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022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79引用:7难度:0.9
  • 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9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①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ɡ)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1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2)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在这里都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小相:相,傧相的谦称。小相,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5)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组卷:5引用:2难度:0.6

三、对接高考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②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5)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组卷:90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