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南京人民中学等三市四校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1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作品源于“说话”,即面对听众现场讲述故事。出于讲说时的备忘及传授生徒的需要,不少“说话”人委托他人把讲说的故事内容用白话记录下来,其底本即所谓的“话本”。话本这种体制,唐人讲唱佛经故事,已开其端。两宋以来,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到了明代,为适应社会听众的需求,文人们模拟话本形式进行小说创作的风气颇为盛行;现在人们称这类模拟作品为“拟话本”。无论是“话本”还是“拟话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本中都能明显地感觉到一个传统,“说话”人声音的存在。美国汉学家梅维恒充满洞见地指出:“要对中国小说的产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必须确定一下这个事实,即差不多所有唐代以后的通俗虚构小说都假托了一个说书者。”
为了理解中国白话小说中“说话”语境与叙事文本的关系,梅维恒认为重温韩南的“模拟语境”概念很重要。所谓“模拟语境”,“指的是一篇小说得以在其中传播的情境语境。在中国白话小说中,模拟情境自然是说书人为听众讲故事的情境。”梅维恒进一步指出:“模拟语境”指涉的是书面文学中的“口述性痕迹”,“特别指白话小说作者或编者为创造一个故事讲述的气氛而运用的词汇、技法。”这种在叙事文本中刻意模拟“说话”场合的“模拟语境”,是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中特有的一种修辞策略。王德威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很多重要特征都和“模拟语境”的营造息息相关:“在晚元时期的长篇小说中,作者将整部作品分割成一段段的章节,分别赋予其回目,以借此模仿说话场面若断若续的情境。”总而言之,唐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基本上都存在一个“模拟语境”,这个“模拟语境”就是一个刻意模拟“说话”场合的“叙述空间”。
当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模拟语境”并不都是模拟“面对面讲述的”说书场所,有些作家亦会在叙事文本中做出极富创造性的探索。与唐传奇中的“叙述空间”相比,《红楼梦》中的“叙述空间”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前者一般是纪实性的,后者则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前者是对“说话”语境的叙述,后者则是对书写文本的传抄和批改;前者的“叙述空间”是一个单一的“说话”场所,后者的“叙述空间”则包括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无疑,这些变化都是曹雪芹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所作出的极富天才的突破和极具创造性的贡献,而所有这些最终都汇入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川流之中,并成为这一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龙迪勇《叙述空间与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材料二: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五四”作家自觉地把写作对象定为“读者”而不是“听众”。报纸、杂志的出版,使小说可以“朝脱稿而夕印行”,甚至下章还没动笔,上章已印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书籍的大量印行,使作家不再谋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直接迅速地跟读者对话。由拟想中讲故事到明确地写小说、这一转变使作家得以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可以容纳的各种技巧。说书人口吻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中国小说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从口头化到书面化、无疑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故事结构模式,应主要归因于说书艺人的“说——听”模式,注重情节的渲染。五四时期,全国时局动荡不安,人们对民族危机、民族前途的关怀已超越了对消闲文艺的需要。“五四”作家很少考虑借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也不善于编故事,却善于捕捉一种属于自己的时代特有的“情调”,这种情调是“五四”特有的,虽愤世嫉俗却不失赤子之心、虽略带夸张却不乏真诚的“凄冷”情调。“五四”作家强调文学应贴近日常生活、表现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作家们的平民意识摆脱了离奇情节的诱惑,因此情节不再是短篇小说的主角。同时,西方小说中“心理化”“诗化”等理论,促使着“五四”作家谈化小说情节,实现小说结构重心偏离于情节之外。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成功地采用了独白式的心理分析。之后,“独白”包括日记体、书信体小说几乎成了该时代作家最喜欢采用的小说形式。这种叙述方式,是对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叙事结构最强烈的冲击。
(摘编自许勤超《“五四”作家对中国短篇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话本”是在“话本”这一文学体裁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社会听众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小说类型。
B.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模拟语境”是说书人为听众讲故事的情境,也是为创造气氛而运用的词汇、技法。
C.白话利于叙事,所以更适合于进行小说创作,也使得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具有注重情节渲染的特点。
D.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形成或者转变,与传播方式、时代背景等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借助“模拟语境”的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的叙事传统及小说作家的创造性探索。
B.材料二认为只有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的各种技巧,才能明确地写小说而不是讲故事。
C.材料三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为例,强调了“五四”作家对以曲折情节取胜的古代小说的否定。
D.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论及“五四”时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材料一之间构成总分的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红楼梦》“创造性探索”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虚构了女娲曾经炼石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这一“叙述空间”。
B.《红楼梦》先是石头的“回忆录”,后经空空道人“传抄”,最后由曹雪芹编纂而成。
C.《红楼梦》中的“说话”场所,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转变为了“悼红轩”。
D.《红楼梦》将整部小说分割成一段段的章节,分别赋予其回目,借此模仿说话的场面。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叙事传统。
(5)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在“五四”时期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原因。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漂流的回忆
叶 紫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底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底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天老下着雨。因为不能出去,除饭外,我就只能终天地伴着一盏小洋油灯过日子。窗外的雨点,从古旧的城墙砖上滴下来,均匀地敲打着。狂风呼啸着,盘旋着,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使室内更加增加了阴森、寒冷的气息。
一到夜间,我就几乎惊惧得不能成梦,我记得最厉害的是第七夜--那刚刚是我父亲死难的百日(也许还是什么其他的乡俗节气吧),通宵我都不曾合一合眼睛。我望着灯光的一跳一跳的火焰,听着隔壁的钟声,呼吸着那刺心的、阴寒的空气,心中战栗着!并且想着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尤其是--自己的路途呢?交岔着在我的面前的,应该走哪一条呢?……母亲呢?……其他的家中人又都飘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窗外的狭巷中的风雨,趁着夜的沉静而更加疯狂起来,灯光从垂死的挣扎中摇晃着,放射着最后的一线光芒,而终于幻灭了!屋子里突然地伸手看不见自己的拳头,我偷偷地爬起来了,摸着穿着鞋子,伤心地在黑暗中来回地走动着。一阵沙声的,战栗的夜的叫卖,夹杂于风雨声中,波传过来了。听着--那就像一种耐不住饥寒的凄苦的创痛的哀号一般。
“结……麻花……哪!……”
“油炸……豆……腐啊!……”
随后,我站着靠着床边,怀着一种哀怜的,焦灼的心情,听了一会,突然地,我的隔壁一家药店,又开始喧腾起来了!
时钟高声地敲了一下。
我不能忍耐地再躺将下来,横身将被窝蒙住着。我想,我或者已经得了病了,因为我的头痛得厉害,而且还看见屋子里有许多灿烂的金光!
隔壁的人声渐渐地由喧腾而鼎沸!钟声、风雨的呼声和夜的叫卖,都被他的喧声遮拦着。
我打了一个翻身,闭上眼睛,耳朵便更加听得清楚了。
“拍!呜唉唉……呜唉唉……拍--拍……”
一种突然的鞭声和畜类底悲鸣将我惊悸着!我想,人们一定是在鞭赶一头畜生工作或进牢笼吧!然而我错了,那鞭声并不只一声两声,而悲鸣也渐渐地变成锐声的号叫!
黑暗的,阴森的空气,骤然紧张了起来,人们的粗暴而凶残的叫骂和鞭挞,骡子(那时候我不知道是怎样地确定那被打的是一头骡子)的垂死的挣扎和哀号,一阵阵的,都由风声中传开去。
全客栈的人们大部惊醒了,发出一种喃喃的梦呓似的骂詈。有的已经爬起来,不安地在室中来回地走动!……
我死死地用被窝包蒙着头颅很久很久,一直到这些声音都逐渐地消沉之后。于是,旧有的焦愁和悲愤,又都重新涌了上来,房子里--黑暗;外边--黑暗!骡子大概已经被他们鞭死了,而风雨却仍然在悲号,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展开在我的面前的艰难底前路,就恰如这黑暗的怕人的长夜一般:马上,我就要变成--甚至还不如--一个饥寒无归宿的,深宵的叫卖者,或者一头无代价的牺牲的骡子。要是自己不马上振作起来,不迅速地提起向人生搏战的巨大的勇气--从这黑暗的长夜中冲锋出去,我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又重新显现出来了,从窗外的狭巷的雨声之中,透过来了一丝丝黎明的光亮。我沉痛地咬着牙关地想,并且决定:
“天明,我就要离开这里--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起更大的勇气来,搏战地,去踏上父亲和姊姊们曾经走过的艰难底棘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
(有删改)[注]①叶紫(1910-1939),中国革命文学作家,湖南益阳人。代表作有《丰收》《火》。②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姊姊未能及时转移,两人不幸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同时被捕,惨遭杀害。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紧扣题目,交代了“我”孤身“漂流”的原因、时间以及流亡所到之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客栈。
B.“我”想起惨死的父亲和姊姊,想起自己渺茫的前途以及逃难在外、生死不明的亲人,彻夜难眠。
C.文中写深夜的叫卖者,展现民众生活凄苦;写驱赶牲畜之人被客栈中人“骂詈”,揭示阶级矛盾尖锐。
D.为了摆脱目前被压抑的状况,为自己找到新生之路,“我”最终决定继承父亲和姊姊的遗志,起来抗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所住客栈的阴暗和潮霉。
B.“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写出了风之大、屋之冷。
C.本文讲究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这增强了创作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D.“搭住”“老下着雨”“小洋油灯”等方言俗语的运用,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3)“第七夜”里“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4)鲁迅先生评价叶紫的创作时说过,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表现“我”的战斗性的。组卷:14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中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①
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让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
健康的“健”,本义是强壮有力,也暗喻着律动。律,既是自然规律、生物节律,也包括③
(1)以下四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
B.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
C.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
D.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3引用:1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组卷:3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