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材料一:
          萧红确实是一位富有过人才华和非凡胆识的民国作家,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系列作品也确实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杰作。正如她的崇拜者,文学家骆宾基所说:“她的文字开阔、浩荡、舒缓,流动着无尽的忧伤,让人怀念起久违的北方。”在那样一个山河破碎、神州陆沉的时代,作为一个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流亡出来的女作家,她对故土、故人以及个人人世苦难的书写,确实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感染力,否则大师鲁迅也不会先后为其作品作序,还深加引导,延其为座上嘉宾。但昔日鲁迅热心推重过的青年男女作家甚多,红到今天的唯有萧红。
          萧红今日之所以这样红,是不是其性别所带来的特殊福利?的确,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确实要比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更具有话题性。女作家似乎理所当然要比拥有同等才华的男作家更红,更具备超越时代的潜质。这与一个男模特永远红不过同等的女模特是一个道理,这已非文学,而是社会营销学的范畴。但昔日才华过人而富有姿容的女作家,也绝对不止萧红一人。同样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为什么红的不是更温雅的石评梅,不是更大胆的吕碧城,而是萧红?作为同时代有声望的女作家,为什么不是庐隐,不是凌叔华,而是萧红?必须说,今日作为话题人物出现的这个“萧红”,已非昔日之苍白且悲惨的那个女作家萧红。这个被改编出来的话题人物,已经比真实的女作家本身更丰满、更性感、更具备女性惹眼的一切元素,她已经从民国年间那个命运多舛的女作家的单薄身份中跳脱出来,幻化为一个被后世反复大胆添加了诸般社会学元素的“文艺消费品”。
          从个体身世来看,萧红身上,有太多可资今日公众“消费”的因素--她的文艺范儿,她的苦出身,她的破碎的家庭,她的逃婚出走。她的两度非婚而孕,两度怀孕期间被另一个男人爱上,以及她最终破败凄凉命绝他乡的命运。这其中的不幸、叛逆以及掩饰不住的香艳都符合今日“消费”的诸般标准。
    (摘编自胡丽萍《萧红的“红”与勃兰特三姐妹的“热”》)
    材料二:
          在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中,我们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研究、评价的倾向和现象--不是获得历史的真实性,获得过去历史时代的启示意义,达到对历史人物综合的直观、理性、客观的准确评价,而是功利化地对待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消费化,让人们看不到真实的人物的历史生活,真实的时代的戏剧性事件。无可否认,这种娱乐化、消弗化乃至工具化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就存在于当下文化圈的“萧红热”中,我们正在用消费化、媚俗化乃至庸俗化的态度对待萧红。
          作家以作品成名,以反映的历史和时代生活成名,也正是因此被历史、被文学史铭记。然而在今天的“萧红热”中,萧红依旧被人们追捧,更多的时候,被反复提起的却只是她的绯闻八卦,无论是影像,还是书籍。萧红的这些“绯闻”,正在被炒作成一个看点、卖点,而真正去阅读她的作品的人却不多。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这个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盛行的时代,萧红更像是一个被娱乐的明星,而非文学的创作者,更淡化和遮蔽了萧红创作《生死场》《狂野的呼唤》这样的作品的严酷时代的现实。
          研究评判历史人物,正确的方式是我们从物质的、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活的等一切必然事件中,来获得对历史认识的自由境界,达到历史的高度。今天我们以各种文艺形式去表现萧红,解读萧红,也须有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有这样的文化态度和文艺态度。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今天重新了解萧红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应该是通过阅读萧红和她的作品,去了解那个时代,透过她的笔端,去见证整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达到一种对萧红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判断和认知的高度,而绝不是通过文化工业来娱乐化、消费化萧红这样的历史人物。
    (摘编自杜浩《消费萧红,是文化的媚俗》)
    材料三:
          当下萧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种各样的反馈声音中,“消费”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消费萧红,是文化的媚俗”“被过度消费的萧红”“消费时代对萧红的欲望化解读”等文章,已经为热到发烫的“萧红现象”鼓响了警钟,萧红似乎已经在文化消费的热潮中越来越走向媚俗。这提醒我们必须对“萧红现象”保持高度理性的清醒的认识。古往今来,任何一位作家在走向大众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萧红也一样。但就“消费”这个词而言,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萧红受到广泛关注这件事情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一样。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讲,这对现代文学的再次回暖和经典作品重读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萧红是否会在消费文化中走向媚俗,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商榷。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在追捧中产生,也不会在追捧中丧失自身的价值。虽然今天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去表现萧红,从文本到银幕、从纸质空间到网络空间,但是归根结底,萧红的价值是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在根本上与大众追不追捧无关。
          萧红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遭遇比她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让大众通过萧红悲剧的人生去理解萧红作品背后的意义,这是我们可以逐渐引导的。萧红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精神自由的执着、对苦难忧患的理解,这对当下的文化环境来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它能够不断地提醒人们历史上曾有过的惨痛遭遇,能够使人们深切感受人生的悲哀和生存的价值。如何将大众的关注点从萧红的绯闻、经历渐渐转移到这些方面来,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研究者的重任。
    (摘编自刘勇、张悦《“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
    (1)下列对材料一中当今“萧红热”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萧红才华过人、胆识非凡,她的作品书写特殊年代的苦难,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B.萧红的起点高,文学家骆宾基对她极为推崇,鲁迅对她青睐有加、倾力提携等。
    C.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确实要比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更具有话题性,萧红享有性别带来的福利。
    D.当前的消费文化与萧红身上所具有的可资今日公众“消费”的因素十分契合。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萧红受追捧,被反复提及的只是她逃婚出走、非婚而孕以及怀孕期间被另一个男人爱上等绯闻八卦。
    B.当今“萧红热”中的萧红是被改编的话题人物,带有功利性与消费化的特点,已经不完全具备历史的真实性。
    C.作家靠自己的作品而为大众所接受,当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遭遇也有可能会被大众“消费”。
    D.萧红受到广泛关注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应引导大众通过萧红悲剧的人生去理解萧红作品背后的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人生情感经历为主线,全景式地呈现了这位女作家令人唏嘘与伤感的一生。”
    B.“图书市场上有关萧红的‘传记’,经常以《萧红的情人们》《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等题目,来吸引读者关注。”
    C.“以前只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解读萧红,看了这部歌剧《萧红》后我才真正了解了萧红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内涵。”
    D.“虽然很多人已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她作品的关注,但对萧红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挖掘程度依然不足。
    (4)关于“萧红热”,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27引用:5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铁 匠
    刘半农
    叮当!叮当!
    清脆的打铁声,
    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
    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
    愈显得外间黑漆漆的。

    我从门前经过,
    看见门里的铁匠。
    叮当!叮当!
    他锤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铁,
    闪作血也似的光,
    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

    我走得远了,
    还隐隐的听见,
    叮当!叮当!
    朋友,
    你该留心着这声音,
    他永远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你若回头过去,
    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
    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注】这首诗写于1919年9月,当时封建文人和资产阶级贵族纷纷反对以劳动人民生活入诗。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反复出现“叮当”的打铁声和闪烁的火花,传神地写出铁匠劳动时富有代表性的特征。
    B.“外间黑漆漆的”“漆黑的地上”富有深层含义,象征了时代背景的黑暗、滞重和沉寂。
    C.诗歌最后发出“该留心着这声音”,注意这“火花”的呼吁,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敬重。
    D.诗歌写的是铁匠打铁,但其寓意是突出底层人民劳动生活的沉重与苦难,精神的压抑与痛苦。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具体生动地刻画铁匠的形象,诗人采用了空间移动的手法,通过距离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描写铁匠劳动。
    B.全诗以诗人的视觉和听觉为中心,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展现了三组互相联系又各有特色的画面,描绘出铁匠打铁的全景轮廓。
    C.诗人以洗练的笔法,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有实有虚地塑造了在黑夜中打铁的铁匠的形象,生动真切,有强烈的感染力。
    D.诗句基本上由二拍、三拍、四拍三种不同整数的诗行组成,错落有致,起伏多变,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富有音韵之美。
    (3)这首诗塑造的铁匠形象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括。
    (4)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组卷:25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细,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有删改)【注】①赵公:赵抃。熙宁三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五年知成都,七年知越州。是年“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公尽所以救荒之术,发廪劝分,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B.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C.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D.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吴越,江浙地区的借代词,此名称来自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
    C.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人;常与之一起出现的“独”,指年老而无子孙者。
    D.朔,农历每月初一,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每月十五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经验丰富,主观能动性强。早在旱灾爆发初期还未形成饥馑时,便提前安排下属各县摸底排查情况,防范灾情。
    B.赵公规划得当,救灾工作有条不紊。登记孤老病弱者,制定粮食分发策略、领粮规则,设置发粮地方,畅通粮食供应等救灾措施细致完备。
    C.作者认为,作为地方官员不能因循守旧,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施政爱民措施,考虑问题要周全,这样地方官员才能深受民众敬重。
    D.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不循章法,广泛收集救灾琐碎诸事;叙议结合,使塑造人物和阐发主张相得益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②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组卷:31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于2019年12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是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修建期间配备了最大台车、最智能盾构机、最快铺轨机,全周期智能建造、智能运维。自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到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京张线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组卷:9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继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之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成功点燃了国庆档,让不同代际的观众可以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在“我”和时代、“我”和祖国的记忆唤醒与情感共鸣中,让观众获得思想升华。
          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都有一幕又一幕“我和我的祖国”的时代故事,都有一波又一波“我和我的祖国”的时代感怀。此时此刻,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时代故事或时代感怀,请以“我和我的祖国”为副标题,写出你的所见、所历,或所闻、所感。注意要写出“我”与祖国的联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