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某校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44引用:2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钢
    陆颖墨
    [前情概说:金钢本是西沙守岛部队的军犬,跟随礁长钟金泽已经五年零八个月。军犬为西沙守岛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沙的守礁部队也试着让军犬上岗,但是没有一只军犬能在南沙呆够两个月的试训期。为了打消部队领导准备研究“电子狗”来代替军犬的念头,钟金泽在用了六个月时间熟悉南沙环境后,才带着金钢来到南沙守礁,希望金钢能突破极限,呆满三个月的轮换期,守礁成功。但金钢在最后几天却因恶劣环境失去控制,做出伤人行为。因为台风,不能用船只撤离岛礁,只能按照命令就地处理(击毙)。但钟金泽希望金钢能够自己顺着海流漂回西沙]
          战士们都到了平台,钟金泽看了一下表。哦,该升旗了。升旗时间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南沙的纬度在祖国的最南端,而这个礁盘,经度和北京相当。所以战士们常说,他们天天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今天,钟金泽破例让金钢站在他的前面,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钟金泽仰望和太阳一道升起的国旗,心里一动。在队部,有几十面崭新的国旗,还有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这些国旗飘扬的时间,多的二十多天,少的也有几天。一直被紫外线照射的,红色变淡;雨打日晒的,颜色就不均匀了;也有经历狂风巨浪的,旗面会有破损。每一面国旗,在钟金;泽眼里就是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沧桑的壮美。每一个守礁士兵回大陆时,都会得到一面换下来的国旗。上次守礁六个月,钟金泽从中挑出了一起经历台风的那面国旗。
          早饭后,他把金钢领到救生筏前,开始布置任务。
          金钢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地用脸靠近钟金泽的腿,无声地接受了指令。钟金泽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是金钢最后一次接受他的命令。回想起这么多年一次次给它下达命令,金钢总是这么无条件地接受。
          接下来,钟金泽和刘岩立即带着金钢到筏子上,开始复习漂流中的各种训练科目,包括筏子被巨浪打翻后怎么从筏子底部逃生等。金钢都熟练地完成了。
          傍晚,为了让金钢好好休息、积聚体能,钟金泽给它吃了两片安眠药。
    “三点五十五了!”刘岩提醒钟金泽。钟金泽回过神来,看了下表,告诉自己:金钢漂流出发的时间到了。橡皮筏子上,老兵按天数用绳子系好了一包包食品和软包装的饮料、淡水。绳子很牢,即使浪把筏子打翻,食品也不会丢失。用前爪配合牙齿解开绳结,是金钢干了很多年的老把式了。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昨天的安眠药,让它睡了个好觉。
           一片乌云突然从西边过来,渐渐地遮住了半边星空,也遮住了半个海面。下雨了,和自己膝盖预测的一样,是毛毛细雨,这小雨要持续两天,像是暴风雨的前兆。但对于金钢来说,在这炎热的南海海面,小雨就是甘霖。钟金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对刘岩说:“送行吧。”
          刘岩叫了声“金钢”,金钢晃了晃脑袋,知道自己该走了。作为饯行,刘岩拿出一个食品包,金钢熟练地打开,几分钟就把它们消灭了,而后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扬起头,面朝大海。
          橡皮筏子已在水中,金钢跳了上去。刘岩解开缆绳。
    “等一下!”身后传来一声叫喊,一听就是小周。不知什么时候,所有的战士都站在了身后。
    “金钢!”小周顺着台阶,冲到小码头上。金钢也回过身去,跳上了码头,和小周紧紧拥抱起来。“金钢,记住,你给我好好地漂流,退伍了咱们在一起做邻居。”小周哽咽着说。
          时间不等人。钟金泽假装没事人一样走下去,大声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漂流一回,还能难倒咱金钢?过了台风期,还能见面。”他的声音很轻松,像是在安慰小周,其实他是在安慰自己。
          像预测的那样,海流跟着寒流准时来了。黑色的筏子一下漂了出去,五米、十米、二十米,几分钟后已到了百米之外。“是向北!是向北!”大家都欢呼起来。
          一片更大的乌云过来,遮住了整个天空,海面也失去了光亮。救生筏看不见了,十二名官兵依然站着,一动不动地目送。凉凉的细雨拂打着他们的脸庞。
          不知过了多久,钟金泽轻声说:“回去休息吧。”部队没有动,他又大声说了一句,“解散!”
          部队还是没有动,一名战士捧出一面国旗说:“礁长,升旗的时间到了。”还是这面国旗。钟金泽马上说:“换一面新国旗。”他把战士手里的国旗接过、收好。这一面国旗,钟金泽是为金钢保存的。
          忽然,钟金泽的心头一紧;在礁盘的边际泛起了一道道白线,凭经验,白线的距离告诉他浪高在八十厘米左右。浪突然来了,金钢的漂流将加快,而风浪还会不会加大呢?
          钟金泽久久伫立在平台上,透过蒙蒙的细雨,牢牢盯着礁盘那边一道追着一道的白浪……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钢在西沙守岛守了五年多,到了南沙守礁后却连三个月的轮换期都坚持不下来,这是由于金钢的军犬生涯太长的缘故。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故事情节,在看似平实安静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战士们对金钢强烈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C.“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一方面是不忍心打扰金钢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不忍心让金钢独自漂流回西沙。
    D.小说中描绘了南沙岛礁上陌生的环境,讲述了守礁战士和军犬的传奇故事,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陌生的阅读体验。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守礁战士和军犬金钢合起来写,互为补充,表现出中国边防战士这一群体昂扬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的绝对忠诚。
    B.小说中画横线文字对海上的天气状况做了描绘,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在金钢独自漂流大海前紧张、压抑的氛围。
    C.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尾,以钟金泽盯着白浪结束,表明了他对金钢的绝对信任,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回味无穷之效。
    D.小说的文字朴实而灵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如猎猎飘扬的国旗、台风来临前的大海、临走前金钢的动作神态等,都历历在目。
    (3)小说对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本文节选自《蓝海金钢》,被评为“写给儿童的军旅传奇”,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儿童小说。请结合文本,从儿童成长、教育和接受角度谈谈作品有哪些优秀之处。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人。父嵩,天水太守。范,世祖时给事东宫。高宗践阼,追录先朝旧勋,赐爵永宁,加宁远将军。以治礼郎奉迁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庙,进爵为子。
          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南征,范为左司马。师次无盐,戍主申纂凭城拒守。识者佥以攻具未周,不宜便进。范曰:“今轻军远袭,深入敌境,无宜淹留,久稽机候。且纂必以我军来速,不去攻守,谓方城可凭,弱卒可恃。此天亡之时也。今若外潜威形,内整戎旅,密厉将士,出其非意,可一攻而克之。”白曜曰;“司马之策是也。”遂潜军伪退,示以不攻。纂果不设备。于是即夜部分,旦便腾城,崇朝而克。白曜将尽以其人为军实。范曰:“齐四履之地,世号‘东秦’,不远为经略,恐未可定也。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宜先信义,示之轨物,然后民心可怀,二州可定。”白曜曰:“此良策也。”乃免之。进次肥城,白曜将攻之。范曰:“肥城虽小,攻则淹日,得之无益军声,失之有损威势。且见无盐之卒,死者涂炭,成败之机,足为鉴矣。若飞书告喻,可不攻自伏;纵其不降,亦当逃散。”白曜乃以书晓之,肥城果溃。白曜目范于众曰:“此行也,得卿,三齐不足定矣。”
          军达升城,青州刺史沈文秀遣张元孙奉笺归款,请军接援。白曜将遣偏师赴之。范曰:“桑梓之恋,有怀同德。文秀家在江南,青土无坟栢之累。拥众数万,劲甲坚城,强则据战,势屈则走。师未逼之,朝夕无患,竟何所畏,已求援军?且观其使,词烦而颜愧,视下而志怯,币厚言甘,诱我也。若不远图,惧亏军势。未若先守历城,平盘阳,下梁邹,克乐陵,然后扬旌直进,何患不壶浆路左以迎明公者哉!”白曜乃止。遂表范为青州刺史以抚新民。还朝,年六十二,卒于京师,曰穆。
    (《魏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B.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C.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D.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桑梓,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以“桑梓”借指故乡。
    C.壶浆,即箪食壶浆,意指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与“箪食瓢饮”同义,常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D.谥,是封建时代,一个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评定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范随慕容白曜出征,他不迎合主帅,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他的帮助下,慕容白曜分别夺取了无盐、肥城、升城。
    B.在攻克无盐城后,慕容白曜想把俘虏来的敌军士兵发配至远方,郦范却主张应该从长远考虑,对俘虏首先要讲信义。
    C.在攻占肥城的时候,郦范认为肥城可能会吸取无盐城失守的教训,拼死抵抗,不如用书信开导守将。这一建议最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在攻打升城的时候,敌人假装归顺,被郦范及时识破,他劝说慕容白曜停止派遣偏师援救升城,先攻打其他城池,从气势上征服升城的敌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曜目范于众曰:“此行也,得卿,三齐不足定矣。”
    ②且观其使,词烦而颜愧,视下而志怯,币厚言甘,诱我也。
    (5)慕容白曜是如何攻克无盐城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组卷:17引用:4难度:0.5

四、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22~24题)(本题共3小题,6分)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2引用:3难度:0.2

五、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上学期,我们一同阅读研习了风格多元的中外名家小说作品,有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有通俗生动的《小二黑结婚》,有节奏紧张的《党费》,还有真实深刻的《大卫•科波菲尔》,讽刺批判的《复活》,叙事凝练的《老人与海》以及离奇又真切的《百年孤独》,领略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了解了人类精神成长的轨迹,感受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材料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今天,随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向更深、更广处拓展,文化多样化的特点更加凸显,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看待多元共生的人类文明?请结合材料,以“倡导文明互鉴,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