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三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5 3: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纯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性”是统领《边城》内容的灵魂,但沈从文所说的人性的内涵应该是一种纯粹自然、美好的人生形式。
    B.沈从文创作《边城》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其实是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C.作者支持多数评论者的观点,认为立论时只抓住一些亮丽的词语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可以忽略“不悖乎人性”这一点。
    D.《边城》的结尾在人意料之外,可以说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这个悲剧是由天保出门闯滩意外落水死亡导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作者创作和作品本身的故事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如何准确把握作品内蕴。
    B.第二段要论证的观点是,《边城》不仅讴歌了湘西的人性美,也揭露了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文本引用劳伦斯的话属于引证法。
    C.道理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本文通篇结合沈从文的《边城》来讲道理,没有举例论证,说理清楚明白,让人心服口服。
    D.这篇短文的论证语言十分的生动形象,说理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些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体现了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这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这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
    B.《边城》悲剧的结局,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而“命运的不确定性”源于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这痼疾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
    C.沈从文讴歌的边城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那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下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所以《边城》充分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D.《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看不到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14日至15日,一场十年不遇的沙尘暴先后袭击蒙古国、中国,吹得人们措手不及。通过沙尘遥感动态监测可知,此次沙尘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与短时间内空气由暖变冷的异常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近期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加之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先后出现大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此外,与中国毗邻且在上风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大面积荒漠化土地,是境外重要沙尘源。
          多位气象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此次异常天气现象的罪魁祸首。北极上空的平流层极地涡旋就像家长一样,管着冷空气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也越能把冷空气牢牢锁定在极地。可是近年来,北极随全球气候变化而变暖后,极地涡旋对冷空气的束缚力减弱,缺乏“管束”的冷空气变得不稳定,原本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冷空气会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甚至碎裂,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多发。
    (摘编自《一场沙尘暴,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引共鸣》,《参考消息》2021年3月25日)材料二: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突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土绿化的持续推进、沙区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沙尘天气日数呈现减少趋势。
          近年来,中国沙漠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尼龙网格沙障、仿真植物沙障、网格袋沙障、化学固沙剂治沙等新技术,同时有效配合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技术,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蚀量,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显著作用。生活在沙漠周边及腹地的农牧民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均会加速土地沙化,加剧沙尘暴的发生。所以,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摘编自姚泽《认知沙尘暴  敬畏大自然》)
    材料三:
          沙尘暴从远古至今时有发生,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天气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沙尘暴将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沙尘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沙尘暴在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从而促进生物繁殖体的扩散。在输送过程中,随着风速的减小,质量小的沙尘粒子就会降落到海洋中,成为浅水中浮游生物和深海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来源。同时,沉积到陆地上的沙尘粒子成为了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矿物质无机营养源。沙尘粒子可把酸雨沉降的一些酸性物质中和,缓冲土壤酸化过程。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彻底地消灭沙尘暴,难以保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应注重研究人类环境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在如何将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的基础上,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同时,研究在沙尘暴发生的过程当中如何消除因人类干扰导致的富集诱导作用。这些将对今后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潘霞、高永《沙尘暴防治中的若干问题探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场十年不遇的沙尘暴,与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少、大风天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B.沙尘暴从远古至今时有发生,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天气现象。目前,通过气象技术可以判定异常天气的根源。
    C.北极变暖后,冷空气变得不稳定,原本集中的冷空气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甚至碎裂,导致了极端天气。
    D.沙尘暴有突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我国采取各种措施使沙尘天气逐渐减少,最终将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对冷空气的束缚力就越弱,冷空气就会越不稳定。
    B.随着风速的减小,沙尘暴携带的沙尘粒子中质量小的部分就会降落到海洋中,海洋生物才有了食物来源。
    C.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会对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彻底地消灭沙尘暴,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
    D.沙尘暴具有两面性,既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它充分研究,趋利避害。
    (3)请结合材料概述如何防治“沙尘暴”。

    组卷:13引用:8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生发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除了对人物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B.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C.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2)小说多处写“雪”有何作用?
    (3)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玻璃上雕刻花纹是很不容易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石,即二氧化硅,它不怕盐酸、硫酸、硝酸甚至王水的侵蚀,只有苛性碱才能略微腐蚀玻璃的一层表皮。①
     
    ,需要依靠一种会“啃”玻璃的化学物质——氢氟酸。
          首先在玻璃器皿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致密的石蜡,然后用工具小心地在蜡层上刻画图案,使要雕刻部分的玻璃裸露出来。这时把适量的氢氟酸涂在没有蜡层的表面,②
     
    ,就会把玻璃“啃”去一层。最后去除石蜡,玻璃器皿上就呈现出先前所设计的花纹了。
          ③
     
    ?原来它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会冒烟的液体,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腐蚀性非常强,能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氢氟酸还对硅化合物具有强腐蚀性,因为它可以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借它来实现在玻璃上雕花的目的,而这是其他强酸做不到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以“氢氟酸”开头,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信息。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组卷:2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美,治好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反观当下,类似“颜值即正义”这类畸形的价值观仍然大行其道,甚至于只要颜值够高,即使犯了罪也有人同情。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式”追捧行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已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8引用:2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