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铁岭市六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瞬间,在赛事结束之后回眸,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现代奥运会始于1896年,它既是世界各国之间体有、科技、精神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又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奥运文化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体育是奥运文化的外在形式,但奥运文化还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这是其与一般体育竞赛的重要区别。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大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这些安排让更多普通民众走近、融入奥运会,感受奥运会的快乐、温暖、感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喜爱,才是奥运会在中国得以扎根、发芽、生长的内在动力。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疫情此起彼伏、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仍然众多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冬奥会期间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安全,北京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着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北京冬奥会既是一场体有赛事,也是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团结一致的聚会,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绝佳舞台。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能够起到文字难以传达的微妙作用,它能起到振奋运动精神、带动现场气氛、提升观看体验等多重效果。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歌《雪花》,歌词简洁而视野阔远,“天下一家”构成了主题曲的核心价值观念。北京冬奥会建设了冬奥赛时音乐曲库,囊括了全世界的主流音乐风格。正是这些精心挑选的或激昂热烈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审美进行融汇,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北京冬奥会相关的音乐、影视、文学艺术、雕塑、邮票、绘画、摄影等丰富的周边作品,也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提起、被传播、被牢记。
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了帷幕,它不仅留下了无数令人振奋的比赛、令人难忘的时刻,而且也留下了各国运动员相互鼓励、抚慰人心的感人瞬间,更留下了走向富强的中国,注重人民性、快乐办奥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等可圈可点的记忆,这注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
(摘编自龙其林《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难忘,因此注定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
B.一般体育竞赛与奥运文化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缺乏内在的文化价值。
C.冬奥会开幕式生动展现了二十四节气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D.开幕式主题歌《雪花》不仅歌词简洁而视野阔远,还呈现出世界主流音乐的风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奥运会120多年的历程,也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
B.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喜爱是中国成为奥运强国不可或缺的条件。
C.冬奥会闭幕式把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象征着喜庆、祥和与幸福的红色作为主打颜色。
D.北京冬奥会的圆满成功,关键是科技手段在全过程中的运用,这是奥运会史无前例的。
(3)下列不属于冬奥会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A.各国运动员相互鼓励、抚慰人心的感人瞬间。
B.注重人民性,快乐奥运理念。
C.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5)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文本对冬奥会的火种灯设计进行评价。
冬奥会的火种灯,设计灵感则来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宫灯。它不仅造型轻巧华丽,精妙的设计也令人叹为观止。官女铜像体内中空,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官女的右臂沉积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他坐定下来,自言自语地慨叹着说:“打是打得好!”
“我们的战士,是没有话说的!”梁波接着说。
“眼睛打红了!你喊他、拖他下来,他也不下来!”曹国柱接着梁波的话说。
“这样打下去是不行的!我们的兵,不能一个拼敌人一个!就是一个拼他十个、二十个也不上算!肉搏拼死是勇敢的,有时候,也必要。但是,不能这样拼下去!”沈振新痛惜地说。
曹国柱沉楞一下,望望梁波,说:
“刚才跟副军长商量了一下。是呀!要考虑改变打法!”
“现在就得考虑!立刻就要作出决定!不能再迟缓!”沈振新锐利的黑眼睛,盯在曹国柱沉思的脸上,断然地说。
“打电话把朱参谋长、徐主任找来!”梁波对白玉生说。
正在打瞌睡的白玉生惊醒过来,摇着电话。
“他们在哪里?”沈振新问道。
“老朱在团里,老徐在跟那个敌人的参谋谈话,一个晕晕糊糊跑过来的家伙!”梁波回答说。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解决这个战斗?”沈振新向梁波和曾国柱问道。
“明天夜里,或者后天上午。”曹国柱用犹疑的口吻回答说。
沈振新对曾国柱的回答很不满意,他站起身来,冷笑了一声,在屋子里走动着。因为看到梁波和曾国柱的神态确是过于疲惫,他又抑制了有些激动的情绪。曹国柱不时地发出无痰的干咳声,梁波接连地摸了两次空茶壶,口渴得把杯底下的一点冷冰冰的残水也喝了下去。
“应该提早一天才行。”沈振新站定了脚步,说。
“那样,不但要改变办法,还得要使用新生力量。”梁波望着沈振新说。
“非用不可的时候,那只好用!”
“这个决心要你下!”
“好吧!把刘胜那个团拿出来!南边炮台山这边一个团,用得着,也调过来!”沈振新决断地说。
“不用!一个团行啦!”梁波大声地说。
电话铃急促地响闹起来。白玉生报告说“五〇一”找沈军长说话。
“五〇一”是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的代号。这个号码在电话里轻易不出现,特别是战斗当中,这个代号一在军长的耳朵里出见,就跟随着一个重大的事件,一个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强大的力量。总之,他的声音和语言,总要使人心神激动,情绪昂奋;沈振新、梁波、曹国柱都有这种习惯了的感觉。沈振新抓起电话话筒,熟悉的清亮的带着幽默色调的声音,响荡在他的耳朵里:
“南线二十多万敌人,决心要来赶热闹呀!离我这里还有六十里。明天,他们的炮弹就可能落到我的门口!后天,你们就可能闻到他们炮弹的硫磺味。你们怎么样?有困难?吃不消?要我派队伍来援助你?”
这是沈振新和许多指挥员长期养成的一种品德,在他们上级指挥员面前,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具有充分信心的声音、容貌。叫苦,讲价钱,提条件,只能表现自己的懦弱,增添上级指挥员的忧虑。在“五〇一”的说话停顿一下的时候,沈振新冷静而爽快地回答说:
“困难是有的,我们可能克服!援助,用不着!”
“那么,什么时候解决战斗?还是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的吗?”
“明天!”
“明天什么时候?”
沈振新用眼光征求着梁波和曾国柱的意见,梁波和曹国柱同声地说:
“明天晚上!”
沈振新的嘴巴离开话筒,对梁波、曾国柱摇着话筒说:
“迟了!”
梁波和曾国柱互相望着,曾国柱的眼睛似乎在说:
“再提前是困难的!”
梁波觉得对一个主管指挥员下决心,应该给以最有力的支持,从沈振新的表情看来,显然对这个战斗时间的决定处在为难的境地,他仰起头来,对沈振新说:
“你决定吧!提前就再提前一点!”
沈振新回过脸去,对着话筒,爽朗干脆地说:
“明天中午十二点钟以前,解决这个敌人!行不行?”
“好吧!明天上午等你们的捷报!”沈振新激动地听到这样一句既是为他祝捷的话,又是限定时间解决战斗的命令,放下了话筒。
打了这几分钟的电话,沈振新的全身暖热起来,在他的思想里,已经肯定了明天中午以前的战斗胜利。他把刚才“五〇一”的话,向大家说了一下,吸着到这个师指挥所里来的第一支香烟,站到墙壁跟前,入神地看着标志着战斗进展情况的地图。
(节选自吴强《红日》)文本二:
我认为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是战争艺术中的新品、杰作,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在这两个艺术品上焕发着耀目的光华色泽。就是我军受了挫折的涟水战役,到后来,也起了成功之母的积极作用。我珍爱它们,我觉得文学有义务表现它们。我又认为:透过这些血火斗争的史迹,描写、雕塑人物,既可以有所依托,又能够同时得到两个效果:写了光彩的战斗历程,又写了人物。看来,我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写战史。战史仿佛是作品的基地似的,作品的许多具体内容、情节、人物活动,是在这个基地上建树、生长起来的。这样写法,历次战役的基本情势和过程,不能不是有根有据的真情实事,而故事里的种种细节,则可以由作者自由设计、虚构。
(节选自《吴强<红日>修订本序言》)(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振新慨叹说“打是打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他虽然肯定战士们的勇敢,但对这种硬拼而牺牲感到痛惜。
B.沈振新要求改变打法,并要求第二天中午12点前结束战斗,只是因为战斗持续时间越长,战士们牺牲会越多。
C.从沈振新作为军长亲自到师指挥所里指挥战斗和指挥所里的人员疲惫的状态,可以推知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
D.沈振新做出决定后吸了到师指挥所后的第一支烟,说明之前他无瑕无心吸烟;吸烟行为也是做出决定后的放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是一个场景,以对话为主,通过对话交待发生的事件,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B.梁波和曹国柱对战士的评价,分别直接地表现了战士们执行命令的坚决和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以下定提前解决战斗决心的过程为线索,把材料有机串联起来。
D.陈毅是小说中重要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我军一位指挥若定的高级指挥员形象。
(3)沈振新是一位怎样的指挥员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说:“我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写战史。”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保障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除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外共有包括用于治疗血友病的人凝血因子IX、治疗遗传性水肿的醋酸爱替班特注射液等在内的7个罕见病药品谈判成功纳入医保,价格平均降幅65%。
这些“天价药”降价后,加上医保报销,患者家庭的负担水平显著下降,极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在调整中,国家医保局牢牢坚守医保兜底保障“底线”,①
目前,②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由3个短句组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倒计时通常是从10开始,而以往奥运赛事的倒计时往往是从60开始,也有的从30或10开始。而这次北京冬奥会却从“24”开始倒数,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恰恰这一打破,才将作为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彰显中国气韵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收获了众多的喝彩。
有时,对常规的突破,往往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事物的诞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