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9 4: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在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孕育了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二者和谐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与天地相通。人的“德”亦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因此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的观念。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九族”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甚至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这一系统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主体与体二分、心灵与物质对立的观念深入人心,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到近代,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中国则不同,人伦效法自然,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标固在于求“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外在的自然界既未被当作独立的认知对象与人伦相分离,以外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便遭到冷遇和压抑,自然科学、分析哲学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其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都肯定凡夫俗子也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伦理型文化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自周朝开始,帝王死后有谥号,群臣根据其德行政绩加一概括语。这种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我们要对它进行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的新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的观念,因此人们开始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的精神可与天地相通。
B.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权考虑,将一些血亲意识加工改造,转化为法律条文,加深了其对人们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C.在学术研究上,近代西方以“求真”为目标,而中国以“求善”为目标,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的。
D.古代为加强对后世帝王的道德制约,发挥伦理型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在帝王死后,群臣通过加封谥号的方式对其进行人格评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这一论题,继而着重分析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B.文章通过中西学术研究的比较,论证了宗法社会伦理道德学说严重阻碍中国学术发展的观点。
C.尾段从正反两面论证伦理型文化的影响,进而引至如何对待的问题,具有辩证性与现实性。
D.在论证过程中,文章使用“几乎到了”“主要源于”等表述,用词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将人伦观念贯彻于天地万物,这种伦理型的文化特征与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等因素有关。
B.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却有伯父母、舅父母等多种对应,这种汉语语言表现的背后是宗法式的伦理道德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C.“首孝悌,次见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种德育居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道德伦理学说的绵延有很大关系。
D.在当下时代,我们如果能继承伦理型文化,将其中的正面积极效用发挥出来,就能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的新文化。组卷:12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材料二: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将组建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国家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预期将有力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在轨期间,乘组将面临构型多、状态新、任务密等挑战,对乘组执行任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但中国航天人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嫦娥”揽月到“羲和”逐日,从“天和”遨游星辰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谱写着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加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提升,航天梦引领着中国航天人奋力奔跑、勇敢逐梦。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建成空间站不是终点,而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起点。中国航天人将继续探索,打开更多星空的奥秘。
(摘编自《神十四出征,飞天梦伸向更远天际》)材料三:
路透社5日报道称,曾担任空军飞行员的陈冬、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以及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蔡旭哲,将见证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结合。此外,他们还将在空间站内外安装设备,并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
报道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可容纳多达25个科学实验机柜,每个都是一个微型实验室,可用于科学实验。其中,问天实验舱将配备支持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设备,而梦天实验舱将专注于微重力科学研究。
《联合早报》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的话说,三名航天员将与地面配合,完成天和核心舱及问天、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实现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进驻两个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并安装10余个科学实验机柜。此外,还将为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等进行功能测试,并利用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两至三次出舱活动,以及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等公益活动。
(摘编自《外媒聚焦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任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发射取得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B.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结合体交会对接入轨后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进驻实现
C.三名航天员天和核心舱进驻6个月时间在轨驻留
D.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控制国家太空实验室组建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报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距离发射的时间时,用“秒”来计算,非常醒目,体现了数据运用的精确性。
B.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执行的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飞行任务,意义非常重大,它将独立、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任务。
C.有力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是将要组建完成的国家太空实验室预期发挥的巨大作用。
D.材料二第二段既有对我国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概括描述,又有对我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3)根据外媒报道,“神舟十四号”三名航天员除了完成天和核心舱及问天、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外,还要完成哪些任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0引用:2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离
于博 奎县在文化中心举办干部职工书画展,三天过后,来看展览的人日渐稀少。突然,文化中心的张主任接到了县政府办通知,说明天副县长常膺耀要来参观。张主任很高兴,开幕式上县里倒是来了几位领导,但那纯粹是走形式,讲几句话就走了。常副县长这会儿来,看得出他对展览是关心和重视的。张主任特意召开会议,布置好明天的工作,又亲自通知参展的几位知名书画家能来的尽量来。县公安局看守所的民警陶来也接到了通知。不是陶来知名,也不是他有作品参展,而是大家都知道常副县长最初也是一名人民警察,还在东风派出所干了很长一段时间。陶来没到看守所之前,一直在东风派出所,这就说明他和常副县长并肩战斗过。对于此事,陶来也不避讳,甚至在公开场合骄傲过。你说常膺耀常副县长?熟悉呀,以前在一个卫生间一起“排除”了三年呢。说完,陶来脸上显出自豪感。
第二天上午九点,听说常膺耀副县长到了,张主任几个人跑到楼下去接。参加画展的几位书画家在画作前浏览着,也不时向楼梯口瞟一眼。陶来站在楼梯口,他在专门等常膺耀。虽然两个人在一个派出所工作过,但常膺耀进步快,自从调到局办公室,便一年一大步,几步就甩开了与他们的距离。常膺耀当上副县长后,陶来因为小舅子家的孩子上学问题曾专门去县政府大院找过常膺耀,但没见到,秘书说常县长下乡了,有什么事情请和他说,他一定转告常县长。
那天晚上,常膺耀的秘书给陶来打来电话说常县长得知他的事,很着急,也和教育局徐局长联系了,他可以去找徐局长。只要是符合条件,一定给办。学生上学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违反原则的事常县长也不能破例。后来,孩子真的就近入学了,不知道是不是常膺耀的力量,但陶来在岳父家的地位却直线上升了。陶来想请常膺耀吃饭没有请成,因为常副县长真是没时间和他吃饭。办这么大的事一点儿表示没有,陶来很是感动,也有些歉疚。昨天接到张主任的电话,陶来挺激动,决定今天要和常膺耀握下手,说上几句。陶来想着和常副县长握手的那一刻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常副县长拍着他说,老陶,好多年没见了;是张主任等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是那几位知名书画家惊讶的神色,原来陶来真和常副县长关系不错,好吧,等常副县长参观结束哥们儿几个去德兴楼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陶来想,握下手,点个头,说句话,一分钟之内的事,肯定没有什么问题。想到这儿,陶来竟自言自语起来——真该喝一顿。
楼下传来脚步声和说笑声,常膺耀的声音最响亮。他说他是顺便路过,其实他也是书画爱好者,等以后退休了也要和书画圈的人混混。说着,常膺耀露头了,陶来居高临下看到了他的秃顶,接下来看到了他的脸。常膺耀也看到了陶来。陶来冲常膺耀发出柔软而热烈的目光,而常膺耀只是眨了一下眼睛,目光始终成直线,射过陶来,落在对面墙壁上一幅葡萄画上,说道,传神啊,我仿佛闻到了葡萄的清香味儿。陶来轻轻地说了一句,常县长。常膺耀没听见,依旧盯着画,迈着大步直奔那幅画而去。在走到陶来身前时,陶来不由自主地拉了他下,依旧红着脸说,常县长。但常膺耀一点儿也没有受到干扰,他的心神和目光都被那幅画牢牢地吸引住了,一米七的陶来就像根本不存在一般。
常膺耀在陶来面前如风而过,几步奔到画前,驻足观看。一帮人呼啦啦围过去,说着笑着。陶来仿佛被人猛扇了一记耳光,脸上火辣辣的,他尴尬地僵立在那儿,一动也没动。半晌,他抬头望去,看画的常膺耀只距离他不足三米,但他觉得常副县长是站在那个半球上。
德兴楼这顿饭黄了。没人告诉陶来去吃饭。倒是陶来挨个儿请人家了,可人家都说今晚有约了,改日吧。
陶来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以至于常副县长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后来他实在憋不住,和一个好哥们儿说了。好哥们儿并不惊讶,说你太自以为是了,人家堂堂一个副县长凭什么和你握手,你把人家放在什么位置上了!这不是给你难看,这是你不懂得一个词语。
什么词?
距离。
陶来低头不语。
一年以后,陶来调到了安北监狱。他终于解决了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题。
三年后,陶来负责的监区新来了一个犯人。陶来一见,立刻张大了嘴巴,但他很快跑了上去,伸出手,常膺耀,啊不常副县长,你?穿着囚服的常膺耀低下头,涨红着脸,垂着手,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陶来伸出双手把常膺耀的手握住,晃了晃,嗯,膺耀,你这手还和在派出所时一样,就是没劲了。
常膺耀看了一眼陶来,想了一会儿,说,你能不能给我弄点儿水笔和宣纸?陶来问他啥时候练字了,常膺耀点头,从现在开始,就练两个字——距离。
(摘编自《啄木鸟》2021年第11期)材料二:
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有着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小小说是小说家族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这朵浪花是从真实生活中跳跃出来的。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会把重要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艺术追求,也要作为自己重要的特征。
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小小说受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须简洁精当,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意蕴。正为此,才可能成为一种精美的文本。
(摘编自冯骥才《小小说特立独行》)(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副县长到来时的场景与小说开头的“来看展览的人日渐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文化中心对“大人物”到来的重视程度。
B.在画展上,陶来的热盼握手与常副县长的冷漠无视形成对比,在沉重的打击下,他不知所措,不明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C.小说的细节描写精彩,如“陶来不由自主地拉了他一下,依旧红着脸说”,表现出陶来想和常副县长握手而未能如愿的尴尬。
D.小说综合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常膺耀陶醉于被前呼后拥的心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文中三处加点的“距离”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从材料二的内容中选择一个角度,对《距离》一文进行赏析。组卷:14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有时我们坐地铁可以清楚地听见旁边陌生人耳机里播放的音乐,这说明他的耳机音量已非常大了,若长此以往,他很可能会出现① 。英国一项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
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② 。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
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③ 。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根据文段内容,为“噪音性聋”下定义。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②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③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④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⑤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挪威]
⑥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美]
对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发言稿,作为学生代表在今年学校召开的“十八岁成人礼”上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学校名称;不少于800字。组卷:44引用:1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