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8/2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所谓大众知识分子,是指随着教育普及、文化普及以及大众文化渐渐成为社会文化主流而产生的新型知识阶层。其主要特征不在于他们的平民出身,也不在于他们无权无势的实际状况,而在于他们的言说立场与文化认同——真正的平民立场以及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早已习惯了主流文化创造者、引领者的身份和权威发言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自觉放弃这一身份与地位的大众知识分子的抵制与对不受自己引领的大众文化的抵制是同步的。对于大众文化的抵制是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19世纪后期,出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政府致力于教育普及,一般民众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以前只有精英知识分子才与“读者”这个概念相关联,一般社会大众是与之无缘的。现在“读者”群体扩大了,阅读不再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特权,差不多成了全民性的能力与习惯。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报刊和书籍之书写方式的变化,这对于精英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威胁。据尼采说,贱民“吐出他们的怒气,称之为报纸”,“我们蔑视所有与读报,更不要说为报纸撰文之类相一致的文化”。
          然而,无论精英知识分子如何抵制与否定,大众文化依然以无比包容的态度吸纳着以往一切文化形式中有价值的因素。基础教育的普及造就了能够欣赏大众文化的庞大无比的群体,商业运作和科技推动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驱动力,于是大众文化就势不可挡地发展壮大起来了。在拥有巨大整合能力的大众文化面前,精英知识分子开始认真关注大众文化现象,而且许多人已经置身其中了,成了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实际上也就等于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精英立场,而这种情形正预示了“大众知识分子”的出场。
          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人人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都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可以说神木中学2021人人都是知识分子,区别只在于程度的深浅高下与专业的差异而已。大众知识分子出身于社会大众,与社会大众拥有同样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利以及大体相近的经济水平。大众知识分子不再以社会精英自居,不再热衷于想方设法与社会大众相区隔,不再讳言自己拥有与社会大众相近的审美趣味。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知识分子还有什么作为呢?
          大众文化并非民间文化,它实际上是借助于现代传媒、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集体性文化生产活动。其思想文化资源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把以往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融会于当今的大众文化之中,既是大众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使大众文化提升精神品位和文化内涵的不二法门。
          然而由于专业分工的限制,即使是知识分子,面对古今中外那浩瀚无际的典籍与各种文化形式时也只能是茫然无措。这就显示出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了。专业知识分子的介入会让大众审美文化获得专业水准,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含量和更高的文化水准,这样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产品成为一种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品,但又不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快餐”,而是包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消费品。
          这就意味着,大众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专业知识分子,从各自专业角度介入大众文化,从而成为某一学科领域古今中外经典文化向着大众审美文化过渡的中介;大众知识分子还可以以专家的身份来研究大众审美文化,向着社会大众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从而建构起大众文化内部的对话机制,使大众文化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成为有效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孵化器。因此,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大众知识分子是最理想的批评者、中介者和对话者。
    (摘编自李春青《论大众知识分子与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能够成为新型知识阶层的大众知识分子,主要是看他们的出身、政治经济地位以及言说立场与文化认同。
    B.知识分子对自觉放弃主流文化创造者与引领者身份和权威发言人地位的大众知识分子的抵制,和对大众文化的抵制是同步的。
    C.社会生产发展、教育的普及,促成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大众文化一出现,大众知识分子就随之产生了。
    D.“文化快餐”虽然可以作为大众文化代表成为文化消费品,但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分子的指导而缺乏深厚文化底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大众知识分子的定义出发,阐明真正的平民立场以及对大众文化的认同是其最本质特征。
    B.文章论述了大众文化及大众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是出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教育获得普及。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论证精英知识分子对报刊杂志写书方式改变的不满与抵制。
    D.文章在论证思路上,先论述大众知识分子的特征及产生过程,再论述其对大众文化所起的决定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知识分子的产生并非在短时期内发生,而是伴随教育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B.“阅读”作为特权的时代,教育没有普及,知识分子拥有知识,主导着文化,掌握着话语权。
    C.大众知识分子不仅是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更应对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与内涵贡献智慧。
    D.大众知识分子在审美趣味和知识水平上与普通大众并无二致,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还不足。

    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随着知识创新和发展,学科的内涵和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知识生产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广泛发生在各个学科领域,在当今全球较为成熟的5500多个学科领域中,接近一半具有交叉融合性质。比如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神经系统科学、微阵列技术等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如果说“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知识本身是在交叉融合中创新发展的,离开了其他学科的滋养和渗透,单一学科知识很难发展进步。美国物理学家瓦尔特•科恩和英国数学家约翰•波普以物理和数学工具,发展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化学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向人类展示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获得了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运用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而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T),获得了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外,我们也看到,许多重大的科研成就也都是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如人类基因组测序、“绿色革命”以及载人空间飞行等。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经历的学者接近一半,并且比例不断上升。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50%。
    (摘编自李立国、李登《设置交叉学科:打破科学割据,做彻底联合的努力》)      材料二:
          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是智能化将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紧密结合,从而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紧布局多学科交叉会聚的战略方向,既是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决胜未来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多学科力量协同解决。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被称为控制电能传输、转换的CPU,技术需求非常迫切。浙江大学组建了由电气工程学、化学、材料学、控制学、信息电子学等学科人才组成的跨界创新团队,研制完成了系列产品,并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领域,实现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吴朝晖《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材料三:
          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研究人员打破单一学术领域的界限,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学科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交叉以应对现实的复杂问题。如二十世纪DNA双螺旋结构作为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大大推进了生物学科的发展。参加这项重大研究的专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包括一位生物学家、两位物理学家、一位化学家。
          多学科参与研究有利于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发展了生物学科;华中科技大学通过新闻传播学与信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开辟了网络新闻传播方向,发展了新闻学科。
          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产生交叉学科。如面对数据处理难题,电子工程、数学、语言学等学科进行交叉,产生了计算机学科。还有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教育哲学、数量经济等,也都是通过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产生的新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均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很多交叉学科不断发展最终能够催生出更多的一流学科。
    (摘编自刘献君《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科之间的分化与融合并不是绝对的,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广泛发生在各个学科领域。
    B.学科分化在历史上也曾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根据统计,交叉性的合作研究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
    C.浙江大学组建多学科跨界创新团队完成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的研发任务,说明学科融合能促进科研。
    D.计算机、生物化学、教育哲学、数量经济等学科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多学科的融合产生的新学科。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研究方向。
    B.多学科科学家共同参与研究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科的发展。
    C.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是学科融合产生的交叉学科。
    D.华中科技大学开辟网络新闻传播方向发展了新闻学科得益于多学科大跨度交叉。
    (3)为什么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必然需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山海(节选)
    赵德发
          到了“深海一号”跟前,吴小嵩才真正明白“大国重器”的含义。虽然刘经济向她描述过,但这个网箱之大,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随辛运开从船上下到一艘橡皮艇,摆渡到网箱上。沿着一条有坡度的梁架走了几十米才到网箱正中。敬总在哗哗的浪海声里向她大声介绍,网箱周长一百八十米,养殖水位达五万立方米,相当于四十个标准游泳池。
          此时太阳已经落入海中,晚霞映照得网箱框架格外明亮,那种动人的橘黄,与大海的湛蓝、浪花的雪白形成鲜明对比。吴小嵩在网箱顶端的圆盘上转了一圈,心想,这真是大手笔、大制作。再看看脚下,海水涌流,深不见底。敬总说,网箱已经下沉到海底,让三文鱼在冷水团里度过盛夏,秋冬季节再让它浮上来。吴小蒿好奇地问,一千多吨重的大物件,怎么让它浮上来?敬总说,往钢结构的管道里打气呀。反之,注水就能沉下去。
          过了一会儿,晚霞消失,暮色沉沉,敬总让他们到养殖工船上吃饭。这条船也是大得很。有八十多米长。辛运开说,这是我国最大的养殖工船,可以看护十到二十个网箱,以后再有“深海二号”“深海三号”等等,都用这船。得知在这里工作的有十多个人,每人干满一个月才能回去轮休,吴小嵩连声说,你们辛苦,太辛苦了。
          吃罢饭又到控制室,通过监控观看网箱里的情况。屏幕上显示,三文鱼在网箱里熙熙攘攘,游来游去。敬总说,它们要在这里再住一年左右,第一箱预计产量一千五百吨。目前海关通关价格,一公斤三文鱼八十元,第一箱产值是一点二亿。以后扩大生产,价格降下来,三文鱼就会进入普通百姓的菜篮子。听了这些,吴小蒿欣喜不已。她说,全体楷坡人祝贺你们,等待着你们向全世界宣布发生在这里的奇迹。
          看看时间已到十点半,敬总将他们几位领到休息舱,给他们安排了住处。吴小嵩住的船舱,只有一床一桌,都固定在舱壁上。在船舱里睡觉,是她的第一次体验,久久没能入眠。后来似乎刚刚睡着,就被辛运开叫醒,说准备往回走了。吴小嵩迷迷糊糊,随辛运开走下这条船,再登上来这里时乘坐的渔船。她扭头看看。“深海一号”梁架上的灯成行成图,在淡淡的曙色中勾画出了它的巨大轮廓。
          辛运开说,镇长,你到舱里继续睡吧。就把她送了下去。她到一个铺位上躺下,打了几个哈欠,就毫无障碍地沉入梦乡。她竟然梦见了刘经济。还是在山大文史楼旁边的小树林里。春风悠悠,花香兼人,她与刘经济肩并肩坐着。她后来又梦见,在一个夏日傍晚,她和点点在隅城公园的湖里划船。那船很小,点点也小,只有五六岁吧。她让点点坐在身旁,自己两手操浆,一下下划着……
          吴小嵩醒来,发现身下的铺位在起伏,在摇晃。她看看表,时间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她决定上去看看,就起身穿鞋,沿着铁梯子走上去。钻出船舱。她首先看到的是一堵黑墙。那墙顶天立海,沾满云絮。墙上金蛇狂舞,响声隆隆。海风呜鸣幼吹,吹起了如山的巨浪。
          哦,来暴风雨了。她从没见过这种骇人景象,想找到辛运开,问他如何应对。她扶着栏杆,沿着船边艰难前行。就在她到达驾驶室门外时,船身突然大幅度倾斜。这时她又看见了一堵白墙。那墙飞快蹿高,扑面而来。她觉得自己一下子高高飘起,再悠悠落下。落下之后发现,船在她右前方的一道流谷里,歪歪扭扭摇摇晃晃。
          她扬起一只手,向那边大喊。想再接着喊,她被一股强大的力量裹挟,一瞬间沉了下去。再睁开眼,她看到了一个诡异的画面:深蓝色的天幕上,金蛇闪现时严重变形,呈现出温柔的样子。
          她觉得憋闷,手忙脚乱,想出水呼吸。然而刚露出脑袋呼一口气,就见山一样的海浪再度出现在面前,将她抛上波峰。她被埋进水中,奋力挣扎,再露头时刚要喘气,咸丁丁的海水就灌进嘴里,呛进气管。她反射性地咳嗽起来,但咳嗽时发现,天上的闪电全都化作金花,在她眼前璀璨绽放。
          她在心里念叨:娘,感谢你生下我。爹,感谢你让我留在世上。只是,我不能对你们尽孝了。点点,老妈爱你!不过,你向往的水下婚礼,我不能参加了。月月,如果咱俩的孩子今后继续相爱,拜托你照顾点点。她缺乏母震缺失家教,有些任性有些毛病,请你多担待……吴小嵩拼出最后的力气,张大眼睛观望,只见上方一片深蓝,金蛇销声匿迹。四周与下面,则是一片幽暗,万籁俱寂。
          此刻,一个黑黝黝的影子在她的前方出现,飞快靠近,游至她的身下。她想,这是一条大鱼?
          鳃人!吴小嵩在心里叫道。一定是鳃人潜水救援队。远远近近,还有几条黑影在游动,他们正在接近水中一个个目标。
          她感觉到了一只手,一种托举的力量。
          深蓝,浅蓝。最后是一种高远的湛蓝。那是云缝中的天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基层女干部吴小蒿的视角,让读者见证了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巨大发展,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B.小说以吴小蒿的行踪和遭遇为线索,先写她参观“深海一号”,后写她突遇风暴不慎坠海,情节的陡转增添了戏剧化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C.小说描写闪电,从“金蛇狂舞”到“金蛇闪现”再到“金蛇销声匿迹”,景物变化与吴小蒿的挣扎过程相交织,有助于表现她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D.小说叙写吴小蒿柔美温馨的梦境以及濒临绝境时的“念叨”,贴着生活褶皱展现她的乐与苦、爱与痛,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立体,便于全面认识人物。
    (2)小说末段可以改写成:“她看到了海底的深蓝和海面的浅蓝,接着看到了云缝中的天空那一片高远的湛蓝。”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3)美学家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其内涵可以理解为宏大景象与伟大心灵的结合。请据此简要说明小说哪些地方体现出崇高风格。

    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根据要求分别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转述。
          李云对王凯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帮我转告郭老师。再帮我问,后天晚上我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要求:①不能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得体;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A.当天下午,王凯遇见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了这件事。王凯说:“
     
    。”
    B.第二天早上,王凯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了郭老师本人。王凯说:“
     
    。”

    组卷:11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快速、简易。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不信谣不传谣”由于人们分辨不出“谣”而难以做到,各种“反转”屡屡出现;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网上交流的人们日益情绪化,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宣泄淹没,人们动辄“互撕”,站队骂架时有发生,语言充斥暴力;人们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被各种“投喂”信息包围,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信息。人们的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
          校团委举行“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的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1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