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卷(一)

发布:2024/11/30 19:0:1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一振聋发聩的提问,引发文艺工作者的诸多省思,也擂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征鼓。
          我感到,“文艺高峰”问题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特别是放在历史与今天、文艺与社会、文艺发展与创作规律等研究视野里,都会与此话题发生联系。沿着总书记关于“高原和高峰”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我在想,“高峰”绝非可以短时间内堆垒而成,它是伟大的地球力量使然,是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的结果。“造山运动”形成的山系往往以隆起的高原为巨大的底座,在漫漫高原的底座中心,一定会耸立着连绵不绝的高峰。也因此,真正的高峰都不是孤峰,他有众多可以比肩的兄弟,从而形成团结壮丽、向上升腾的景象。
          文艺发展史上的“高原”和“高峰”,也可以当此理解。
          推动形成文艺“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个人之手、团队之手的一部部文艺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定是对接、传递、参与、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艺才华,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会选出其最佳的代言人,借腹生子,作为自己在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文艺作品不朽的灵光,来自孕育她的“母亲”,更来自那个仿佛无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但可能更为关键的“父亲”。文艺家只有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深入生活的一线,如同那些崛起的伟大山系,在板块撞击最猛烈、最短兵相接的锋面中“受孕”,才可能诞生出具有传奇生命的巨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史,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
          一是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巨大挑战或生死存亡的关键之际。社会的方方面面会激发出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参与到全方位的应战当中。优秀的文艺家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而是冲锋陷阵到最前沿,用自己的作品凝聚民族和人民的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
          二是开放的盛世。文明互鉴、文化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极大地解放人们的心灵,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带来骤然绽放的创新和变化。而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确立坚定的主体地位,在这时,消化和转化能力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
          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最为丰沛的时代。和停滞、封闭、沉闷、缓慢似乎已经凝固的历史时间相比,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变化、整个社会的日新月异,会带来一种历史速度、一种时代激情、一种强烈的希望。在这时,受到时代刺激和激励的文学和艺术,经受更多的春光雨露,也会成长得更加繁荣茂盛和多姿多彩。
          我不及枚举更多,只是感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的出现,可能具有滞后性,可能在尘埃落定、大浪淘沙之后。同时,高原和高峰,往往人烟罕至,并不容易得见和识别,真正触达需要耐心和韧性。文艺创作是历史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沉淀。他是风之子,扶摇直上,冲在最前面;他也可能是殿后的那个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默默清扫巨大的历史留出的空场。
    (摘编自《文艺高峰出现在大浪淘沙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明确表达了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极度不满,引发深思。
    B.“高峰”是因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才得以耸立在高原底座中心,并非堆垒而成。
    C.充分反映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是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
    D.开放盛世的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及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共同促成了文艺作品高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习总书记振聋发聩的提问引出问题,既有现实针对性,又从政策层面引人重视。
    B.文章多次提到“我感到”“我在想”等,表明作者并不确定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严谨。
    C.文章运用多处比喻,有力论证了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推动了文艺“高峰”形成。
    D.文章既有道理分析,又有史实总结,立足当下,纵观古今中外,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高峰”与多话题的联系性说明这的确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B.高原、高峰作品一定感受和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同时也与个人、团队有关。
    C.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相对于凝固的历史时间,更能带给人以希望和成长。
    D.作者认为,只有拥有耐心和韧性,才有可能真正看到文艺“高原”和“高峰”出现。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记者:3月1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请问军队医学科研力量在研发疫苗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任国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对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高度重视,要求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民军队牢记宗旨,闻令而动,1月26日,派出以陈薇团队为主的军队医学科研力量紧急奔赴湖北武汉。1月30日,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一方面参与病例核酸检测,另一方面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3月16日,军队研发的新冠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这标志着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军队医学科研力量以护卫人民生命健康为根本履行职责使命,以战斗姿态投入样本检测、风险评估、疫情研判等重大任务中,以科学精神开展药物、疫苗、抗体、检测试剂等应急科研攻关,为新冠疫苗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军队医学科研力量将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强疫苗科研工作,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国防部回应》)材料二
          志愿者招募的范围是18至60周岁的健康成人,所有志愿者均为自愿报名,成为受种志愿者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提前筛查、现场体检入排、疫苗接种及留观。在初筛通过之后,在体检现场,志愿者需要进行信息登记、知情同意、初选判定、采血、关于身体状况的检查、核酸检测、CT检查及二次入选判定这一系列过程,一切顺利才能最终接种。
          27岁的武汉退役军人朱傲冰成为了中国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临床试验志愿者。他说:“不管退伍多久,身上的责任依旧在。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要挺身而出。”武汉大学保卫部职工任超是中剂量组接种的第一名志愿者,他接种的动力来自医护工作者(他是接送医护工作者的志愿者),“我在汉阳医院送一名女医护人员下班,当时她可能是实在憋不住了打了喷嚏,不停地跟我说对不起,说肯定不会是病毒。我当时突然就觉得很心酸。这是一帮在一线为我们拼命的人。我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作为我来讲,也想能够做点什么来感谢大家。”
    (摘编自《108名I期新冠疫苗志愿者完成接种,招募前研发团队7人已应急接种》)材料三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8月11日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为抗击疫情,她带领团队研发重组新冠疫苗,在国内和国际分别率先进入I期、II期临床试验,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据央视最新发布的消息,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陈薇表示,疫苗是给健康人用的,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团队做大量研究验证临床安全风险最低化。“把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有信念和信心!”
          8月6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曾表示,当时全球约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26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六种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三种来自中国,短期内取得如此成果是难以置信的。
    (摘编自《陈薇团队疫苗的好消息来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军队主动出击,派出以陈薇团队为主的科研力量紧急奔赴湖北武汉。
    B.为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运行。
    C.志愿者初筛通过后还需要进行信息登记等一系列过程才可能顺利接种。
    D.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分别率先进入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陈薇团队为主军队医学科研力量牢记人民军队宗旨,投身新冠疫苗研发,不到两个月就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B.严格来讲,作为临床试验的第一批志愿者朱傲冰等人应该属于第二批疫苗接种者,研发团队成员是第一批疫苗接种者。
    C.奉献精神会“传染”,武汉大学职工任超就是受一线拼命的医护工作者传染才有了做点什么来感谢大家的愿望,报名成为受种志愿者。
    D.全球各国人民都在积极投入新冠疫苗研制工作中,成果显著,对此世卫组织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满意。
    (3)结合材料概括,促成我国新冠疫苗快速进入临床试验的因素有哪些。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许玉兰嫁给许三观已经有十年,这十年里许玉兰天天算计着过日子,她在床底下放着两口小缸,那是盛米的缸。在厨房里还有口大一点的米缸,许玉兰每天做饭时,先是揭开厨房里米缸的木盖,按照全家每个人的饭量,往锅里倒米,然后再抓出一把米放到床下的小米缸中。她对许三观说:“每个人多吃一口饭,谁也不会觉得多;少吃一口饭,谁也不会觉得少。”
          她每天都让许三观少吃两口饭,有了一乐、二乐、三乐以后,也让他们每天少吃两口饭,至于她自己,每天少吃的就不止是两口饭了。节省下来的米,被她放进床下的小米缸。原先只有一口小缸,放满了米以后,她又去弄来了一口小缸,没有半年又放满了。米放久了就要长出虫子来,所以床下两口小缸里的米放满以后,许玉兰把它们倒进厨房的米缸里。然后,她坐在床上,估算着那两小缸的米有多少斤,值多少钱,她把算出来的钱叠好了放到箱子底下。这些钱她不花出去,她对许三观说:“这些钱是我从你们嘴里一点一点掏出来的,你们一点都没觉察到吧?”她又说:“这些钱平日里不能动,到了紧要关头才能拿出来。”
          许三观对她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你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许玉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遇到那些倒楣的事,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着一条退路……”“再说,我也给家里节省出了钱……”
          许玉兰经常说:“灾荒年景会来的,人活一生总会遇到那么几次,想躲是躲不了的。”
          当三乐八岁,二乐十岁,一乐十一岁的时候,整个城里都被水淹到了,水灾过去后,荒年就跟着来了。刚开始的时候,许三观和许玉兰还没有觉得荒年就在面前了,他们只是听说乡下的稻子大多数都烂在田里了,后来到城里来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才真正觉得荒年来了。每天早晨打开屋门,就会看到巷子里睡着要饭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样,那些面孔也是越来越瘦。
          城里米店大门有时候开着,有时候就关上了,每次关上后重新打开时,米价就往上涨了几倍。没多久,以前能买十斤米的钱,只能买两斤红薯了。丝厂停工了,因为没有蚕茧;许玉兰也用不着去炸油条了,因为没有面粉,没有食油;学校也不上课了,很多饭店都关了门。
    “好在床底下还有两缸米……”许玉兰说:“从今天起,我们不能再吃干饭了,我估算过了,这灾荒还得有半年,要到明年开春以后,地里的庄稼都长出来以后,这灾荒才会过去。家里的米只够我们吃一个月,如果每天都喝稀粥的话,也只够吃四个月多几天。剩下还有一个多月的灾荒怎么过?总不能一个多月不吃不喝,要把这一个多月拆开了,插到那四个月里去。趁着冬天还没有来,我们到城外去采一些野菜回来,野菜撒上了盐就不会烂,起码四五个月不会烂掉。家里还有一些钱,我藏在褥子底下,这钱你不知道,是我这些年买菜时节省下来的,有十九元六角七分,拿出来十三元去买玉米棒子,能买一百斤回来,把玉米剥下来,自己给磨成粉,估计也有三十来斤,玉米粉混在稀粥里一起煮了吃,稀粥就会很稠,喝到肚子里也能觉得饱……”
          许三观对儿子们说:“我们喝了一个月的玉米稀粥了,你们脸上红润的颜色喝没了,你们身上的肉也越喝越少了,你们一天比一天无精打采,好在你们的小命都还在。你们到邻居家去看看,再到同学家里去看看,每天有玉米稀粥喝的已经是好人家了。你们整天都在说饿、饿、饿,就是因为你们每天还出去玩,你们一喝完粥就溜出去,我叫都叫不住。从今天起,喝完粥以后都给我上床去躺着,不要动,一动就会饿,你们都给我静静地躺着,我和你们妈也上床躺着……我不能再说话了,我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刚才喝下去的稀粥一点都没有了。”
          许三观一家人从这天起,每天只喝两次玉米稀粥了,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别的时间全家都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一说话一动,肚子里就会咕咚咕咚起来,就会饿。不说话也不动,静静地躺在床上,就会睡着了。于是许三观一家人从白天睡到晚上,又从晚上睡到白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城市人的视角来写农村的饥荒,或是巷子里要饭人的变化,或是丝厂停工、饭店关门,无一不是农村闹灾的侧面再现。
    B.作者善用“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种类似反复句式,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事语言,均不例外,有增强画面感之实,却无繁复之嫌。
    C.小说开篇许三观对妻子做法不以为然,文末却说“每天有玉米稀粥喝的已经是好人家了”,写出许三观的知足及对妻子未雨绸缪的崇敬。
    D.小说没有尖锐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展现以许三观一家为代表的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又映射着历史。
    (2)意大利《日报》评价“这部小说是一出悲喜剧,使人悲喜交加。”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主题。
    (3)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描写占了很大比重,请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组卷:1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应用

  • 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当前,我们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道家道教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美感。“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组卷:9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江苏省举办的高中生作文大赛中有一道作文题目是《书里书外》,孙善网老师为大赛做指导,他强调:“这里的书,应当是文学名著或者理论经典。”作文收上来,一篇《阅读是自己的》让孙老师一惊,这篇文章有流畅的文笔、神来的表达、至真的呼唤,更有作者内心世界真实的流露。但文章记叙的阅读书目中,没有一本是语文老师眼里的名著,如阅读书目包括:《查理九世》《怪物大师》《斗破苍穹》《斗罗大陆》《龙族》等。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作者读得津津有味,对他的影响也是奇妙、独特而又积极的。
          班里准备召开一场“中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的讨论会,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