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2022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二)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B.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C.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D.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越”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两个民族。《史记》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C.“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庙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D.“远夷”中的“夷”,是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自称华夏,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5)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组卷:38引用:6难度:0.4
-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乙)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B.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C.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D.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所与尽害政之人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惠卿以为是耳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C.而欲置之左右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A.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水腾涌的样子) B.辟邪说,难壬人 (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C.光外托劘上之名 (削弱皇帝) D.胥怨者民也 (小吏怨恨)
A.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反驳。
B.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为征求大臣的意见,就亲自去拜访了王安石,听取他的看法。
C.司马光认为皇帝过于器重王安石、韩绛和吕惠卿,使得他们独断专行,对此皇帝表示赞同。
D.从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持立场、全力维护变法的改革者的形象。
(5)下列有关文段甲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提出谏议规劝,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6)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②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7)王安石认为不能重用司马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组卷:18引用:5难度:0.6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材料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①
宋•司马光
①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②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高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③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注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
材料三: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1)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为以下加点词选取对应义项的成语。
①度义而后动
②夫议法度以授有司
A.宽宏大度
B.审时度势
C.虚度年华
D.贪墨败度
(2)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故今具道所以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C.但恐介甫之座
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
(3)把材料一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4)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忍胁/以威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5)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
(6)材料一、材料二均为驳论文,请结合两文内容对驳论文的批驳方式作简要概括。
(7)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王安石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半山羁旅词选》
B.《荆公诗余》
C.《拗相公送别》
D.《临先生绝句》
(8)简要概括材料三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组卷:16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