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三)
发布:2024/11/29 10: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以一个女儿版“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的故事,将爱的付出主题,从“为了孩子”转变为“为了母亲”,让我们看见女性身为“母亲”所承担的重量,从而感动了大批观众。影片别出心裁地让主人公穿越回自己出生前,来重新认识一个青春洋溢、光芒四射、完全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李焕英。在有了孩子以后,她成为一个无条件爱孩子的完美母亲,但就是因为孩子不省心,在与同事的较劲中,曾经的光芒式微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在为人母的过程中,作为个体身份的“自我”和作为关系身份的“母亲”之间的张力。
身为母亲,意味着其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空间被大幅压缩。影片中的母亲是50后一代,是完整地经历了巨大变迁的一代。她们在少年时没有接受足够教育的机会,有的经历了“上山下乡”,然后进入了单位,又在养育子女负担最重时经历国企改制,难以快速适应市场环境。随后,孩子就业、成家带来物质上的重重压力,当下又不得不被卷入在高度竞争环境下抚育孙辈们的工作。可以说,这代人并没有得到过太多为自己而活、成就自我的机会,这也加深了她们的人生被“母亲”角色定义的程度。
相比这一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女性是幸运的,她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社会价值观也更多元了,为她们实现自我提供了更多可能。但这不意味着当她们成为母亲后,仍然可以拥有充足的个人空间。相比上一代,我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养育的责任被更多地退回至家庭,抚育要求却在消费主义的导向下层层加码;家内的性别分工也被更大劳动力市场强化,在“996”的工作压力和未彻底转变的社会观念之下,父亲常常缺席;女性本身的职场压力也在加剧……这些都使女性在“做母亲”和“做自己”之间感受到更大的冲突,也使“母亲”这个角色在当下附带着高昂的机会成本。
中国是全世界工作母亲比例最高的国家。现实中,我们看到女性竭力保全自己在母亲角色之外的自我实现。最常见的是代际支持,即上一代作出牺牲,保护夫妻二人作为家庭最重要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或是雇佣家政工人,以市场化的方式减轻照料负担;哪怕不得不退回家中做全职妈妈,很多女性也仍在寻求一种能兼顾家庭和孩子的就业方式,如微商、社区团购等。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方式基本局限于家庭内部。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自我实现,或以牺牲家庭其他成员为代价,或以高度要求自己为代价,或以牺牲更低阶层的女性为代价,缺少来自外部的公共支持。
如何为身为母亲的女性留出更大的自我空间?这是全社会的问题。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对儿童和家庭更为友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需要我们将儿童视为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从而提供更具公共属性的抚育支持;这也需要我们对性别平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不是两性一模一样才是平等,而是要看差异,鼓励双方承担平等的家庭照料责任。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一种更具社会公共性的、扎根社区的、多主体合作的协力育儿体系,使更多人愿意、敢于当母亲,使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也使女性有更多元、更通达的自我实现途径。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焕英“曾经的光芒式微了”,是因为她被卷入了在高度竞争环境下抚育孙辈们的工作。
B.女子一旦结婚生子,“母亲”的身份就意味着需要压缩独立个体的自我空间,让渡全部自我。
C.相比于上一代,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有了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可拥有充足的个人空间。
D.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比改革开放前的女性在“做母亲”和“做自己”之间更难寻找到平衡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影片《你好,李焕英》,是为了引入探讨女性作为母亲角色与自我角色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突出当代女性与上一代女性相比,遇到了更为巨大的社会变化情况,所以,当代女性更难实现自我。
C.文章以代际支持、雇佣家政工人、微商等自我实现方式为例,是为了证明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自我实现方式基本局限于家庭内部,缺少来自外部的公共支持。
D.文章从影片引入探讨的中心问题,再分析产生女性作为母亲角色与自我角色之间的矛盾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李焕英”们无法成就自我,她们对家庭的付出实在令人感动。
B.养育责任主要压在母亲身上,跟“男主外,女主内”等社会观念未彻底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C.许多家庭选择让爷爷、奶奶带孩子,是想让孩子的母亲获得更大的自我实现的空间。
D.作者可能会支持建立3岁前婴幼儿抚育社会支撑体系,从而提升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组卷:9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日)
材料二
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
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500克。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们没办法解释,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很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是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材料三
自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
(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1)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
B.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C.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
D.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的报道重在呈现此次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况、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
B.“红星新闻”重点抓住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报道,以此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C.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化意义。
D.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助于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提振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
(3)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9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英雄
古昊“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云峰点着烟,沉默了一会儿,把问题抛给我。
云峰是个沉闷的人。他调进我们栖霞寺管理处一个多月了,才说了不超过10个字。平时,我和云峰在寺院里察看时,他总是会和虔诚的香客们一起双手合十,默念着什么。直到一场午雨后,他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才知道,他默念的其实是一个名字:小陆。而名字背后的故事,我没有主动问他。
但对于云峰的疑问,我真的入心了,上网查阅资料,据有死亡体验的人描述,人在死前会有飞翔的感觉,身边会出现鸽子或者大雁,甚至会有祥云。
“真的吗?”云峰听了,眼睛紧盯着我,“这要是真的多好!”但我不相信,只是嘴上没说罢了。
云峰把烟头在烟灰缸用力掐灭,又拿起茶杯浇了些水说,我跟你说说小鹿吧。
“他应该活在舞台上,而不是战场。”云峰说的是他的战友小陆。云峰说他乎时喊他其实叫的是“小鹿”,皮肤白净,身材高挑,手脚修长,走起路来脖子笔挺,步态轻灵,似乎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飞起来。
那时,三年兵云峰和新兵小鹿,并没想过,自己真的会走进战火硝烟。那时,连长和指导员正在描绘开水渠、种蔬菜大棚的宏大蓝图,准备送小鹿到农校学习采树种植,让云峰去买十来头小猪养起来,让战士们多吃猪肉,多吃果蔬。
第二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没啥两样,天空是蓝的,水是清的,风是柔的。而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天空已经失血,硝烟弥漫,满目荒芜。二连接到上级命令:准备上前线轮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官兵们迅速转入战前训练,卧雪爬冰,风从身上刮过的时候都是带刀带刺的,每天早上的五公里全副武装,到达终点时,鞋子里能倒出水来。他们还学了几句缴枪不杀、放下武器这样的“洋话”,这些都是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才能用得上的话,简短却滚烫有力。小鹿学得快,心里却更添了几分紧张。看着小鹿时常紧闭的嘴角,云峰忍不住想笑。
云峰本就是个黑大汉,三个月的集训下来,变化并不大,小鹿白净的脸已经变得粗糙干裂。早上,又一趟五公里越野跑下来,云峰扔给小鹿一根“红塔山”,“抽一支,解乏”。小鹿朝天上吐出一口浓痰,却软沓沓地摆手。云峰就笑:“抽吧,上去了,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小鹿没想过能不能回得来的事情,他是一心想着要去农校的。但小鹿还是接过烟,这是他抽的第一根烟。小鹿吧唧着嘴,那种表情,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乏。
6月的雨天,二连跟随大部队的车队从驻地出发,路两边的树,急匆匆地向后跑去。在雨停之后,云峰看见小鹿悄悄地抹眼泪,自己不禁眼眶也湿了。他们都没有把要上战场的事告诉给家里,云峰知道,小鹿肯定也是想起爹娘了。
汽车改换列车,列车又改换汽车,从雨天驶过晴天,从土路驶上盘山路。凌晨时分,部队到达驻守阵地。这里是一个山窝,周围山峦叠翠,雾气弥漫,凉风习习,站在山脚,人就像跌落在海底。
战争是个坏孩子,你不知道它啥时候就怒火冲天。当第一颗炮弹在掩体外爆炸,把碗口粗的松树削成两截时,云峰的耳膜似乎要震破了,小鹿眼时紧紧盯着那半截树桩,脸色苍白。
战争就这样急速抵近。云峰和小鹿分在一个战斗班,冲锋陷阵,吃饭睡觉,两人形影不离。几天摸爬冲杀之后,小鹿慢慢地松弛下来,烟一根一根地抽着,把云峰的那句话挂在嘴上,“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
那晚上,只容得下两人的掩体外,月亮格外温柔,月光洒满一地。难得的宁静,云峰很快就睡着了。云峰的梦里没有战争,只有几头小猪仔在哼哼。
天热起来了,丛林里的蚊子倒不是最难受的。对小鹿来说,战场的尸臭味是最让他难受的。一场战斗下来,残肢、血流的血腥味道,会像鸟爪一样挠嗓子眼儿,而不是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简单。
正午,太阳正烈,战火稍作停顿,官兵们抓紧时间吃饭。对战士们来说,猪肉罐头就是美味了。小鹿打开罐头,边吃边从外面走进掩体,鼻子左闻右闻的,今天的尸臭味咋这么重呢?
云峰瞄他一眼,你看看你肩膀。小鹿一扭头,脸都黑了,敌人的一小块残肉正落在肩膀上。小鹿扔掉手里的罐头,“哇哇”地将嘴里的那口午餐肉全吐了,脱下衣服扔到边上。光着膀子的小鹿,闪电一样的疤痕,从肩膀划到腰眼上。那以后,小鹿的胃里就没有过肉了。
阵地继续向前推进,战斗越来越惨烈。树梢的天开始黑下来的时候,小鹿和云峰从左右两侧向高地匍匐,子弹、炮弹在空中炸裂、尖啸、飞掠。
一朵云在树梢躲避的当儿,一枚炮弹在小鹿身边炸响。云峰眼睁睁地看着,小鹿被掀到空中,人被拦腰削成了两截。半空中的小鹿,没有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在空中喊叫,而是静默的,就像刚刚抽过一根“红塔山”后的沉默--不仅会有鸽子、大雁,还会有祥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文章以设问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闪电一样的疤痕”,看似闲笔,却写出了战士的伤残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
C.“抽烟”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云峰和小陆在战场上抽烟,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
D.结尾想象小陆被炸到空中时有鸽子、大雁、祥云出现,照应前文,结构完整,也体现了主题。
(2)文章以“我的英雄”为题,请分析其内涵意蕴。
(3)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试举三例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组卷:19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费孝通先生书写《乡土中国》的年代,① ;而如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城市更加能表征现代化中国。而孩童教育作为一条纽带,串起了城市家庭与学校选择、学区房购买、辅导班消费等之间的关联,并且重构了城市家庭角色分工和制造了新的冲突。多数家庭的教育焦虑与冲突都在于过于放大了教育的功用,教育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可承受之重。几乎每个教育阶段都是盯着孩子的将来和家庭的目标,而教育的当下意义被严重忽略了。多数的城市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理想路径是在接受四个“一流”教育——一流幼儿园、一流小学、一流中学、一流大学,然后再换来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无论是英国版还是日本版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都发现:即使早期都普遍重视教育投入,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还是都成了普通人。荷兰教育家比斯塔写过一本书,叫《教育的美丽风险》。他认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② 。但是这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100%安全无风险的教育,可能再也没有什么教育可言,③ ,正是受教育者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到的。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其构成排比句式,保持文段语意完整。组卷:10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精神代表:
1921年:“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
1950年:“敢于斗争、不畏艰苦、忠诚祖国”的抗美援朝的英雄精神;
2020年:“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登山精神;“追逐梦想、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2021年又诞生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学校团委准备举行“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的主题活动,请你代表学校团委给全校学生写一篇倡议书。
(2)共青团某市委召开“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座谈会,请你以高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