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艺术学校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组卷:29引用:2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魂中华韵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仅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神州大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聂耳小时候对音乐无师自通,他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B.聂耳看到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后,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让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以此来反对战争。
    D.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2)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7难度:0.6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①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很久都未能恢复平静。他不再制作小金鱼,吃不下东西,拖着毯子像梦游者一般在家中游荡,口中咀嚼着默然的怒火。三个月过去,他的头发变得灰白,往日里修剪齐整的髭须耷垂在苍白的唇边,但他的双眼重又变成两团火炭,这双眼睛曾吓住看到他出生的人,曾仅仅一瞥就让椅子打转。忍受着怒火的折磨,他试图唤起青年时代曾引导自己走上危险道路直至荣耀的荒原的预兆,却都归于徒然。他迷失在一个陌生的家中,这里没有人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引发他丝毫的感怀。一次他打开梅尔基亚德斯房间的门,想寻找战前岁月的痕迹,却只看见废料、垃圾和多年积累下来的污物。在没人再翻动的残破书页间,在被潮气侵蚀的羊皮卷上,生出繁密的紫苔;曾经是家中空气最洁净的房间,却充斥着腐朽记忆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一天早上,他看见乌尔苏拉趴在栗树下已故丈夫的膝上哭泣。家里只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看不见那位经历半个世纪风吹雨打的健硕老人。“跟你父亲打个招呼吧。”乌尔苏拉对他说。他在栗树前停了片刻,又一次确认了那片空旷的空间同样无法触动他的情感。
    “他说什么?”他问。
    “他很难过,”乌尔苏拉回答,“因为他认为你快死了。”
    “请告诉他,”上校笑了,“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亡父的预感拨动了他心中残存的最后一分高傲的余烬,但他却错以为陡然间重获了力量。因此他纠缠着乌尔苏拉要她说出院中何处埋藏着圣约瑟石膏雕像里的金币。“你永远不会知道。”她回答道,那坚定的态度源于往日的教训。“早晚有一天,”她补充道,“这笔财富的主人会出现,只有他能挖出来。”没人知道一向慷慨大方的人怎么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开始聚敛金钱。那并非足够救急的小钱,而是提一下就能让奥雷里亚诺第二咋舌的惊人巨款。他登门求助时,那些旧日的党内同僚都躲起来不见他。就在这个时期他听到人们说:“如今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由派去做五点的弥撒,而保守派去做八点的。”然而他如此坚持,四处奔走恳求,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东拼西凑,暗中不懈努力,结果在八个月里筹到的款项超过了乌尔苏拉埋藏的金币数目。于是他去拜访病中的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要他协助自己掀起一场全面战争。
          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尽管瘫痪在摇椅上,但在一段时期内的确是唯一能够联络到起义军旧部的人物。自从尼兰迪亚停战协定签订以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寄身于打造小金鱼的作坊,他却与直到战败仍忠心耿耿的部下保持着联系。他和他们一起打着一场屈辱的日常战争,其中充满恳求与申请:“请您明天再来”,“就快了”,“我们正在认真研究您的问题”,打着一场彻底失败的战争,败给了那些“您忠实恭顺的仆人”,他们应该签发但从未签发养老抚恤金。另一场血腥的战争延续了二十年,却不曾像这场无限拖延、日日消磨的战争带给他们如此多伤害。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曾躲过三次暗杀,五次受伤大难不死,身经百战安然无恙,却败给了无尽的等待,屈服于凄凉的晚景,在一间借来的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想着阿玛兰妲。最后一批他知晓下落的老兵出现在报纸上的照片里,卑顺地仰着面孔,身旁站着不知名的共和国总统。他赏赐他们铸有自己头像的金扣子别在衣领上,又归还给他们一面染着鲜血和硝烟污痕的战旗,以备日后覆在棺材上。另一些人更有骨气,在社会救济的荫庇下仍苦苦等待回音,他们或因饥饿而死,或怀着一腔怒火苟活,或在精致的荣誉粪堆中衰腐烂。因此,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邀请他发动一场殊死决战,彻底铲除外国入侵者扶植的腐败可耻的政府,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不禁因同情而颤抖起来。
    “噢,奥雷里亚诺,”他叹气道,“我知道你老了,可现在才明白你比看起来的样子还要老得多。”
    【注】①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曾是叱咤风云的战争英雄,他领导自由派军队与保守派斗争,成了最令政府畏惧的人物。在与政府签订停战协定后,他放弃退休金,远离尘嚣,回到故乡马孔多,在家中的炼金实验室里打发时光。选文之前的情节是外来统治者在镇上进行残暴的统治,上校的十几个私生子也一个又一个地被暗杀。②梅尔基亚德斯:吉卜赛人,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见证者和预言者,多次死亡和复活。③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母亲。④奥雷里亚诺第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孙辈,因奇特的繁殖能力而发财。⑤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亲密战友,追随者。⑥阿玛兰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妹妹,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青年时的恋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体现了作者“生死相通”的观念,逝者能进入到生者的世界,生者能与亡灵交流,逝者的灵魂甚至能预见未来。
    B.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兵们在战争中受尽伤害,但政府一方面大肆渲染对老兵们的恩德,另一方面却无限拖延老兵们应得的养老抚恤金,揭露了政府的虚伪和无情。
    C.小说常常将今昔场景并置,如布恩迪亚家昔日洁净的房间如今却气味腐朽、充满废料污物,在今昔对比中凝聚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小说人物都有一种悲剧色彩,不管是年迈的老母亲乌尔苏拉,还是两位昔日的战争英雄布恩迪亚上校和马尔克斯上校,或是老兵,身上都有令人同情之处。
    (2)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①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②如今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由派去做五点的弥撒,而保守派去做八点的。
    (3)有人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孤独的代言人”,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他的孤独?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引用:4难度:0.6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栏跟前,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地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我知道要您饶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那间发生了动摇。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地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副典狱长。等副典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栏那边走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刚见到玛丝洛娃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表现他对玛丝洛娃由衷的尊敬,同时说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
    B.玛丝洛娃从衣衫上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说明她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当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索要十个卢布时,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经济拮据,囊中羞涩的生活状态。
    D.“您对我来说比妹还亲呢”,说明聂赫留朵夫从内心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开始由爱情向亲情转变,标志了他人性的复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玛丝洛娃这个深受生活和心灵伤害,内心痛苦又扭曲的人物形象。
    B.小说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多用短句而且多处使用省略号,对交代人物矛盾关系及描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C.小说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明线,以双方恩怨情仇为暗线,双线交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场景。
    D.“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这篇小说中的他心存善念,深陷于心灵的激烈矛盾中,是作者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3)小说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两例具体分析。
    (4)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请简要概括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具体过程。

    组卷:7引用:5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      以上是课本中的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迪。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0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