前行的原因,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一些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毫不退缩,勇于挑战,反复实验,最终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B.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C.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发,改变提取方式,大幅度提升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D.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
    (4)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中原水灾……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不仅没有打垮中国,反而更加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5)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灾难,中华民族该如何战胜它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
          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
          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
    “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
          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
          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
    “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
    “立国不赖一贤。”鲁伸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
    “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
          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
          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
          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
    (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
    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关切。
    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歉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2)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认可屈原对楚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
    B.鲁仲连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故对屈原之死“平静得有些冰冷”。
    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鲁仲连大喊,前后照应,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
    (3)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绪通过两次问天得到一一宣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l(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①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②                ,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异军突起,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③                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B.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7引用:9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认为写诗应自出机杼,表现个性和风格,切忌一味因袭模仿。
          以上材料中,两位诗人倡导的写诗理念,或兼取众长,或自出机杼,都是他们取得诗歌成就的原因。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