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多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往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古琴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认为古琴是“博物馆艺术”,这个见解有部分道理。其实,世界上很难再找到一种乐器能像古琴那样保存那么多的千年古谱,保存那么多不同流派代代相传的古曲。如果能按博物馆的要求,将它们原样保存下去,始终有人能够演奏,不是一样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古琴要生存,必然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发展。“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古琴不能一直躺平,做“博物馆艺术”。必须承认,今天古琴的生存环境与明清时代相比已有很大差异。它既要面对商品经济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大冲击,又背负着久远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既要走舞台,通俗以娱人,又要作为自我修养、自娱性的乐器继续生存下去。
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真正危机,是以西方音乐文化价值来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系,具体表现为:艺术流派风格的失落、轻“琴道”“琴德”而重单纯的演奏技巧,甚至在取音、节拍、书奏和审美取向上也唯西方音乐标准是从。我们的古琴艺术家和古琴爱好者,在剧变的时代也应该坚守一些“不变”的传统,如以简约为美,重精神内涵,追求音乐的意境、韵味和内在情趣;散板自由节奏、有板规则节奏与不规则节奏的自由运用;确定音与不确定音的有机组合等等。若我们都能在“琴道”“琴德”方面加强自我的修养,那么任何外来的影响都将被传统所融化,而不是传统被外来的东西所取代。
古琴作为传统艺术,绝不能为了媚俗而朝流行时调的方向发展,而是应该像《五知斋琴谱》那样创造出能反映一个时代艺术高度的作品。我以为,新时代古琴的发展途径有二:一是对传统琴曲的继承与发展,一是琴曲上的新创作(独奏或合奏)。不管哪种途径,都要坚持一个基准,就是明清以来琴师们代代相传的古琴意境、韵味与情趣传统。这些传统非但不能丢,而且在新的条件下要加以新的发挥。只有这样,古琴音乐才能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摘编自吴钊《明清琴乐多元发展的思考》)材料三:
古琴的制作一般选用桐木和梓木,依人身凤形独木斫成,其结构分寸十分考究。琴身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扁平狭长;底为梓木,面用桐板;底平,面穹,中空。底部有两个共鸣孔,名曰“凤沼”“龙池”,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龙池取“龙潜深池、迹隐而声发”之义。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整,则代表地,取“天圆地方”之说。琴身全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琴身一侧有13颗用以标记音位的圆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中间第七徽象征闰月。琴肩(凤翅)最宽部分为8寸,象征一年有8大节气凤腰为琴身最窄的部分,宽4寸,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琴身厚为2寸,象征阴阳二义。古琴原为五弦(周朝时增为七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第级,内合“金木水灭王”行,外合“宫商角微羽”五音。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接滑三种音色,泛音涕天,圆润清澈;燕音法地,深沉凝重;按音法人,变幻无穷,三种音色象征“天、地、人”三才和合。
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杜保明《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趣被儒家视为音乐中的典范,并被赋予教化百姓、端正人心的功能。
B.薛易简与嵇康对古琴的作用都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C.如果以西方音乐文化价值作为发展参照系,就会使古琴丢失“琴道”“琴德”而变得俗气。
D.对于古琴来说,意境、韵味与情趣传统是最重要的东西,传承与创新琴曲应当以此为基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琴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其美学思想兼具儒道两家思想特征,有着独特的趣味。
B.“心物相合、心琴合一”是种境界,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此境界。
C.古琴历史悠久,它像一个博物馆,保存的古谱之多、流派之丰是其他任何乐器所不及的。
D.古琴制作的选材、器形结构等都十分讲究,说明古琴是一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佐证“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
R.“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汉]蔡邕《琴操》)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玉维《竹里馆》)
D.“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颍师弹,起坐在一旁。”([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4)三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下面这段文字是《红楼梦》第86回“黛玉论琴”的片段,请结合材料分析该文段体现出了哪些琴学主张。
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组卷:16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了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单听它们的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别具韵味。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它们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有删改)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1)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儿子“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是因为他敬畏岁月之笔技法高妙造诣精深。
B.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丰富多样。
C.第⑤段“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用拟人手法写花草老墙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D.第⑥⑦段写读一面老墙的经历,与前文读墙的感悟进行对比,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文章层次。
B.文章间或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感情,同时将读者引入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C.文章引用贾岛和岳飞的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表现力。
D.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3)文本一第①段中说“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二写到了梁衡散文创作的“三重美”,请你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念是指“通过有意地、非判断地注意当下而升起的觉知”,通俗地理解为对当下身心感受的觉知。正念训练可使个体对不愉悦感受的容纳能力有所提升,并拥有更强的自我行为的监控与调解能力,即元认知。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家长和孩子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不适。( )由此,不妨将正念训练看作健身方法和①
正念练习是让大家对此时此刻自己身体与情绪的觉察与接纳,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念训练不仅提升家长的心理能量、降低焦虑,而且提升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学习效果,从而可以更灵活与耐心的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
B.家长通过更灵活与耐心的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提升心理能量、降低焦虑,从而提升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学习效果。
C.正念训练通过提升家长的心理能量、降低焦虑,帮助他们以更灵活与耐心的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从而提升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学习效果。
D.家长不仅通过正念训练提升的心理能量、降低焦虑,而且提升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学习效果,从而以更灵活与耐心的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16引用:6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第一次飞往太空的“神十三”航天员叶光富期待着能从太空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到了太空的员会“感觉”地球的引力变得微乎其微,阻力却越来越重,凯旋的第一句话总是发自肺腑的“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神舟团队自豪地喊出“以国为重”。正是有千千万万的航天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老”接续奋斗,刚刚走讨第六十五个年头的中国航天事业,才能渡过难关、跨过艰险,铸就自立自强的奇迹,更令无数中国人对航天人衷心说上一句“你是我的荣耀”。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努力奔赴星辰大海,必将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为自己的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飞天荣耀挥洒中国人的豪迈》材料二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与毅力、牺牲与奉献大踏步走向太空。我们相信,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航天梦想的脚步铿锵前行》
材料三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传递,致敬!
——2021《感动中国》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