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组卷:11引用:20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者,应做好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应整合创新资源。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创新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应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人民日报》2021年3月24日)材料二:
以量子计算、量子测量和量子通信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图表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材料三:
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中国天眼”FAST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标志着“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
“中国天眼”的开放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FAST是有着自主创新基石的国之重器,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基本实现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新时代中国科技蓬勃发展,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辅相成。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中国天眼”的开放,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上。FAST对全球天文学家的正式开放,将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开放的“天眼“开放的中国》,《经济日报》2021年4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需要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统筹协调,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
B.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既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工作,也要“引进来”,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创业。
C.量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五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D.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从设计到技术的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创造;从材料到建造实现国产化,体现中国制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我国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B.我国量子通信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的研究虽然也位居前列,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C.虽然我国在量子计算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量子计算领域的企业数量并不突出,国家需要投入资金扶持企业发展。
D.中国科技发展要注重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自主创新需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开放创新可以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3)在我国“十四五”期间,企业自身应如何走好科技创新之路?请结合材料概括。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燕食记
葛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〇〇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2)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3)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组卷:17引用:8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即将开始的辩论赛中,正方观点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请从以下各项中选出与正方观点保持一致的两项( )
组卷:1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价值产生自信,自信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
1921,红船起航,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不断吐故纳新,始终勇立潮头。党员队伍从最初的五十多人发展到今天的九千多万。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人都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国家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个人小目标的实现撑起国家的大自信。
作为高三学子,历经12年的求学生涯,一步步成长,面对人生大考,你对于“自信与成长”有哪些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8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