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3 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材料二
          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C.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
    D.封建礼教中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观念,在当今时代要予以扬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姚鼐称朱孝纯为“子颍”。
    C.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D.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B.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
    C.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
    D.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
    (4)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3引用:1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鸭  子
    韩映山
    “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
          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鸭子“噗隆隆”地飞到水里去了。中秋像嘱咐小孩儿似的说:“别老在水里玩!傍晚我撑船赶你们。大凸头再调皮,八月十五就杀肉吃。”鸭子好像没理会,扎着猛子跑了。
          淀边有一只漂在水里的小船,油光镯亮。中秋提了锚,登上小船,小船轻轻一歪。他点了一篙,小船翘着头离开岸。
          这个小村,在白洋淀的东南岸。潴泷河的水流到这儿,向西一拐,注入白洋淀。村东是河套,种着满洼的高粱、棒子。闲时,淀里可以搞副业。
          别看中秋只有十八岁,摆弄小船是他的拿手戏,他撑的小船不偏不斜不晃。小船前头的水,涌得哗哗响。
          这只小船,是他父亲亲手制造的。中秋小时受穷,全家就靠它摆脚度日。没脚摆,便到北淀摘菱角卖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
          小船穿过一片苇塘,来到河门,河门处,有一个人在打鱼,戴个大草帽。他知道这是支书李光月。
    “叫嘛吓住了?把网拉得那么慢。”中秋笑着问。
          支书抬起头来,笑着说:“紧打鱼,慢拉网——拉快了,有鱼也得跳喽。你这是干吗去呀?”
    “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中秋近前看了看,笑了,指着篓里那条小黄瓜鱼说,“这条鱼有好几斤,可是得让它再活个百儿八十年的。”
          支书也笑了,说:“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
    “不会吧。”中秋说,“鱼知道吗?”
    “这是打鱼的经验,一没鱼,河里就要来水。常说:鱼知万里江洪。你没见前两天那场大雨浇山来?我们要防备着。”
          中秋撑着小船,看着前边的河岸,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他想着,小船入了河门,顺着河往南撑。河里水很平静,金黄色的蜻蜓,一群群地,在河面上空飞舞。
          小船又走一段路,靠了岸。中秋跳下来,拴好船,上了河岸,来到高粱地。
          高粱正晒红米,沉甸甸的大穗头,左播右摆。那边地里的棒子,一棵上长两三个。花红线儿在微风中飘抖。有两棵叫风吹倒了,他赶紧过去扶好。又拣着脚儿走,生怕踩了垄间种植的豆丛。
          他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
          中秋急忙出了高粱地,看见西北天际,一大片黑云,像野马一样,四面奔驰,一会儿布满天空。他担心地跑上河岸。
    “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
          水势非常汹涌,河中心漂着一片片的白沫,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小船被水冲得打转转,原先拴船的地方,现在满是水了,看着将要平槽。
          中秋把船靠拢岸,跳了上去,小船自己就开了。他赶紧把锚提上船,点起一篙,小船顺流下去。他要急忙告诉村里去,叫大伙儿来护险——保护一年来辛勤劳累所种植的果实。
          中秋撑的小船,离开了水皮,像要飞起来。
          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
    “哗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中秋细听,有人喊:“快堵!我去寻秫秸。”
    “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
          他顺着声音,来到近前,支书李光月正领着三个人,慌慌张张地堵口子。
          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
          中秋使劲儿撑了一篙,小船靠了岸。他紧忙地拴好船,跳上岸,抓过别人的一只锨,往口子里填土。
          口子越开越大,填上的土,都被水冲走了。天上又掉下雨来,支书急忙纵身一跃,跳到口子里;中秋紧跟着也下去,一面招呼那两个人:“我们挡着水,你俩赶快往我们身后填土,这样水流慢些。”
          支书又说:“赶紧拿过我那网来堵上口子!”
          雨越下越大,两只锹不顶事,放上的土,还没冲走的多。口子越开越宽,看看将有一丈多宽了。
          中秋看看满洼的庄稼,又看看支书。他突地从水中跳上来说:“光月叔!你也上来。”他三步两步走到船上。对于他的举动谁也不明白。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
          两个人看看油光放亮的小船,有点犹豫。支书说:“只有这样了!填吧。”
          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
          村里赶来好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受了很大感动。雨渐渐停了,中秋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了拧又穿上。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
          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
          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
          支书点点头,笑了笑。
          中秋顺着河沿跑下去了。
    (原载《天津日报》1952年10月6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充分体现了中秋对这个“传家宝”的爱惜,这也是对父亲遗言的遵从。
    B.支书李光月由打鱼的情况联想到河里可能要发水并表示“要防备着”,显示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
    C.中秋在回村叫大伙儿来护险途中把小船撑得“像要飞起来”,以致震塌河岸的土块,可见他当时心情何等急迫。
    D.看见小船沉入水底堵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这一细节表明他一心只想护岸保粮,完全不计个人损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中秋对鸭子说的一番话,就像嘱咐小孩子似的,情趣盎然,读之令人忍俊不禁,生动地展现出这个十八岁青年天真纯朴的一面。
    B.小说中巧妙运用插叙手法,交代小船的来历及其对于中秋一家的重要意义,这样更能彰显后文中秋为保护河岸而舍弃小船的无私奉献精神。
    C.小说叙述中秋一天之内的经历,时间集中,情节紧凑,故事简单但写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主人公中秋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愈来愈丰满。
    D.小说将清丽幽静的水乡风景与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3)请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4)小说中两次写到支书“笑”,请分析“笑”中所包含的支书心理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界中的植物很多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气味,有的花朵芬芳,有的树木馨香。说到这里,①       :为什么植物会散发气味呢?植物散发的气味可不是为了让人类嗅到而已,气味是植物的一种语言,展示着它的状态,体现着它的生长智慧。
          植物的气味大致上可以分为邀请语言、警告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等。我们依次介绍一下。首先是邀请语言,比如花的气味,虫媒花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以吸引蜜蜂等昆虫。②        ,吸引到的昆虫也会有所不同,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恶臭的。无独有偶,植物的瓜果成熟了,也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鸟兽。当鸟兽吃下果子,植物的种子就会随其散播到各处。植物正是靠着自己的气味完成了繁衍任务。其次是警告语言,这一般是植物为了防止自己被动物啃食而出现的妙招,它们散发的气味或许可以令某些动物打消进食念头。还有就是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这是一个动态友好的过程,某些植物在遭到大量昆虫进攻时,会向周围的同种植物发出求救信号。③       ,即使自身未受侵犯,也发出驱赶气味,使昆虫被迫退却,这种未遭进攻而发出的气味叫应答语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为“邀请语言”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组卷:4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同一个地方,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不同。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锻炼身体,非常自律,有人打麻将,玩垃圾游戏,混混沌沌过日子,这是价值免疫力不同。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不同。
          正如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人生的艰难困苦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从而让自己战无不胜。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